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 千夜谈

Comments: No Comments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前阵子美国心理咨询界比较有名的事就是DSM-V的草稿出了,其实这也是旧闻了,只是今天突然又想起来,就随便聊聊。

不学心理和精神科大概不太会知道DSM,其实DSM就是美国的精神和心理障碍诊断标准,V就是第五版的意思。精神和心理障碍的定义和诊断是不可能脱离社会和文化的,到底什么叫做“正常”如果不用社会和文化来做一定标准根本定义不了。当然这也就会产生偏见,而且社会、文化、科技都在变化,所以诊断标准每过一段时间就要修改一番,与时俱进~

第五版的主要几个大的改动呢,我觉得还蛮有意思,既反映了美国社会的一些特点,其实也和我们现实生活有些联系。

第一个大改动就是精神和心理障碍的定义改动了。过去定义的障碍的本质是“行为、社会、生理功能失调”,现在定义的本质是“生理心理功能失调”。虽然就差两个词,这改动可海了去了。之前我说过,人无法摆脱自己所在社会和文化的偏见,如果从社会行为角度去定义,就很容易造成大多数人看某一小搓人不顺眼就说他们是“精神病”的情况,导致心理诊断扮演起社会道德审判人的角色,心理治疗成了“思想工作”,甚至还有法律作用——这显然不是心理学意图插手的范围。而这次从偏向生理的角度去定义,就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这种偏见的发生(虽然完全消除偏见是不可能的)。以后拿不出化验单就不要说人家是精神病了~

第二个大改动是把躁郁症的诊断改了,要求不能给小孩子随便诊断躁郁症。这其实反映了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的一个现状。美国的医保体系比中国好不到哪去,药厂和医生也勾结得一塌糊涂,为了多挣钱医生就多诊断多开药。近些年,被诊断为躁郁症的小孩数量更是直线攀升,好多其实都是小毛病的孩子都被扣上躁郁症的帽子。躁郁症在美国给人感觉和精神分裂症是差不多的,属于重症,而且不少药物副作用也很大。因此本来好好的孩子由于被诊断成躁郁症,受到心理生理双重打击,最后活活给治成精神病的情况越来越多。公众呼声越来越大,诊断标准终于改了,特别说明小孩诊断要慎重,不疯到一定程度不能下诊断。国内对儿童精神病的诊断好像还没有太多讨论,倒是原来在百度知道上看好多父母都觉得自己小孩有毛病,上去问。其实学心理学的都知道,小孩有毛病,90%都是父母有毛病,那些父母要是能好好自省那就天下太平了。哪有那么多人刚生下来没几年就有精神病的?要是有那也是遗传的……

第三个改动比较有意思,谈到成瘾治疗的问题。我们老觉得中国人容不得人,容不得不同,小孩子连写字姿势都要一个一个摆成一模一样的,看人家美国多自由!其实美国人也不怎么容人,不过是体现在不同方面。美国人对成瘾特别敏感。由于社会本身比较疏离,人特别容易借酒浇愁;加上美国社会对这方面特别不容忍(好多在中国我们觉得是随便喝喝的,他们那都能诊断为成瘾),就导致大批批被诊断为XX成瘾的人出现了。连美国人自己都承认他们有“corrective culture”,就是老想矫正别人身上他们认为不对的地方。不过显然,一涉及到文化问题偏见肯定避免不了,对比上面提到的对于躁郁症的诊断限制,DSM-V在成瘾诊断方面毫无反思而且进一步大开杀戒,又添了个“赌博成瘾”(Gambling Addiction)和一个“OOXX成瘾”(Hypersexuality Disorder)。现在好了,喝酒多是有病,玩牌多是有病,连OOXX多了都是有病。有人开玩笑说:虽然现在还没有“开心成瘾”这个诊断,但相信DSM编写组已经在琢磨怎么把它塞进手册了。以后做人不能玩太多不能太开心,一玩一开心就成精神病了。不过话说回来,美国成瘾相关的心理障碍名头这么多,都还从来没出现过叫“网瘾”的玩意儿,这个看来就是中国特色了~

总体来说,我觉得美国还是有比我们优越的地方,就是他们出心理和精神诊断标准居然是先出草稿,然后放出来大家随便看,谁都可以提意见,他们根据意见再修改。我们就不知道是窝在哪里的一群人攒出来的CCMD-3了(中国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标准)。当然,这群攒CCMD的人的心情我也可以理解,中国人普遍不太理性,而且精神心理相关知识还比较匮乏,放出来讨论可能这个诊断标准不但不能改进,还会倒退……那也没什么意义了。

相关日志:

Side 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