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清流

Blog / 残心

Comments: No Comments

首先要声明,我非常理解这个时期写这种文很容易被人骂是“模糊焦点”。大家愿意关注什么焦点还是请自行选择,但我觉得也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这个人对社会事件一般不是特别投入,总是觉得太投入反而失焦,所以有时候反而看到些偏门几角,也颇有意思。这次的打砸事件,我也看到的两点,一是中国社会严重的分层和板结,二是中国的后创伤文化造成的公共事件死循环。

先谈社会分层和板结问题。人是社会动物,需要相互依靠着生存,因此获得一个人所属社群的认同就极其重要。多数人不会做自己所属的圈子不接受的事情,以免丧失圈子的支持和自己的归属感。(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周围所有朋友都声称讨厌某个人,你就算心中有异议,恐怕也不太会有胆量不管不顾地明目张胆和那个人热情交往——同侪影响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现在面对打砸事件,虽然微博上大多数人明确反对,但社会上却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明明有这么高的呼声,为什么很多人能够依然故我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呼吁停手的这群人和目前在打砸的这群人,处在两个互相之间几乎没有交集的社群里,互相无法利用群体机制制约。

中国各阶层间社会流动板结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板结带来的不仅仅是利益分配不公的可能性,也带来了沟通交流上的障碍。因为没有其他阶层或社群的人流动进来,也没有任何人流动到过其他阶层和社群,各阶层和社群之间,或者没有机会、或者不屑于与对方建立平等沟通。结果每个阶层或群体的人对其他阶层和社群都一无所知,既无法相互理解,也无法相互影响。各团体形成了自己完全独立的文化和价值取向。如打砸行为,在打砸者的社群里很可能是受到赞赏或至少默许的,这样他们做起来才能够肆无忌惮。而持有反对意见的社群,即使拼了命的隔空喊话,要想在从来没有建立起来过的信道上把信息传递到其他社群去,甚至企图以此来影响对方,几乎是不可能的。至于这个社会板结的问题何时解决?我们又何时肯坐下来,静心听其他阶层和社群的人说明他们的初衷、感受和看法?我就无法知道了。

接下来再聊聊后创伤文化。后创伤文化这个事我以前提过(见:http://anseeing.com/2012/05/post-traumatic-culture-2/),一提再提,便是认为它确实重要。中国从来没走出过自己的文化创伤,甚至从来没机会正视过它。因为国人、或者也许是ZF的习惯,便是将那伤口永远摆在眼前,甚至拍在自己脸上,不显摆得血肉模糊不罢休。而谁都知道,要审视一样事物,不把它推远到能看清的范围是不行的。比如你现在把电脑屏幕拍在自己脸上,试试还能看清我写的是什么吗?

偏要旧事重提这个后创伤文化,便是因为感到国内的公共话语和大众行为似乎一直在遵循一个模式死循环,而这个死循环在心理创伤研究中相当著名:当某个个人受到严重的侵犯和伤害后,他的思维经常会被锁定在一个三角模式中,而这三个角分别是:受害者、施暴者和拯救者。在他的世界中,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在不断扮演三个角色中的某一个,并且也只能扮演这之中的一个。他的大脑绝想不到世界上除了这三种角色还有许多别的角色存在,也绝想不到他可以去后台休息一阵。在他看来,选择只有一个:根据客观情况,无休止地循环扮演下去。于是回到我们的打砸问题上,事情就非常简单了。觉得国土受到侵犯愤懑了,就进入受害者模式,受害者模式支持不下去了出去砸车,就改为施暴者,而不论是砸车的还是喊话的,等的都是一个拯救者,而在国内,这个拯救者身份一般只有ZF敢自称。不论什么事件,差不多都是同一个模式在循环,能跳脱出来的人是少数,而作为读者的你是目前处在哪种模式呢?

感谢读到最后的同学读到最后。另外,个别手里有砖的同学建议拿去盖房,就不要拍过来了。因为拍过来时候基本上已经碎了,我也不能拿去盖房,就浪费了。

相关日志:

Side 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