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流

美国那洛巴大学(Naropa University)超个人心理咨询硕士,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工商管理硕士,拥有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 San Diego)的正念认知疗法证书、公正资源学院(Justice Resource Institue)的创伤压力治疗证书、以及落基山完形马术治疗学院(Gestalt Equine Institute of the Rockies)完形马术疗法证书,并接受过包括眼动脱敏再处理疗法、脑定位疗法、人际神经科学、辩证行为疗法、拉班动作分析等多种丰富的心理疗法训练,长期接受美国治疗师的个人督导。曾为美国科罗拉多州注册心理治疗师,目前为美国心理学协会及美国心理咨询协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注册心理师。

曾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巨石分校、美国丹佛市公立学校系统、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普华永道、新世相、三联生活周刊、壹源心理、知我探索、壹心理、北京同志中心、看见心理、开森心理等多家机构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有超过10000小时的临床咨询工作经验,和超过800小时的督导经验。目前从事正念冥想和心理创伤相关的教学研究和私人临床执业,同时在多个平台提供亲密关系、情绪管理、正念减压、心理创伤等主题的大众课程,以及正念冥想、完形疗法、创伤疗愈和多元文化等方面的专业培训。著有心理成长书《疗愈时光,你终将盛放》和《如何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并译有《心理创伤疗愈之道:倾听你身体的信号》。

 

咨询取向

咨询中注重东西合璧、身心合一,擅长针对情绪和压力问题的正念认知行为疗法、专注关系模式和依恋问题的完形疗法、和多种针对急慢性心理创伤的临床干预方法。在咨询中关注来访者的主观体验及此时此地的重要性,尊重不同性向、性别、文化、阶层背景的独特视角,在为来访者提供稳定的心理支持和深入的情感连接的同时,推荐切实有效的心理知识和情绪技能,与来访者结成团队共同努力,从当下开始推动来访者生活中的积极改变。

 

擅长领域

  • 焦虑、抑郁、惊恐、愤怒等相关的情绪问题
  • 亲密关系、家庭和人际关系及相关的社交和依恋问题
  • 急性心理创伤(如车祸、丧亲、性侵犯、天灾等)
  • 成长过程中的慢性心理创伤(亲属长期肢体、情感、语言暴力或忽略、多次迁居或亲属早亡等)
  • 不同性取向人群(如同性恋、跨性别、虐恋等)
  • 个人价值、自尊心、自信心问题
  • 高功能人群的心灵成长、职业发展和灵性体验应对
  • 留学、移民、外派人群的跨文化沟通适应
  • 咨询师督导及私人冥想指导

 

专业受训

教育背景

  • 那洛巴大学(Naropa University) | 心理咨询 | 硕士
  • 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 | 工商管理 | 硕士

长程系统培训

  • 完形马术治疗认证培训(Gestalt Equine Studies)
  • 创伤压力治疗认证培训(Traumatic Stress Studies Certificate)
  • 正念认知疗法认证培训(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Teacher Certification)
  • 眼动脱敏再处理疗法基础培训(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 Basic Training)
  • 发展性躯体疗法培训(Developmental Somatic Psychotherapy Training)

其他短程培训

  • 脑定位疗法连续培训(Brainspotting Phase 1 – Phase 2)
  • 辩证行为疗法培训(Dialectical Behavioral Therapy for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 人际神经科学(Interpersonal Neurobiology)
  • 拉班动作分析入门(Introduction to Laban Movement Analysis)
  • 芭特妮芙基本动作入门(Introduction to Bartenieff Fundamentals)

 

参与著作

《疗愈时光,你终将盛放》(原作)
《如何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原作)
《心理咨询师执业之路》(原作)
《心理创伤疗愈之道:倾听你身体的信号》(译作)
《空洞的心:成瘾的真相与疗愈》(译作)
“Exploring the lived experience of meditation instructors” in 《Shadows and light: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Vol. 1: principles & practices, pp. 173-194)(章节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