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 千夜谈

Comments: No Comments

闲聊美国的心理障碍诊断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前阵子美国心理咨询界比较有名的事就是DSM-V的草稿出了,其实这也是旧闻了,只是今天突然又想起来,就随便聊聊。

不学心理和精神科大概不太会知道DSM,其实DSM就是美国的精神和心理障碍诊断标准,V就是第五版的意思。精神和心理障碍的定义和诊断是不可能脱离社会和文化的,到底什么叫做“正常”如果不用社会和文化来做一定标准根本定义不了。当然这也就会产生偏见,而且社会、文化、科技都在变化,所以诊断标准每过一段时间就要修改一番,与时俱进~

第五版的主要几个大的改动呢,我觉得还蛮有意思,既反映了美国社会的一些特点,其实也和我们现实生活有些联系。

第一个大改动就是精神和心理障碍的定义改动了。过去定义的障碍的本质是“行为、社会、生理功能失调”,现在定义的本质是“生理心理功能失调”。虽然就差两个词,这改动可海了去了。之前我说过,人无法摆脱自己所在社会和文化的偏见,如果从社会行为角度去定义,就很容易造成大多数人看某一小搓人不顺眼就说他们是“精神病”的情况,导致心理诊断扮演起社会道德审判人的角色,心理治疗成了“思想工作”,甚至还有法律作用——这显然不是心理学意图插手的范围。而这次从偏向生理的角度去定义,就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这种偏见的发生(虽然完全消除偏见是不可能的)。以后拿不出化验单就不要说人家是精神病了~

第二个大改动是把躁郁症的诊断改了,要求不能给小孩子随便诊断躁郁症。这其实反映了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的一个现状。美国的医保体系比中国好不到哪去,药厂和医生也勾结得一塌糊涂,为了多挣钱医生就多诊断多开药。近些年,被诊断为躁郁症的小孩数量更是直线攀升,好多其实都是小毛病的孩子都被扣上躁郁症的帽子。躁郁症在美国给人感觉和精神分裂症是差不多的,属于重症,而且不少药物副作用也很大。因此本来好好的孩子由于被诊断成躁郁症,受到心理生理双重打击,最后活活给治成精神病的情况越来越多。公众呼声越来越大,诊断标准终于改了,特别说明小孩诊断要慎重,不疯到一定程度不能下诊断。国内对儿童精神病的诊断好像还没有太多讨论,倒是原来在百度知道上看好多父母都觉得自己小孩有毛病,上去问。其实学心理学的都知道,小孩有毛病,90%都是父母有毛病,那些父母要是能好好自省那就天下太平了。哪有那么多人刚生下来没几年就有精神病的?要是有那也是遗传的……

第三个改动比较有意思,谈到成瘾治疗的问题。我们老觉得中国人容不得人,容不得不同,小孩子连写字姿势都要一个一个摆成一模一样的,看人家美国多自由!其实美国人也不怎么容人,不过是体现在不同方面。美国人对成瘾特别敏感。由于社会本身比较疏离,人特别容易借酒浇愁;加上美国社会对这方面特别不容忍(好多在中国我们觉得是随便喝喝的,他们那都能诊断为成瘾),就导致大批批被诊断为XX成瘾的人出现了。连美国人自己都承认他们有“corrective culture”,就是老想矫正别人身上他们认为不对的地方。不过显然,一涉及到文化问题偏见肯定避免不了,对比上面提到的对于躁郁症的诊断限制,DSM-V在成瘾诊断方面毫无反思而且进一步大开杀戒,又添了个“赌博成瘾”(Gambling Addiction)和一个“OOXX成瘾”(Hypersexuality Disorder)。现在好了,喝酒多是有病,玩牌多是有病,连OOXX多了都是有病。有人开玩笑说:虽然现在还没有“开心成瘾”这个诊断,但相信DSM编写组已经在琢磨怎么把它塞进手册了。以后做人不能玩太多不能太开心,一玩一开心就成精神病了。不过话说回来,美国成瘾相关的心理障碍名头这么多,都还从来没出现过叫“网瘾”的玩意儿,这个看来就是中国特色了~

总体来说,我觉得美国还是有比我们优越的地方,就是他们出心理和精神诊断标准居然是先出草稿,然后放出来大家随便看,谁都可以提意见,他们根据意见再修改。我们就不知道是窝在哪里的一群人攒出来的CCMD-3了(中国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标准)。当然,这群攒CCMD的人的心情我也可以理解,中国人普遍不太理性,而且精神心理相关知识还比较匮乏,放出来讨论可能这个诊断标准不但不能改进,还会倒退……那也没什么意义了。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 千夜谈

Comments: No Comments

从富士康引申:再谈自杀干预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前阵子写了一篇自杀干预基础,结果完全没人看……然后过没几天富士康就开始连跳了……这就叫共时性吧~不过我这段时间查了一下自杀干预那篇文章的阅读量,仍然是无人问津。

最近也跟一个朋友聊起关于自杀干预的事情,她的反应大概和大多国人一样,谈到富士康就很有兴致,但谈到自杀干预就企图转移话题。富士康的事件很有新闻意义,也绝对不是一个单纯的心理危机事件,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几乎每个人都想就着这个事件发点声音,却没有人愿意正视“自杀”这件事情本身。可能由于孔老爷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国人对与死亡有关的事情经常是鸵鸟策略,总以为把头埋进沙子里就万全了,其实反而错失了自保和拯救他人的机会。

清流写文章容易学术化,用某人的话说就是硬货太多以至于读者根本咽不下去……所以猜想那篇文章估计也是写得太学术了,这里就简单重申自杀干预的要点好了。感兴趣的可以去查那篇自杀干预基础,不感兴趣的记住以下五点万一的时候也就够用了:

  1. 留心身边受到重大身心打击或承受长期超负荷压力的人(用常识足以)
  2. 感觉某人不太对劲儿的时候务必直接问:你有没有想过自杀?
  3. 对方如果说想过,务必详细询问其打算如何自杀。
  4. 如果其所述方法可行,短时间内务必不要离开他身边,尽量找人陪伴他。
  5. 切勿跟企图自杀者讲理或责备他,一切从理解对方角度出发。

清流这么强调自杀干预当然不是真的希望各位就遇见一两个自杀的或者自己去试一把;清流绝对是希望世界人民大团结,每个人都过得爽到肝儿颤。只是世事并非总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如果大家能对以上五条有个大概概念,我们就可以避免很多美好生命的陨落,也避免了很多人在亲人、朋友、同学或同事出事以后的震惊和痛苦。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 千夜谈

Comments: No Comments

精神分裂 vs 灵性觉醒:关于实践的讨论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以前清流翻译过一篇将也如何分辨精神疾病和灵性经验的文。不过从那篇文章相信大家也可以看出,其实精神疾病和灵性经验并不是那么好分辨,它们之间有很多症状是交叉的,有时候一个处于非常规精神状态的来访者坐在你面前,你真的很难搞清楚他到底是精神分裂还是灵性觉醒。所以今天我们就从临床角度来讨论一下对于这种来访者的处置,即如果你就是分不清到底是精神病还是灵性经验,接下来你应该采取什么行动,应该将治疗或者说谈话引导向哪个方向。相信这对于平常各位在生活中碰到出现特殊情况的灵修者或者自己出现特殊情况会有很大帮助。在判断中,有以下四个方面需要考量:

A. 当事人出现症状前的社会和生活功能

这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当事人跟家人关系是否和睦,是不是有能力保持一定的长期良好的人际关系,工作学业方面是否表现良好。其实这部分主要就是要搞清楚当事人出现症状前是不是有正常的认知和社会能力。当然,这些信息主要要从当事人的亲属、朋友、或者其他关系人那里得到,或者取决于你以前对当事人的了解。

一般来说,症状出现前越正常的人,他们的自我强度(ego strength)越强,就越可能顺利度过这段“相对不正常”的时期,恢复正常功能,并从这段经历中获益。如果原来就是适应不良、怯懦或者疯狂的人,即使出现的是灵性经验当事人也很可能被其彻底压倒,转为纯粹的精神分裂。

B. 症状持续时间

一般来说是看特异症状是否超过了3个月。如果出现比如幻视、幻听、认知失调等等症状持续时间不到3个月,都很可能是暂时的,像有人集中修行的时候也会产生各种幻觉,但是随着打坐或集中修行结束这种现象就会自动终止就是这样的情况。而如果这种状况超过了3个月,这些症状就会逐渐发展成当事人的日常功能,这时候他可能就逐渐丧失对我们所在的“现实世界”认知和沟通的能力和可能性了。当然,3个月是个推测值,但如果一个人连着好几年都疯疯癫癫的,你就很难对他抱太大希望了。

C. 出现症状的原因

主要是看症状的出现是否有明确原因,而这些症状和原因是否有关系。比如之前有至亲过世的人很容易报告“看到幽灵”;如果是之前压力很大或出现强刺激事件,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失心疯,这在中医里也是有不少处置方式的;或者之前参加了强度很大的修行,就比较可能出现昆达利尼升起的症状等等。

如果之前的原因是短期且明确的,那么这问题就比较好处理,手法可以激进一点,灵性一点;相反如果诱因是长期的或者不明确的,那么症状就比较棘手,建议手法就要保守一些,以保证当事人认知功能、生活自理为首要目标。

D. 当事人自己的态度

要看当事人对这个经验和目前的症状怎么看。有时候虽然症状很混乱很严重,当事人却保持着某种微妙的理性或者乐观态度,希望能够顺利地通过这段经历,了解实际发生的情况,而且尽可能地配合,那么通过深入经验和症状之中最终导出正面结果的概率就很高。相反,如果当事人明显就是彻底混乱了,对自己的境况惊恐万分,只想赶快摆脱目前的情况,或者彻底丧失基本认知、社会功能了,那建议就是吃药也好,什么也好,赶快帮他摆脱这个状态。这样的情况下很可能是彻底的精神分裂,即使是灵性经验当事人明显也没有准备好,硬来只会将当事人置入更危险的境地。

总结

以上四条,如果当事人的评定结果呈正面或积极的有两条或以上(如当事人态度乐观,症状为短期,之前认知社会功能正常等等),则应对时可以相对偏向灵性探索和成熟方面,这段经验最终会产生正面甚至转化性的结果的可能性也比较高;反之就建议以普通精神分裂治疗的方式加以应对,即使有明确证据显示当事人的症状是灵性觉醒造成的,也要通过比如吃粗重的食物、增加体育活动等等方法将当事人先从灵性领域带回来,而不应进一步推进灵性进程,以免出现不可挽回的结果。当然,一切还是要实际情况实际分析,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 千夜谈

Comments: No Comments

自杀干预基本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声明: 由于本文话题特殊,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为帮助读者对“自杀干预”这一心理学话题有一些基本概念。作者清流不保证按照本文实施即可100%防止自杀死亡事件,同时也无意进行关于“自杀”或“自杀干预”的道德讨论。

大概每个人都曾经遇见过或者间接听说过自杀的案例。自杀在很多国家都是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其直接导致的死亡人数可以超过癌症,超过交通事故,超过许多我们认为严重致命的死因。尤其是在社会畸形和动荡的时候,自杀死亡率更会进一步攀升,可以说自杀率从某种角度来说也能够反映一个社会健康与否。许多传统宗教为了预防自杀把自杀列为“罪孽”,而现代许多人则认为自杀是懦弱的表现,但无论旁人如何看待,当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达到极限,看不到任何可行的出路的时候,考虑甚至实行自杀虽不能说是“很自然的事”至少也是一个经常被考虑到的“可能出路”。指责和歧视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只有现实地看待自杀的可能性和其个人及社会原因,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自杀的死亡率。

实施真正的自杀干预需要专业培训,但是许多研究都发现,很多人自杀成功是因为根本就没有人注意到过他们要自杀,甚至他们发出的求生信号都被嘲笑或置若罔闻,那么他们就真的找不到理由“不自杀”了。其实只要有人发现其自杀倾向并进行干预,自杀企图付诸实施的可能性及其最终死亡率就会大幅下降,尤其是心理应激反应造成的自杀——“一念之差”很好的形容了此时的情况,如果延缓几十个小时,他们可能就不会自杀,可是那一瞬间他们真的想不到别的。

指望专业人员到人群中一个一个排查自杀可能性是不现实的,所以不少自杀干预方法都是教授普通人如何发现自杀企图,让亲朋好友发现企图自杀的人,再由他们移交专业人员。我们的“专业人员”在哪我确实是不太清楚,但这里就从亲朋好友的角度谈谈如何发现自杀企图,以及发现后你首先应该做什么。

高危人群

其实研究发现有80%的人在人生的某些阶段都想到过自杀,但是绝大部分人现在都还活着,所以当别人提到想自杀的时候,我们也经常不当回事。但这些人中确实有一小部分人是会去实施自杀的,并不是大部分人没有自杀你面前这个人就肯定不会去自杀,所以当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必须要谨慎处之。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或者辅助自杀的原因,符合越多则当事人越危险,但即使只符合一两条也请亲友谨慎对待其自杀的可能性。

– 当事人近期失去了重要的依赖或事物(如至亲、伴侣死亡,失业,破产等等)
– 当事人的生活面对很大挑战或超负荷的压力(如高考,家庭严重不和等等,一般需同时有多个压力源)
– 当事人有酗酒、吸毒、药物滥用等等历史或情况(因为当事人在当时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 当事人家庭中曾有人自杀,或当事人本人曾自杀未遂
– 当事人为临床中度抑郁,或重度抑郁刚开始好转

自杀评估

求生是人的本能,大部分企图自杀的人都会有意无意地向外发出求救信号。这些求救信号一般比较迂回,经常看起来是这样的:首先当事人由于上文提到的某些原因情绪极度低落,在实质情况无改变的情况下,当事人突然很模糊地表现出找到了一个万全解决方案,而且当事人此时情绪显然又并不是那么好。比如说“我已经有办法了……”,但是又没有下文;说“这些事情已经都不是问题了”,那什么是问题?务必要追问是不是出了别的更大的问题或具体的方法是什么,如果没有,就很可疑了。突然看得很开,或者行为很反常都是要注意的。当然不是说人就不能突然想开,我们不希望出现的情况是,你以为他“想开了”,其实他是“想死了”。

当你产生怀疑的时候,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直接开口问:“你是不是想到了自杀?”很多人很怕开口问,一是怕被人嘲笑,二是怕本来人家没有想,一问人家想了。其实如果有人突然来跟你说,让你现在扔掉一千块,你会不会因为他这么说就扔钱呢?不会的。更何况是自己的生命。如果他本来不想自杀,你问他一句是不会导致他自杀的。另外,这是人命关天的事,就不要抹不开面子了。如果当事人回答有想过要自杀,就进入第二阶段,我们要看这个人只是“想”自杀,还是真的“要去”自杀:

询问当事人的自杀计划。(如果一个人有了很详细的自杀计划,比如到什么店,买什么药,需要多少钱,吃多少会死,在什么时候吃,一切都设计好了,那这个人十有八九是准备要实施了。)
考虑当事人自杀计划的可行性。(如果一个人在化学实验室工作,说晚上要去吸氰化氢,这个计划可行性就很强,自杀成功率很高。相比之下,如果一个人说他要去北冰洋找一头北极熊吃掉他,这基本就不靠谱了。)
询问当事人的社会支持系统。(比如有没有亲朋住在一起,是不是和周围人有密切接触,社会支持越少的人自杀死亡率越高,因为遇到问题周围没有人可以帮助缓冲,而且没有人会发现他自杀了来救他。)

*另外还要注意,如果当事人明显非常抑郁,但却完全否认自己想过自杀,也是很值得怀疑的。正如上文所说,80%的人都想过自杀,明明情况已经到谷底,但一点点自杀念头都没有也很少见,当事人可能在隐瞒什么。(常见情况应是想过,但是并没有真的要去做。)

自杀干预

如果当事人声称要自杀,且计划详细可行,这个人基本就可以划入高危人群,短时间内他很可能会去自杀。一般来说此时就应该带当事人寻找专业咨询。以下是在发现企图自杀者后短时间内的一些与其相处原则:

– 不论当事人说什么,不要离开他身边,(在找到专业人员之前,务必跟他呆在一起,因为高危人群就是离开你就可能去自杀的人群。)
– 尽快向专业人员求助。
– 72小时陪伴,一般72小时后应激自杀死亡率就大幅下降了。(而且不会72小时你还找不到一个专业人员移交吧……)
– 切勿责备当事人,一切从理解当事人情绪的角度出发,包括理解其想要自杀的想法。
– 千万不要讲道理。(人都要死了,这个世界的道理对他根本没意义。)
– 可以引导他考虑如果他真的自杀身亡对周围人造成的负面影响,但不要给他施压。(前提是这个人没有人格障碍之类的,否则可能越考虑他越想实施……)
– 如果一个人应付不来可以找他人求助,如你陪伴当事人,请其他人去找专业人员。

– 在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可以联系当事人的可靠亲朋,说明情况,要求帮助看护(父母、室友、夫妻、情侣等等,主要就是看着他不要让他动手,另外陪着他)

简短结尾

最后,这里所讨论的所有当事人,都是其实本质上并不想死,发出了求救信号的人群。注意人的生命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上,不论你认为人有没有权力应不应该选择自杀,人都可能自杀。一个人如果真心想死可以周密地计划部署,避开一切可能帮助,以便自杀成功。在自杀案例中是有一部分为毫无任何征兆,当事人突然自杀,或当事人明显有计划地避开所有可能的干预而成功实施自杀的情况。如果这样的案例发生在你身边,你也不需要自责,因为你根本没有机会拯救这个人,他也不需要你拯救。即使是在自杀干预过程中,我们也没有“拯救”任何人,谁有能力“拯救”他人呢?我们不过是帮助当事人多花一些时间重新考虑自杀的决定,以免他们做出令自己后悔的选择罢了。如果一个人最终选择了死亡,他是一定会去死的。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 千夜谈

Comments: No Comments

冥想灵修与心理治疗

From “Even the Best Meditators Have Old Wounds to Heal” by Jack Kornfield in Paths Beyond Ego
Translated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对大多数人来说,冥想和修行不会解决你的所有问题。它能够成为你开放和觉醒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不会是全部。我以前相信冥想和修行可以引领我进入一个高层次的宇宙真理之中,而心理学、人格、还有所有我们的“小把戏”都是与之无关的低层次事物。但经验和非二元的实像告诉我,事情并非是我想象的那样。如果我们希望结束痛苦,发现自由,我们就不能把这两个层次全然分开来看待。

对于意识来说,我们身体和思想的各个部分都是半分隔的。对某一方面的觉知不会自动迁移到其他方面,尤其是当我们怀有深刻的恐惧或曾经受过深刻的伤害的时候。这一点对每个人都适用,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因此,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冥想者对于自己的呼吸和身体有深刻的觉知,却对感觉一窍不通,或者深刻了解意识和思维如何工作,但在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方面毫无智慧。

觉知只有在我们愿意关注我们全方位的痛苦的时候才真正有效果。这不是说我们要陷在自己的过去中,而是说我们应该学习如何应对和解决自己过去的巨大痛苦的障碍,以便将自己解放出来——而这类工作最好是在心理治疗中完成。

冥想和灵修很容易被用来压抑感觉和逃避生活中的困难。面对痛苦是很困难的。很多人拒不面对他们痛苦的根本个人和心理原因,因为经历和面对身体上的疼痛、我们的过去、以及我们的有限之处本身确实相当痛苦,这种痛苦甚至比在静坐的时候面对那些普遍的痛苦还要来得痛。我们害怕自己,害怕自己的痛苦,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会如何用它来促进自己的灵修和打开自己的心。

我们需要审视自己的人生,问自己:“我的哪部分觉醒了?又有哪部分是我在逃避的?我利用灵修来隐藏那些部分了吗?我在哪方面比较有自觉?而哪方面是我仍然恐惧、纠缠、禁锢的?

在很多方面,用好的西方疗法来处理比用冥想要来的迅捷成功得多(如面对悲痛和完成遗愿,沟通和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性与亲密关系,事业和工作问题,特定的恐惧症,早年心理创伤等等)。我们的这些重要方面不能仅仅被当成是“人格问题”。弗洛伊德说他希望帮助人们去爱,去工作。如果我们不懂如何去爱,不能为这世上做有意义的工作,我们的灵修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在这些方面,冥想固然能有所助益,但如果你静坐过后发现仍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时候,找个好的治疗师或者通过其他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当然,也有很多平庸的治疗师,很多疗法水平有限。跟冥想一样,你得去找最好的。除了四、五十年代的传统心理疗法,现在也有很多新的治疗师发展出了很多具有灵性基础的疗法,如精神综合(psychosynthesis),赖奇呼吸工作(Reichian breath work),沙盘游戏(sand play),以及所有超个人心理学疗法。好的疗法就和好的冥想方法一样,用觉知来释放恐惧和依恋,驱散迷惑和不必要的痛苦,治疗心灵,而不是专注在我们的个人故事上。通过一些超个人心理学方法,一个人有时候能够实践最深的无私和无执。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为了心理治疗放弃冥想呢?不。心理治疗也不是完全的解决方法,只有意识(consciousness)本身才是。但意识的成长是螺旋的——如果你追求自由,那么我能告诉你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这一点。有些时候内在的宁静是必要的,而接着就要将外部生活整合到这种宁静之中,当然也有些时候,我们会需要从心理治疗师那里得到帮助。

这些事情都是灵修中同样重要的阶段。并不是先发展出一个自我,再放开它,发展与放开是同时发生的。任何灵修阶段都可能包括三摩地和寂静,接着是对于家庭历史与创伤的经历,然后是将其放开,然后是更多个人问题的出现……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灵修的一部分,而最重要的是面对这一切的勇气。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发现我们追求的对自我和对地球最深的疗愈。

PS: 翻译的时候awarenesss, meditation, mindfulness和consciousness在不同情况下进行了不同的翻译处理。

PS PS: 本文作者Jack Kornfield主要进行的是佛教系的修行,其经验不保证对其他信仰和灵修系统也适用。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 千夜谈

Comments: No Comments

Kübler-Ross的死亡/悲痛阶段理论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这一次作为塔罗经验谈·死神牌的辅助材料,清流来简单介绍一下Kübler-Ross的死亡/悲痛阶段理论。这个理论其实非常简单,主要内容就是Kübler-Ross发现人在面临死亡(Kübler-Ross的研究主要还是关于肉体死亡的)的时候,通常都会经历五个心理阶段。这五个阶段分别是:否认、愤怒、谈判、抑郁、接受。清流会结合下面这个视频来说明。视频是英文的,不知道谁做的,我大概翻译了一下,因为很口语,我英文水平又很一般,所以只是意译。之所以一定要给大家看这个视频是因为,这个视频真的很搞笑,讨论死亡论题时候,我们需要一些轻松气氛。而且基本上没有人看完这个视频还记不住五个阶段是什么的。

阶段一:否认
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估计根本就不是流沙,到时候大家可以一起聊一下这事乐一乐,呃……(心虚了)
[通常这个阶段是不可能持久的,早晚当事人都会意识到确实有问题。]

阶段二:愤怒
这TMD太完美了!混蛋流沙!混蛋丛林!我现在简直想找个人揍他的脸!TMD!TMD!啊啊啊~这个混蛋丛林!啊啊啊~(吡声是由于美国电视台有七个脏字不许说,如果电视节目中出现会用吡声掩盖,视频作者为了搞笑也这么干……)
[这是愤怒情绪大爆发的时期,当事人看什么都绝对不会顺眼,而且会把这种愤怒投射到他周围的所有人事物上。]

阶段三:谈判
你在那吗?上帝。这是我,长颈鹿。如果你再给我个机会把我救出这个流沙,我保证,我保证,我再也不会在你的塑像上放xxx(这里真的听不清,反正这条件非常诡异)……你觉得怎么样?
[当事人会开始放弃一些东西以换取生存机会,他的谈判对象可以是医生、亲友,也可能是上帝。基本上这时候当事人已经开始接受自己会死的事实了,但还是存有侥幸心理。]

阶段四:抑郁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妈妈啊~~~(这个真的很好翻)
[这时候当事人其他逻辑和社会功能基本不运作了,完全沉浸在悲痛之中,理想状态下,在这个过程中,当事人也会逐渐发现自己生命中珍贵的东西,并重新发现爱。]

阶段五:接受
你知道吗?我觉得这事OK。我打赌天堂上都是好吃的嫩叶,每个人都有个靓妞~上帝,带我走吧~让我见证你的荣光~~什么?我好像到底了……TMD……(结尾纯属作者恶搞……)
[这时候当事人已经为死亡做好了准备,这也是最平静与安详的时期,死亡的庄严与净化能量会在这时候显现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正在经历死亡过程的当事人,或者在为亡者哀悼的亲友都会经历五个阶段,这也是为什么这个理论叫做死亡/悲痛阶段理论,而不仅仅是死亡阶段理论。另外,即使我们已经知道整个流程是如此,我们也不能强制加快或减慢这一流程,显然这个流程有自己的节奏。而且研究还发现,取决于死亡到来的迟缓,这个流程也会自动加快或减慢,所以我们实在是无需担心达不到最终阶段的,只不过过程中的心理痛苦肯定是难免的。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 千夜谈

Comments: No Comments

释疑:超个人心理学、超心理学和灵性

From “What is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What is paranormal and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What is Spirituality?” by Dr. Lukoff
Translated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什么是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超个人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由Abraham Maslow(清流注: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之一马斯洛)和Tony Sutich等人建立于1971年。他们的目标是建立心理学中的第四股力量。第一股力量是精神分析学派,第二股是认知行为学派,第三股是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和很多人已经建立起来的一个学派。但他们觉得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缺少什么很重要的内容,其中之一就是对灵性的认知,以及这一认知对于人生的重要性。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是,人首先是一种灵性的存在。当然人也有其他层面,比如身体、自我,作为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也要探讨这些内容,但在这些之上,超个人心理学还要着重探讨人的灵性。

超心理学(Paranormal Psychology)和超个人心理学有什么不同?

首先,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超个人心理学是严肃看待超自然现象的:一方面超个人心理学鼓励超自然现象研究,另一方面超个人心理学也认真对待个人的超自然体验。因为对很多人来说,比如一个人有关于某人死亡的预知梦,在这个人身上就很可能变成一种灵性体验,他们会确信有什么更高更宏观的事情正在发生。因为他们的梦显然预知了一些事情,而在西方科学系统里,梦基本上是一个很随机的现象,我们没有太多理论能说明梦为什么会跟后来发生的事件有关联。

超个人心理学的范围很广泛,我们提到了超心理学、自然(清流:在另一部分讲到,未翻译)、濒死体验……由于现代医学的昌明,越来越多的人有了这样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可以整个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当事人会改变对很多事情的理解,他们会觉得有什么更高的事情在发生,而他们自己是其中的一部分。比如UFO体验,不管现在的科学怎么说,但当你真的和这些“有UFO经验”的人聊天,你会发现这种经验经常是他们对于“更宏伟的事情正在发生”的信念的基石。而超个人心理学就会对这些“不太正常”的经验进行研究,这些经验从科学角度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有数百万人有心灵感应、濒死体验等等这样的经验,传统心理学可能会轻视这种经验,而超个人心理学家则会说:等等,我们干嘛不把这些经验拿来研究一下,看看能不能理解它们。

什么是灵性(spirituality)?

灵性常被作为宗教的反义词使用,这么用的时候,灵性主要是指一个人与“超验力量”、“高级能量”、“神性”等的个人关系。对大多数人来说,灵性确实包含参加特定的宗教——一个组织更完善的系统,包含一系列信念、教义、组织结构等等。不过一个人的灵性体验其实有可能与宗教有关系,也可能没什么关系。举个例子,在美国,参加超验运动(Transcendental Movement)的人(可以被当作是超个人心理的先驱)谈到将大自然当成他们的教堂,而他们对自然的经验就可以说是他们灵性经验的一部分,不过他们其实并不从属于任何宗教。

当当事人真正“感觉到”那种联系……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我谈到灵性的时候,我更倾向于把它当成一种“经验”,而不是一套信仰或者信念体系,虽然它们互相是有内在联系的。

清流注: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精神分析学派和认知行为学派相互影响的结果,其基本哲学是存在主义。

清流注2:关于心理学中的第四股力量,另一种观点是多文化取向(Multicultural)或社会文化取向(Sociocultural)。

Side 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