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 残心

Comments: No Comments

心理问题拟人化~(来看小怪兽啊~)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拟人化之风已经吹遍世界,连心理问题也拟人化了~嘛,确切地说是小怪兽化~英国插画家Toby Allen把常见的心理障碍画成了无比可爱滴小怪兽,并介绍了每种小怪兽的个性,欢迎观摩哦~(原作者网页请爬墙观看:http://zestydoesthings.tumblr.com/)

——————————————————————————

焦虑小怪兽体型小到可以坐在它的受害者的肩膀上,然后对着它们的潜意识耳语,诱发各种非理性焦虑和可怕的想法。跟其他小怪兽相比,焦 虑小怪兽很弱脚,但它却是最常见也最难摆脱的小怪兽。

他们经常会随身携带一些与他们受害者的焦虑相关的小物件,比如小闹钟之类的(它代表 着常见的那种对估计根本不会发生的事情的非理性恐惧)。从来没人见过焦虑小怪兽的真面目,因为它老是戴着一个骷髅面具。

——————————————————————————

抑郁小怪兽总是到处漂来漂去,并遮住自己的眼睛与外界隔离——因此,它老是撞在别人或者别的小怪兽身上,搞得它自己更加郁闷。

唯一让抑郁小怪兽舒服的事情,就是用它的流体尾巴把它的受害者包裹一起来,然后俩人一起郁闷。受害者一般都无法察觉小怪兽的存在,但他们会觉得很 沉重,并陷入深度抑郁。与此同时,抑郁小怪兽会吸干寄主的所有积极情绪,等它吃饱了,就会转向下一个寄主。

——————————————————————————

社交焦虑小怪兽在一生中绝大部份时间里都住在地底下或某个与世隔绝的避难所里,因为他们那藏在根本用不着的坚硬防护板下面的皮肤异常 苍白贫血。他们和焦虑和被害妄想属于同一个怪兽家族,但由于它们极端不同的习性,导致它们的外表看起来非常不同。

这种小怪兽绝大多数时间 都在冬眠,但会把它们的气场投射到寄主身上,企图通过这种手段来过上它们永远过不上的普通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小怪兽会把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受害者,使 寄主体验类似的非理性社交恐惧和焦虑。

——————————————————————————

被害妄想小怪兽的长耳朵和雷达一样,随时侦测自己周围的人和活动,不过这种小怪兽的耳朵事实上屁用也没有,因为其卷曲的软骨结构和覆 盖其上的厚毛经常会混淆和遮盖声音,导致它们听到的声音几乎永远是错的。

它们靠吃对恐惧的焦虑感为生,并会无意间在自己的受害者身上制造 这种感觉。他们也和其他同属一个怪兽家族的小怪兽协同合作,比如精神分裂小怪兽和焦虑小怪兽。

——————————————————————————

人格分裂小怪兽(也称分离性人格障碍或多重人格)的最大特点是能变成任何它需要的形状,并在物理上改变自己。它也有很多个性完全不同 的面具人格。

受害者不断改变人格的表现正体现了这种小怪兽不断变形的特点,如果有好多不同的人格存在,这种小怪兽和它的受害者经常会搞不 清自己原来是谁。几乎没有两个人格分裂小怪兽的长相和习性是完全相同的。

——————————————————————————

精神分裂小怪兽是一种很邪恶的生物,它们会操纵寄主服从它们的指令。它们的利用自己下腹气孔中分泌的致幻性气体来控制和影响他人的行 为,它的受害者经常把它们描述成潜意识里的一个强大、充满控制欲的声音。

精神分裂小怪兽经常与其他小怪兽搭伙,比如在于被害妄想小怪兽的 合作中,它经常扮演有权势的黑帮老大的形象。鲜少有人见过精神分裂小怪兽,因为它们一般都藏在阴影里。

——————————————————————————

回避性人格小怪兽与社交焦虑小怪兽很相似,但它们体型要小很多,而且比较喜欢生活在地上。它们一生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都藏在树上,用它 们树叶一样的翅膀伪装自己,以躲避它们周围的任何人与事物。

它们外表很丑,导致很不招其他小怪兽待见,但它们其实是温柔善良的怪兽,并且 具有一种经常连它们自己也意识不到的优雅美感。它们与受害者的接触一般都很无辜,基本上它们只是想表示友好,但它们尾巴上分泌的孢子却无意间将对焦虑的恐 惧传染给了它们的受害者。

——————————————————————————

边缘性人格小怪兽可能是最优雅但却最邪恶的小怪兽之一。它们成群围绕在受害者周围,用信息素来加强受害者的情绪反应,然后以这些情绪 能量为食。它们什么情绪都吃,不过最喜欢吃抑郁情绪。

这种小怪兽的身体几乎完全由冰构成,所以很难看见。只有它们的枫叶形尾巴是裸眼可见 的——看起来和落叶差不多。有时候,如果这种小怪兽吃任何情绪吃太多了,它们就会被撑爆,像玻璃一样碎掉。

BY: 清流

Blog / 残心

Comments: No Comments

也谈打砸日货事件反映的国内社会问题

首先要声明,我非常理解这个时期写这种文很容易被人骂是“模糊焦点”。大家愿意关注什么焦点还是请自行选择,但我觉得也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这个人对社会事件一般不是特别投入,总是觉得太投入反而失焦,所以有时候反而看到些偏门几角,也颇有意思。这次的打砸事件,我也看到的两点,一是中国社会严重的分层和板结,二是中国的后创伤文化造成的公共事件死循环。

先谈社会分层和板结问题。人是社会动物,需要相互依靠着生存,因此获得一个人所属社群的认同就极其重要。多数人不会做自己所属的圈子不接受的事情,以免丧失圈子的支持和自己的归属感。(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周围所有朋友都声称讨厌某个人,你就算心中有异议,恐怕也不太会有胆量不管不顾地明目张胆和那个人热情交往——同侪影响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现在面对打砸事件,虽然微博上大多数人明确反对,但社会上却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明明有这么高的呼声,为什么很多人能够依然故我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呼吁停手的这群人和目前在打砸的这群人,处在两个互相之间几乎没有交集的社群里,互相无法利用群体机制制约。

中国各阶层间社会流动板结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板结带来的不仅仅是利益分配不公的可能性,也带来了沟通交流上的障碍。因为没有其他阶层或社群的人流动进来,也没有任何人流动到过其他阶层和社群,各阶层和社群之间,或者没有机会、或者不屑于与对方建立平等沟通。结果每个阶层或群体的人对其他阶层和社群都一无所知,既无法相互理解,也无法相互影响。各团体形成了自己完全独立的文化和价值取向。如打砸行为,在打砸者的社群里很可能是受到赞赏或至少默许的,这样他们做起来才能够肆无忌惮。而持有反对意见的社群,即使拼了命的隔空喊话,要想在从来没有建立起来过的信道上把信息传递到其他社群去,甚至企图以此来影响对方,几乎是不可能的。至于这个社会板结的问题何时解决?我们又何时肯坐下来,静心听其他阶层和社群的人说明他们的初衷、感受和看法?我就无法知道了。

接下来再聊聊后创伤文化。后创伤文化这个事我以前提过(见:http://anseeing.com/2012/05/post-traumatic-culture-2/),一提再提,便是认为它确实重要。中国从来没走出过自己的文化创伤,甚至从来没机会正视过它。因为国人、或者也许是ZF的习惯,便是将那伤口永远摆在眼前,甚至拍在自己脸上,不显摆得血肉模糊不罢休。而谁都知道,要审视一样事物,不把它推远到能看清的范围是不行的。比如你现在把电脑屏幕拍在自己脸上,试试还能看清我写的是什么吗?

偏要旧事重提这个后创伤文化,便是因为感到国内的公共话语和大众行为似乎一直在遵循一个模式死循环,而这个死循环在心理创伤研究中相当著名:当某个个人受到严重的侵犯和伤害后,他的思维经常会被锁定在一个三角模式中,而这三个角分别是:受害者、施暴者和拯救者。在他的世界中,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在不断扮演三个角色中的某一个,并且也只能扮演这之中的一个。他的大脑绝想不到世界上除了这三种角色还有许多别的角色存在,也绝想不到他可以去后台休息一阵。在他看来,选择只有一个:根据客观情况,无休止地循环扮演下去。于是回到我们的打砸问题上,事情就非常简单了。觉得国土受到侵犯愤懑了,就进入受害者模式,受害者模式支持不下去了出去砸车,就改为施暴者,而不论是砸车的还是喊话的,等的都是一个拯救者,而在国内,这个拯救者身份一般只有ZF敢自称。不论什么事件,差不多都是同一个模式在循环,能跳脱出来的人是少数,而作为读者的你是目前处在哪种模式呢?

感谢读到最后的同学读到最后。另外,个别手里有砖的同学建议拿去盖房,就不要拍过来了。因为拍过来时候基本上已经碎了,我也不能拿去盖房,就浪费了。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 残心

Comments: No Comments

iPhone应用推荐:心理减压与放松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焦虑测试(Stress Check)

别看这款APP的名字奇俗无比,却是和生物反馈技术接轨的高新科技产品,软件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测量你心率间隔的变化来显示你当时的压力情况。本理论有科学依据,基本可信,如果你测出来发现压力高,但自己没觉得……可以多测几次……如果每次都是这样,那你就该考虑一下自己是不是对自己的身体情绪状态毫不关注,导致对意识层面压力麻木,实际上已经超负荷。本软件是付费软件,但是绝对物有所值。以同一理论设计出的有实时监测功能的生物反馈仪要$170一个,这个虽然不能实时监测,但才$1,怎么想也值了。本软件无中文版,不过也就是显示个图表数值,没有中文也没大碍。

压力跟踪(Stress Tracker)

首先说明,本APP是需要英文阅读能力的,所以英文不行的同学可以跳过。这款APP是一款名副其实的“压力管理”软件。你可以每天在软件中记录下自己的主观压力值(取1-10之间的一个整数,完全就是认知行为疗法的手段),当天的压力源,还可以写压力日记。记录一段时间后,软件会给出你的压力情况统计。软件中还内置一系列对不同压力源和其身心影响的讲解,以及相应的对应策略,内容还算丰富,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使用。

压力医生(Stress Doctor)

本APP同样是基于生物反馈技术(简单来说就是自从人们发现用iPhone的闪光灯+摄像头可以测心率以后,这套玩意儿就全来了)。软件的主要原理是帮助你通过主动协调呼吸和自主神经系统,减缓你的心率,减少心跳间隔差异(一般来说差异越大越紧张),达到短时间内减低身体的焦虑和压力反应的效果,号称五分钟即可减压。软件是纯英文,但同样是图标显示,并不需要懂英文,只要按照软件提示呼吸即可。如果在一个呼吸周期内你的呼吸与自主神经系统同步,则会显示一个圆形小图标。简单来说,显示次数越多说明协调越成功,减压越有效,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下。

新兵训练营(Boot Camp)

要减压运动必不可少,长期压力的情况下,人体内会分泌各类应对压力的激素,而这些激素都需要运动来把它消耗掉,避免囤积产生的负面效果。有时候你可能觉得回家一天累得要死,一点也不想动,但其实运动可以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让你感觉更有精神更快乐。这款APP是付费软件,但是绝对值得购买。它可以根据你的需要和手上所有器材,为你设定每天的运动项目,而且这些项目基本上在家就可以完成,每天运动多长时间也完全由你决定。软件只有英文,但设定部分用小学英语就可以对付,在做运动的时候有全程视频,英文不懂照视频做就可以了。这样也免除了每月健身卡的钱,反正买了卡你也不会去对不对?

宁静之音(Serenity: the relaxation app)

看名字就知道,这是一款放松类的音乐软件。软件内置大约30种自然和电子合成音乐,配合治愈的画面,从大自然到外太空,从水滴到可爱的小动物……总之就是人世间各种美好事物,边看边听,帮你放松身心,达到减压的效果。界面设计也很唯美,可以说是同类APP中的佼佼者。另外该APP也设置了睡眠计时功能,可以设定音乐停止时间,听着音乐入睡。APP中还内置一个彩蛋,颇有禅意,不难发现,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找看。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 残心

Comments: No Comments

了解自己心仪的专业/职业在美国的情况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每年申请季的时候都有人问我某个专业具体究竟是做什么的工作的,需要什么技能,就业前景究竟如何,尤其可能我写过精神卫生类申请文章,有好多人问我精神卫生类的工作内容和就业前景……而且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出国越来越容易,现在不仅仅是申请季,可以说全年都有人问我这类问题,基本上每月至少一人。另外还有不少人会给我拿些外国网站上的职业统计,什么十大找得到工作,找不到工作职业什么……问我美国是不是这样,他们的心仪的职业有没有戏什么的。虽然我在网上偶尔也小做一点儿远程的升学、职业咨询什么的,但这种七零八落的问题实在是回答不过来,所以今天就让我来一劳永逸地解决大家的问题。

这里要提到两个重要网站,一个是美国劳工统计局网站(http://www.bls.gov/),主要查就业职业信息;一个是O*Net Online(http://www.onetonline.org/),主要查学业专业信息。

首先我要盛赞美国劳工统计局(见下图),人家统计局才真是做统计工作的,绝对不是吃白饭的,人家网站上内容那叫一个全,数据库全开放,基本上你们想要的所有信息上面全都有(再看我们统计局的网页,简直就像原始模板没加工过一样,十几年如一日)。什么哪个州平均收入多少,消费水平多少,哪个职业在哪个州人数多少,薪资如何,职业近景远景如何,你只要搜索就可以了,或者也可以根据“subject area”自己点到数据库里面去找。而且和我们的统计部门不一样,尤其劳工统计的很多内容,美国统计局实在是没什么动机要造假,所以大多数数据还是很可信的,大家对什么感兴趣自己去看就可以了。

这里尤其要推荐的是劳工统计局的Occupational Outlook Handbook(见下图),这是美国的官方职业前景手册,大家在劳工统计局网页的“Publication”标签下面就可以找到。点进去后可以定制搜索,也可以根据职业大类搜索,找到自己想找的职业后,手册会提供你这个职业的所有基本统计数据、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资格要求、薪资水平、职业前景,还会列出类似职业和相关职业协会的网站,你有具体问题可以去问职业协会(当然,这些全部都是美国的)……

如果需要更具体的内容还可以进入O*Net Online(见下图)搜索该职业,O*Net里面统计数据少,但是对职业的工作内容、所需技能方面描述得更详细,对选择专业方面很有帮助。另外如果有做过Holland职业兴趣测评的(这个测验在网上特别好找),在O*Net特定专业页面“interests”那一栏会写出该专业适合测评结果为何的人从事。虽然Holland那个测试说实话信度效度真是相当有限……还是可以供大家参考。

所以同学们以后如果有具体职业、具体专业、具体地区的信息问题,有这两个网站基本应该就可以不求人了。而且这些数据库和手册每年都是会更新的,所以同学们也不用担心信息过时。我们可以拿精神卫生领域的职业举个例子,以下是美国劳工统计局精神卫生主要相关工作的职业手册网页:

至于O*Net的内容大家就自己动手查吧~都是差不多的~唯一要注意的就是,这些全部都是美国的内容,如果你毕业后回国,你就要搞清楚国内那个职业是做什么了,所需技能和工作内容说不定是不一样的。比如金融分析师吧,在美国就是个单纯的数字分析行业,但国内那个股票期券市场啊……回来以后重点可就不在数字分析能力上喽~

BY: 清流

Blog / 残心

Comments: No Comments

向非洲人民学习~(聊聊国家创伤)

因为UPS那个死烂快递员不肯给我打电话,最后我还是不得不到十几公里外的所谓UPS中心去取我那三个amazon寄过来的包裹。本想坐着公车去,偏偏一大早就瑞雪纷飞,路边上光树就不知道压倒了多少棵……考虑到自身安全问题(我有同学差点就被倒下来的树干,没错,是树干,而不是树枝……给砸中脑袋),加上忙了一天精疲力竭,最后我还是很不厚道地打了出租车。

司机是个埃塞俄比亚一代移民,来美十二年,一上车就跟我聊了一起来。

首先我要说,我最近特喜欢跟第一代非洲移民聊天,我感觉非洲同胞和我们有很多相似性,而且特热忱,特聊得来。不过我不太喜欢跟美国本地出生的黑人聊天,要说的话,大概就是不喜欢美国社会逼迫给他们,而他们也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的那个角色和那种行为模式吧……当然,这方面说来话长,今天就不说了。

总之一上车司机就问我从哪来的,因为我是从公车总站出来,而且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估计他以为我是来旅行的。(其实我就是旅行到旁边一个镇去上学了……嗯……)我干脆就说我原来从中国来的。他一听中国就说,中国和埃塞俄比亚关系很好啊,给埃塞俄比亚帮了好多好多忙啊!(其实一开始我还没听出是埃塞俄比亚,毕竟,这种偏门国名咱英语课时候也没背过,猜了半天才猜出来。)然后哥们儿就很欢乐地跟我聊起他的移民生活,抱怨科州的白人都很自以为是,而且除了媒体上播的那点东西对世界完全一无所知。据说还有白人乘客问过他埃塞俄比亚有没有房子存在……当时给哥们儿气得要死,就说:我们都住在树底下,连美国大使馆都在树底下!那个乘客居然信了……这究竟是要白到什么程度才会相信!中部白人的“白”是白X那个白么……ORZ

后来我们就谈起各自国家的情况,我就抱怨说,在欧美政府都是优先保护自己的国民,可中国政府都不把自己国家人当人啊,别的什么国家的人都比自己国家的人是人啊。哥们儿说,都是这样的,他们国家也是这样的。他英语其实不是特利索(其实美国一代移民英语利索的并不多),给我解释了半天,但大概意思就是说,中国也好,埃塞俄比亚也好,作为发展中国家都处在那么一个阶段,希望吸引外资,希望外国人看得起我们,所以就会出现更看重外国人的情况,等这样的一代人过去,自然就会好的。我当时就被哥们儿shock到了,哥们儿高瞻远瞩啊~而且关键是,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所谓的“崇洋媚外”是我们自身的文化的问题啦,人心坏了啦什么的……根本就不是的~人,在那么个环境下,就是那么个行为模式,咱跟非洲同胞是一样一样地~

接着我们又谈起做生意,哥们儿对中国人怎么做小生意很感兴趣,我们就聊了聊中国那神奇的税制。然后我就问哥们儿,你们是怎么做生意的啊?哥们儿说,要说做生意,我有一个建议,就是绝对不要看人家做什么,你就跟风做什么。你懂怎么做或者真心想做,那你就做,否则就不要做,不work。哥们儿说,很多埃塞俄比亚人过来,就是看人家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看人家开饭馆赚钱,自己P也不懂也去开饭馆,就亏了呗。我就又shock了,我说感情埃塞俄比亚同胞和咱中国同胞在跟风方面是一样一样地啊~我们老觉得是中国的文化啦,传统啦,观念啦……其实人啥都不懂地进了个新环境,或者环境变化过快的时候,那不就容易跟风么……他们根本搞不清状况,你让他们怎么办?总不能进入等死模式吧,那就跟风干点啥喽~

然后我住在市区,快开到家的时候,我们就路过了州议会楼,楼前面有一小帮人,正在搞Occupy Denver,简单来说就是呼应纽约Occupy Wall Street的活动。冰天雪地的,一帮人居然还可以躺在大街上睡觉,我真是佩服他们的勇气……和体力……于是我就跟哥们儿说,这帮人这么拼命,也不知道有什么用啊,政府会理他们么,也许都是白白浪费时间。哥们儿很肯定地说,一定会有用的,GeMing一旦开始最终一定会产生改变,一切只是需要时间,即使从很小的行动开始,最后也会产生巨大地改变。我就又shock了,我说哥们儿你很inspiring啊~哥们儿嘿嘿一笑,特腼腆~

其实在美国时间长了,再反观中国,好多时候我对国人给自己贴的标签,甚至国人从祖辈上继承下来的标签并不那么认同。比如国人从上个世纪就相信自己是最“冷漠”的民族之一,因为在二战期间,曾有不少“有识之士”观察到,比如在租界地的国人在外头自己同胞被杀得鲜血淋漓的时候居然还在没事一样地庆祝新年!于是就得出了中国人冷漠的结论……像这样的有识之士,只能说他是缺乏基本心理常识。否认是最常见的创伤反应,那么多同胞的鲜血,要有怎样的钢铁意志才能当下直视?常人都是要有缓冲的,会先否认、假装什么都没发生,是毫无疑问的。又比如革命烈士的鲜血馒头的问题……当然我不是说我们当年的劳苦大众智力低下,但他们与革命者所生活的根本就不是一个世界,对事物的理解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这就好像你去救野生动物的时候,不小心它还不是一样会咬你、会不diao你……它根本不知道你在干嘛的说,以它的生存经验,你就是个危险动物。

想写篇欢乐的文章,这种标签效应与真实情况之间的关系也相当复杂,绝不容易说清。因此此类种种,也不想太多讨论。但既然说到这儿了,那我只想说,即使自以为到了最“缺德”的时候,对于国人的种种问题,最好也能理性客观看待,不要以抨击他人和自我抨击为乐。中国是一个在上个世纪创伤了几乎一整个世纪的国家,国人的许多行为,如果当作心理创伤反应都完全解释得通,而国人更多自以为是国人劣根性体现的行为,正如我跟非洲哥们儿聊到的,其实也并不仅在中国发生。至少从一个治疗师的角度,要治愈一个创伤了的国家,绝不只是盲目泄愤或者道德审判这么简单的。没有治疗师会上来就骂自己的创伤病人功能不够健全,待人不够友善,道德不够完美……有些技能需要学习,有些情绪需要释放……当然,国家创伤的治愈周期很长,常常需要好几代人(常见说法是六代),也许国家美好起来的那一天,你我都看不到了。只希望在治愈的过程中,我们的国家创伤不要启动自毁程序就好了~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 残心

Comments: No Comments

[Q&A]灵性探索路上的问答

以下是一个网友给我的豆油,谈到了作为大学生,他在探索灵性事物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周遭的人发生的问题,以及他对未来生活求学方面的打算。虽然我个人并不热衷新时代内容,但似乎国内大众比较容易接触到的还是偏向新时代的内容,时不时的还是会有这类人问到我,而且他的问题在这些人中也比较典型,就在回信的同时征求了他的同意,把他的豆油和我的答复部分贴了上来,供有类似问题的人参考吧。

另外,我个人其实不太用“灵修”这个词,但写信人是比较喜欢新时代系列的词,于是我也还是用了写信人的习惯用语来回信了。各位神秘主义和科学界的同好不要打我~作为咨询师,我们还是要meet the client wherever s/he is的……

—————————————————————

网友来信:

我正式接触灵修大概半年多的样子。 看了很多类的书 科学哲学 心理学 灵修的 都是部分和根据自己的探求去看的,因为是大学生考证,课题,考试还有参加一些活动时间都比较紧。所以没有看的非常透彻,不过利用了下这个暑假 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现在的我处于一个比较真空的状态,首先对于灵修的一些发生在我身上的改变朋友貌似不太乐意接受,我从一开始就是通过一些事情去暗示关于灵修的东西他们大部分人都极度排斥,从中我也意识到了 盲目的宣传和适当的点的区别。但事实就是我必须暂时放弃大部分友情才能自由的追逐自己的梦想,因为我身边大部分的朋友对生活确实比较麻木适应体制活着放弃了原来的梦想。 但是现在我在独善其身体验生活,还有一个基本的未来生存问题去寻找一个平衡点。

在中国有很多奋斗都是为了生存二字。开始上网搜寻到你的文章的时候,其实心凉了半截家里的经济并不宽裕,但是我不清楚你讲的是有内观法的学校还是有超个人心理学专业的学校。目前我的打算就是 在中国考一所有机会出国但是又是由于生存有博士点和超个人心理学相协调联系的心理学专业。

—————————————————————-

清流的回复:

灵修的道路是很长的,半年的话通常只是刚刚开始接触一些基本的概念,念到的东西中也不排除有不正确但一时不易分辨出的。而且一般来说,灵修中很忌讳在接触或得到某些洞见的短期之内做生活中比较重要的决定(比如转业、分手、绝交、休学等等),因为此时新知与自身及环境还未整合完善,做的决定回头看常常是不当的。因此建议不论你有什么打算,都再三斟酌、慎言缓行的好,不要急在一时,以免留下遗憾。

对于你接触灵修后,与朋友相处中的种种不适之处,可以理解。毕竟你的想法和习惯有了变化,而如此急剧的变化旁人不易马上接受理解,这种情况在灵修人群中并不少见。但这里我想说一个我以前听别人说的经历,是在一个法会上听一个修行者说的。他谈到他第一次参加禅修营为时一月,结束时感到神清气爽,言行都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他回到家却觉得很不适应。禅修营中任何事物都摆得井井有条,家中的家人却经常把东西乱放;禅修营中大家说话的温和有礼,家人们却时常大呼小叫;禅修营中人人都精进修持,而家人对他的经历和禅修却无甚兴趣。他感到和不懂“灵性”的人很难相处,他企图“纠正”身边的问题,却发现自己彻底陷进了无休止的纠缠之中,和家人的关系也恶化了,险些彻底离家。不过后来又经过多次修行,他终于意识到,修行不应让人变得隔绝拘谨,而应令人变得灵活温和。如果与周围关系恶化,那么首先应检讨自身是否偏于一隅又或过多自是的判断。因为灵修应该是能让人改善,而一个和善的人谁不会喜欢呢?如若情况不是如此,那么大概就是修行中哪里出了问题吧。他现在与家人关系很好,仍然是在家修行的状态,也仍然精进不少。

于你的情况来说,也许首先学习去接受每件事物的本来样子,而不是以己身所知去判断甚至纠正周遭得好。发现好的东西固然人人都想与亲朋分享,但首先要明确自己分享的动机究竟是为了满足自身还是真心单纯地帮助他人呢?更何况灵修乃自身之事,人人灵性的通路又未必走法相同。首先自己成为一个有爱心有智慧的人,周围的人自然会感兴趣来询问;如若不来,便是他们有他们的道路,而且他们的道路也未必就比我们的不好。

国内确实是乱象丛生,就算是有一定修为的人,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把持,你的难处很可以理解。你首先考虑了生存问题,我觉得想法也很踏实。我所在的学校是有超个人心理学专业的学校,内观法是我们教学内容很重要的一部分,不过如果经济条件不宽裕大概要过来这个学校比较困难。学校也有远程的超个人心理学学位项目,你如果感兴趣也可以上网查查。不过灵修是个很大的话题,超个人心理学相比之下范围要小得多,只是以一些现代的心理学和哲学的理念和手段去研究解释灵性现象而已,虽然前沿有趣,但和灵修灵性本身的深广程度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你也并不一定要拘泥于这个科目上。尤其如果在国内就更加没有必要,因为国内视野有限,再把自己限制在一个狭窄的科目里,就更容易偏于一隅了。至于具体你要往哪个方向去,要取决于你个人兴趣以及家庭和学术背景,这里我也就不好给瞎建议了。不过建议多学点语言,英文当然最重要,喜欢内观的话学学梵文巴利文也不错,像法文德文什么的其实很多文献比英文的要深刻,咱的古汉语其实也是很有用的……总之为以后深入学习做好准备吧。

BY: 清流

Blog / 残心

Comments: No Comments

参加全息呼吸法工作坊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昨天去了个全息呼吸法(Holotropic Breathwork)的工作坊。全息呼吸法其实就是用某种特殊方法呼吸,来进入非常意识状态(non-ordinary state)的方法。这个方法是Stanislav Grof和Christina Grof发展出来的。他们两个原来是研究LSD疗法的,后来LSD在美国被列为违禁药,而他们又不想触犯法律,就改为研究以呼吸代替LSD的方法,进而发展出了这个方法。

我只是对如何用呼吸引发非常意识状态好奇而参加的。非常意识状态这个东西虽然听着很玄乎,其实每个人多少都会有点经验,说白了就是只要不是“日常意识状态”就都是“非常意识状态”了。比如你平常都很乐观,某天听了点伤感音乐突然感觉世界灰暗了一把,也算是体验了某种非常意识状态。当然,像灵魂出体、天人合一这样比较极端的非常意识状态体验,就不是人人都经历过了。

工作坊一开始,老师先介绍了一下全息呼吸法的发展史,并且讲了呼吸的方法和体验时候的注意事项,然后我们就开始分成两组进行体验。体验的时间大概是三个小时,基本上就是躺在那伴着音乐按照方法呼吸,看会出现什么体验,然后大家再回到小组进行讨论。分成两组进行的目的是让一组人在体验的时候,另一组人能够帮忙看着。因为有些人体验的时候会有一些动作或者需要人帮忙,这时候如果旁边有一个人能看着保证他动的时候不受伤,并且比如要喝水的时候有人帮忙拿,就比较安全方便了。

小组讨论的时候,很多同学提到了很多神奇的体验,比如看到自己的前世、突然重新经历小时候的事情、或者星际旅行之类的。我倒是没什么特别的体验,无非就是全息呼吸法会造成血氧过高,结果你就会感觉浑身发麻,头晕乎乎的。这个情况有点像喝醉酒,但没有喝醉酒那么意识模糊。而且我感觉这个方法还挺花力气的,至少我呼吸了一个小时以后感觉实在太累了,于是……大大咧咧地睡着了……等我醒过来的时候体验时间已经快结束了……不过睡得倒是还挺香~

后来我跟其他几个组员聊天,发现有比较夸张体验的有不少是原来没有或者少有非常意识状态体验的人,而过去通过其他方法体验就比较丰富的人用这个方法有时反而没什么体验。可能是过去非常意识状态经验比较丰富的人,在体验过程中都产生了一套比较适合自己的诱导方法,如果硬要用其他方法,反而觉得不适应了。

BY: 清流

Blog / 残心

Comments: No Comments

Noel Tyl采访记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 残心

Comments: No Comments

以MDMA辅助心理咨询治疗创伤后遗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这两天去了个讲利用MDMA配合心理咨询治疗创伤后遗(PTSD)心理障碍的工作坊。因为MDMA这个东西被魔化得比较厉害,好像挺敏感的,我 就只大概聊聊工作坊里听到的和看到材料里写的,仅供参考。虽然尽量减少提及术语和细节,但因为涉及医药和心理治疗的专业内容,本文仍然极其硬,我写出来也 只是因为在国内从来没见过,希望将国外的研究介绍过来。非心理治疗专业的朋友请直接跳过本文。

MDMA俗称摇头丸,在致幻药物里,MDMA属于比较安全,成瘾可能性较低的药物(它的另一类似药物MDA相对成瘾可能性就高很多)。虽然过量服用毫无疑 问会导致各种不良后果,但在适量或少量服用,并且有效控制服药和药效发挥过程中服药者的外部环境的情况下,危险性和服用后的副作用都并不大。(基本就是说 你吃一片阿司匹林,和一口气吃一板而且吃完了以后跑半夜大街上去耍,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创伤后遗主要是指人在受到严重身心创伤后产生的心理和社会功能障碍,比如从血战中回来的士兵失去与人沟通的能力,经历了巨大灾害(比如地震、火灾)之后的人噩梦不断经常惊恐发作,或暴力和性侵害对人造成的严重精神创伤等等。

MDMA所造成的心理作用主要是抑制对于各类客观和情绪威胁的恐惧反应,并减低服用者与他人和外界的界限感,减低人的防御性,这对治疗创伤后遗有很大帮 助。创伤后遗治疗中的主要困难之一是来访者由于心理防御拒绝与创伤记忆接触,但不先回忆起来就无法重构回忆,治疗也就不可能成功,而MDMA可以自然减低 来访者防御性,创伤记忆就变得容易触及。另一个创伤治疗的主要困难是,来访者回忆起创伤经历后很容易情绪失控,导致治疗失败,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来访者再创伤 (类似于断过的骨头又被进一步掰断了的状态,这也是创伤治疗中的主要危险性和挑战)。而由于MDMA有减低当事人恐惧反应的效果,就可以帮助来访者将情绪 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再创伤的可能性。另外MDMA配合的心理治疗疗程很短,目前的研究咨询次数大多不超过3次,以心理治疗来说疗程可以 说是无比短。(当然,每次咨询时间比较长,因为MDMA的药效为6-8个小时,药物起效后咨询师要全程陪伴治疗。)目前研究结果看来,疗效总体不错,而且 治愈有持续性,不太会复发。

具体的治疗的技术操作和原理方面写起来也太多太学术,就不多说了。以上 研究成果是Multidisciplinary Association for Psychedelic Studies的June M. Ruse, Psy. D, Lisa Jerome, Ph.D, Michael C. Mithoefer, M.D, Rick Doblin, Ph.D.,和Elizabeth Gibson, M.S做出和讲解的,感兴趣的请到专业数据库直接查他们的论文。我忘记了具体是谁,以上这五个人中有两个人是跟研究出LSD的化学家学习工作过的。目前还 听到与MDMA有关的研究,一是利用MDMA治疗强迫症,一是用MDMA治疗自闭症,但都不如治疗创伤后遗的研究完整,感兴趣的人也可以找找。

BY: 清流

残心

Comments: No Comments

博客搬迁公告

相信绝大部分人都是看到我博客大巴的文章过来的,所以多的这里就不再赘述。

本域名应归会是永久域名,以后大家跟着域名即可。新服务器新开始,希望大家也有个好的阅读体验。之前有人说黑底白字看得头晕目眩,所以这次采用了阅读区域是白底黑字的模板,另外字体也调大了,相信会有所改善。博客RSS输出也改成了全文,喜欢用阅读器的同学就不用跳来跳去了。

清流还是要在这里再次感谢沙若同学,沙若同学是一个有奉献精神的好同学,是偶们学习的楷模~另外大家如果看到各处有清流过去文章的转贴,能够帮忙改版权信息的请帮忙改一下,谢谢。

最后,有bug的地方或者有建议希望大家留言告诉我,我会尽快修正。

清流~Nocturn

Side 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