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清流
Blog / 千夜谈 / 咨询师也是社会人 / 在美国读心理咨询
Comments: No Comments
人人都有一副有色眼镜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美国的心理咨询师教育里有这么一门看起来跟心理咨询关系不大,但名头极大的课,叫做“社会与文化基础”。这门课还是一门基础课,通常第一年就会读到,而且是考执照必备,非读不可。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由于各种历史地域原因,不同民族、地域、阶层的人的生活状态、价值取向、信仰政见、及所面临的社会境遇都有很大差别。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要想敏感地察觉到这些差异和它们可能造成的潜在问题,客观有效地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就先要对自己在各方面的主观取向和可能存在的偏见有清晰的认识。
记得有一节课,老师把教室一圈都贴满了半人高的大白纸,每张白纸顶上写上一类人的名称,比如中产阶级、拉美人、离婚者、同性恋、伊斯兰教徒……然后让同学们排成一队,顺序在每张纸上写下自己看到这类人的时候闪现出的第一个形容词。一圈走下来,每张纸上都密密麻麻写满了字,社会对这类人的刻板印象也跃然纸上。比如在中产阶级那里,至少有三个同学写了“无聊”;亚洲人那里写的大半与“聪明”和“做生意”有关系;离婚者则写得都是像“痛苦”这样看了就让人郁闷的词。然后老师和大家坐下来,一起开始澄清各自对每一类人的偏见。
班上刚好有一个离婚的单亲妈妈,而且还是刚刚出柜的女同志。老师就把“离婚者”和“同性恋”的纸拿下来,问她:“你是不是感觉生活中很痛苦?”
那个同学说:“我觉得生活很有挑战性,但是我女儿特别可爱,每次想到她我心情就特别好。”
然后老师又把“亚裔”的纸拿下来,问同学:“上面为什么写的都是做生意?”
“我见过的每个亚洲人都至少开两间生意。”有一个同学说。
老师就问我:“你家有几间生意?”
“一间都没有……”我很无奈地回答。
老师就这样一张一张纸讨论过去,最后拿起了那张全班普遍认定生活极其无聊的“中产阶级”的白纸。
“你们有多少人是来自中产阶级家庭?”老师问。
几乎一半以上的同学都举了手。
“你们觉得自己家都活得很无聊么?”老师又问。
“没有……”几乎所有同学都摇头。
“你们这么多中产一个觉得无聊的都没有,是怎么把‘无聊’给写上去的?”老师奇怪地问。
“……”全班同学都无语了。怎么写上去的叻?
人总是如此,看自己的时候便觉得无比独特,而看别人的时候就喜欢用标签简化。好像其他人与自己不是同样的人类,而是一个个贴满磁贴的冰箱,冰箱里面不重要,上面的磁贴好不好看才是关键。仿佛从磁贴上,我们就能推测冰箱里装的是蔬菜、水果、海鲜、还是空空如也。
一个人究竟什么样、又过着怎样的生活,毕竟不是仅靠看得见摸得着的名头、硬指标就能衡量的。当我们给别人贴上“农民工”、“外地人”、“小保姆”、“坐台女”……的标签时,我们就永远失去了了解他们的机会;而当我们给自己全副武装上“高学历”、“金领”、“成功人士”、“专家”……的头衔时,我们也成为了不敢被人了解的人。快节奏的社会将我们推入了这样一种困境:没有多少人还能停下脚步认真了解面前的那个人,也没有多少人仍敢于让别人了解真实的自我了。
BY: 清流
Blog / 残心
Comments: No Comments
参加全息呼吸法工作坊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昨天去了个全息呼吸法(Holotropic Breathwork)的工作坊。全息呼吸法其实就是用某种特殊方法呼吸,来进入非常意识状态(non-ordinary state)的方法。这个方法是Stanislav Grof和Christina Grof发展出来的。他们两个原来是研究LSD疗法的,后来LSD在美国被列为违禁药,而他们又不想触犯法律,就改为研究以呼吸代替LSD的方法,进而发展出了这个方法。
我只是对如何用呼吸引发非常意识状态好奇而参加的。非常意识状态这个东西虽然听着很玄乎,其实每个人多少都会有点经验,说白了就是只要不是“日常意识状态”就都是“非常意识状态”了。比如你平常都很乐观,某天听了点伤感音乐突然感觉世界灰暗了一把,也算是体验了某种非常意识状态。当然,像灵魂出体、天人合一这样比较极端的非常意识状态体验,就不是人人都经历过了。
工作坊一开始,老师先介绍了一下全息呼吸法的发展史,并且讲了呼吸的方法和体验时候的注意事项,然后我们就开始分成两组进行体验。体验的时间大概是三个小时,基本上就是躺在那伴着音乐按照方法呼吸,看会出现什么体验,然后大家再回到小组进行讨论。分成两组进行的目的是让一组人在体验的时候,另一组人能够帮忙看着。因为有些人体验的时候会有一些动作或者需要人帮忙,这时候如果旁边有一个人能看着保证他动的时候不受伤,并且比如要喝水的时候有人帮忙拿,就比较安全方便了。
小组讨论的时候,很多同学提到了很多神奇的体验,比如看到自己的前世、突然重新经历小时候的事情、或者星际旅行之类的。我倒是没什么特别的体验,无非就是全息呼吸法会造成血氧过高,结果你就会感觉浑身发麻,头晕乎乎的。这个情况有点像喝醉酒,但没有喝醉酒那么意识模糊。而且我感觉这个方法还挺花力气的,至少我呼吸了一个小时以后感觉实在太累了,于是……大大咧咧地睡着了……等我醒过来的时候体验时间已经快结束了……不过睡得倒是还挺香~
后来我跟其他几个组员聊天,发现有比较夸张体验的有不少是原来没有或者少有非常意识状态体验的人,而过去通过其他方法体验就比较丰富的人用这个方法有时反而没什么体验。可能是过去非常意识状态经验比较丰富的人,在体验过程中都产生了一套比较适合自己的诱导方法,如果硬要用其他方法,反而觉得不适应了。
BY: 清流
Blog / 星盘上的人生 / 阴影手记
Comments: No Comments
父母皆祸害:一四宫的永恒刑克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They fuck you up, your mum and dad.
They may not mean to, but they do.
They fill you with the faults they had.
And add some extra, just for you.』
『他们毁了你,你的父母。
他们未必故意,却如此做了。
他们用他们曾经的错误把你塞满,
然后再特意为你,多加两笔。』
父母皆祸害,一个豆瓣小组的名字。这个小组曾经引起媒体的大范围关注,直到今天也仍然存在。因为父母和子女的冲突是一个永恒的命题,父母得到了主流媒体的所有话语权,而子女就在新兴媒体上求生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劳苦半生的父母们和天真无辜的子女们,进行着永恒的对峙。
我的占星老师Noel Tyl给我上的第一课是这样的:星盘就是人生的映像,星盘上显示出的模式,就是人生经历的模式,人们从这些经历中学习,就成长为了他们今天的样子。在星盘上,代表自我认同与个人身份的第一宫,与代表父母和家庭的第四宫之间几乎永远相差90度。这意味着,在绝大多数星盘中,这两个宫位永远互相刑克;也就隐喻着,在绝大多数的人生中,自我与父母永远少不了冲突。
中国自古就有一种集体主义倾向,一种强烈的家族意识。子女从父母那里继承他们的财产、名誉、身份、地位,与此同时也将孝顺父母作为人生的重要责任。因为中国的父母所给予子女的不仅仅是衣食,而是他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将需要的一切;父母不仅教给子女衣食住行,也教给他自己是谁、要什么、怎么要。与西方鼓励每个人确立属于自己的独立身份认同的文化相比,在中国文化中,“独立的个人”事实上根本不存在,直到时代的变迁把这个问题推到每个国人面前。“我是谁”变得无法逃避,不论认同父母还是另立门户,总有一天孩子要做出决定。而孩子确定自己身份认同的这个时期,中国的父母把它叫做“叛逆期”。因为在这个剧变的时代里,面对截然不同外部环境的孩子,所作出的决定经常与父母背道而驰,而这是提倡延续性的传统文化所不能理解的现象。
在星盘上,青少年时期是一四宫冲突激化的时期,即使是最为和谐的父母与子女之间,也难免有所磕碰。而对于一四宫之间本来就关系紧张的星盘,亲子之间剑拔弩张、甚至打得头破血流也就在所难免。有无理取闹的孩子,也有伐害子女的父母,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子女要离开父母这座大山,独立走出自己的人生轨迹,而父母仍然紧抓不放,生怕子女误入歧途。可是相刑的两个宫位不可能弥合,而只能以紧绷的张力出现;子女永远不可能和父母一模一样,而只能在这份冲突中成长。喊出“父母皆祸害”,是子女自我意识的觉醒,不论正误与否,他们都开始了自己独立的判断。
记得去年《心探索》做了一期亲子关系的专题,就提到父母皆祸害的问题。其中有个BBS栏目是大家一起谈对现在国内亲子关系的看法,当时我是这样写的:父母和子女,一个倾向于维持现状,一个总期待改变现状,天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在现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人人都心浮气躁,家庭成员作为“最安全”的情感发泄对象,难免互相成为对方的靶子。如果父母和子女双方都对自己究竟在做什么,根本上又需要什么更有意识的话,也许情况就会好得多了。毕竟,家人又何必搞得这么苦大仇深。
BY: 清流
Blog / 残心
Comments: No Comments
BY: 清流
Blog / 平安京
Comments: No Comments
[杂志稿]玫瑰十字会的历史
《心探索》稿件,谢绝转载。
文/清流
玫瑰十字会的过去如一团迷雾。在玫瑰十字会内部一直相信玫瑰十字会是在1378年由一位不知名的哲人(通常被称为Frater C.R.C.)建立的。传说这位哲人学习了苏菲教派和拜火教的神秘主义知识,却碍于中世纪保守的宗教气氛而无法传播这些知识,因而建立了玫瑰十字会以传播和保存这些知识。也有传说提到玫瑰十字会是在十三至十四世纪的时候由一群对物理和炼金术着迷的神秘学家在现今德国和法国的所在区域建立起来,也许那位不知名的哲人也涉身其中。但作为隐蔽的秘密结社,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在那个时代有那样一群人、那样一个组织真的存在过,这一切说到底也不过是坊间传言。
在那之后,最早的历史记载来源于公元1597年的一个神秘主义会议,这个会议的主旨是探讨炼金术,因此也有人认为这个会议标志了玫瑰十字会的诞生。而最终,被现今大多数人认同的玫瑰十字会建立时间则是在十七世纪初叶。但即使建立的大概时间被确定出来了,组织建立过程中的细节仍然不甚明了。十七世纪初叶是神秘主义复兴的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与神秘主义相关的结社、会议、活动数量众多,在十七世纪初的短短十几年里,名为如“雅典娜神庙之复兴”、“世界复兴”之类潜在指向玫瑰十字会的会议就有多个,会议之间通常有关联,连文章观点也是相互引用;同一时期共有三份与玫瑰十字会相关的宣言相继被匿名发表,包括1614年的《兄弟会传言》(Fama Fraternitatis)、1615年的《兄弟会自白》(Confessio Fraternitatis)和1616年的《基督徒罗森克鲁兹的化学婚礼》(Chymische Hochzeit Christiani Rosencreutz anno 1459),宣言全都指向了前文提到的那位不知名的哲人,并提到将要带来“全人类的革新”,因而可以确定它们都与玫瑰十字会有关,但究竟哪个会议或哪份宣言标志了玫瑰十字会的建立,具体究竟是谁发表了这些宣言,直到现在也无人知晓。
玫瑰十字会是以基督教为基础的神秘主义结社,即使其渊源不甚明了,大多数人都同意玫瑰十字会的教义倾向于基督教新教,尤其是路德宗,或者说信义宗。这自然也与玫瑰十字会的德国出身有关,因为玫瑰十字会建立之时正是德国路德宗地位稳固之时。路德宗是十六世纪宗教改革,为反对天主教教廷腐败而建立起来的基督教宗派,马丁•路德更被称为基督教新教之父。路德宗教义的核心是“因信称义”,宣扬对上帝的信仰、信心本身才是得救的关键,圣经是传道的唯一准绳,以此将庞大的教廷架空。玫瑰十字会的所有主要理念都和路德宗有深刻联系,如玫瑰十字会意图改变世界,只不过路德宗采用的是宗教手段,而玫瑰十字会则主张用神秘主义和灵性手段。
BY: 清流
Blog / 平安京
Comments: No Comments
[杂志稿]寻找自己的动物图腾
《心探索》稿件,谢绝转载。
文/清流
我们每个人都与某种或者某几种动物(包括鸟类、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和昆虫)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就是我们的动物图腾。萨满相信每种动物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灵魂和天赋,它们如另一个世界的精灵般来到人类周围,引领人类的灵性生活。通过提问你自己以下这些问题,你也许会对自己的动物图腾是什么产生些概念:
- 你是否特别偏爱某种动物?
- 你小时候去动物园的时候,通常都最先去看哪种动物?
- 当你在郊外或野地的时候,最经常遇到什么动物?你是否曾经遇到过野生动物?
- 在全世界所有的动物里,哪种动物是你现在最感兴趣的?
- 你最害怕哪种动物?
- 你是否曾经被什么动物攻击过或者咬过?
- 你做梦的时候是否见到过什么动物?有没有哪个关于动物的梦是你一直难忘的?
萨满相信,如果你被某种特别的动物吸引,那么这种动物很可能就有一些特别的能够教授给你的东西,它也就很可能是你的动物图腾。同样,如果你特别害怕一种动物,则说明你不具备这种动物身上的特质,而需要从它身上进行学习,那么它也很可能是你的动物图腾。另外,历史上,萨满也相信,动物咬伤人类事实上是一种动物图腾的试炼,如果你被某种动物咬伤并存活下来,则说明该动物图腾考验了你的能力,而你通过了考验,那么这种动物也很可能是你的动物图腾。
在回忆你过去与动物相关的经历寻找动物图腾的时候,你小时候的记忆和经历尤其重要,因为人在小的时候对于灵性经验更为开放,也更可能注意到自己的动物图腾,并接纳他们。同样,小时候关于动物的梦境也尤为重要。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 神秘书会
Comments: No Comments
灵性回避:心灵工业的陷阱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Spiritual Bypassing:灵性回避,即是利用灵性手段或以灵性作为藉口逃避面对和解决自身和现实问题的一种情况。
其实等这本书也算等了一段时间,当初听说有人要专门写灵性回避还挺期待的。随着灵性知识的普及,甚至是商业化,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灵性回避都已经成为了 灵性相关领域的主要趋势和问题之一。为了商业宣传或者知识普及的需要,许多灵性知识和方法经常被过度简化,灵性探索和训练中的困难和危险被大量忽视,同时 其效果和功用却经常被过度夸大。出于种种原因被兜售出的大量灵性快餐所带来的结果,就是许多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的人被拽上了所谓灵性发展的快车,在一 片混沌的状况下胡乱抓着名为“灵性”的稻草,这些人最后如果走上灵性回避的道路说到底也不是什么该被责怪的事情。
其实大多数人都是为了寻找解决自身或现实问题的捷径而接触灵性知识的,所以一定程度的灵性回避恐怕任谁都会有一些。问题只在于,灵性的道路说到底并不是人 们期望的那种捷径,如果要深入进去,一定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和直面各种自身和周遭问题的努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个人在走上这条道路后仍然闭目塞听,只相 信自己想相信的,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跟着感觉天地人三界、五六七八维地乱飘,最后难免让灵性回避占了上风,自我感觉再好,实际上却已是危机四伏了。
本书的作者显然对灵性回避深恶痛绝,以至于本书的绝大部分内容,就是作者把各种灵性方法和各个灵性流派几乎无差别地骂了一遍。虽然作者有些地方的语气感觉 有点打了鸡血,对于许多假方法假大师,以及灵性行业的许多现状和问题,总的来说作者都还骂得有理有据;再有内涵的灵性道路,走上极端都难免有负面后果, 这类案例作者也都给出了很好的警示。所以我个人是觉得,如果是想深入研究灵性的人,偶尔翻翻这本书警醒一下还是好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至于对那些刚接触灵性不久,或者还不习惯在修习同时也抽离来看客观状况的人来说,这本书恐怕会蛮有挑战性。毕竟作者所骂的,都是大众最易接触到的灵性快餐,以及最常见的 企图用快餐解决全部问题的人。偶尔吃吃快餐其实也没什么,只不过如果天天吃,甚至以为吃快餐能强身健体包治百病,那最后要想不出点什么毛病就很难了。
BY: 清流
Blog / 阴影手记
Comments: No Comments
[Q&A]秘契主义简释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自从写了《Western Esotericism》的书评之后,有些同学称搞不清秘契主义究竟是什么,这里来简单说明一下。
秘契词意释疑
秘契(esoteric)这个词来自希腊文的esoterikos,基本意思就是“在XX里面的”。这个词在历史文献中第一次出现是在卢西恩谈到亚里士多德的时候,说到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有秘契部分(esoteric,内部的)和世俗部分(exoteric,外部的)两部分。秘契一度被用来特指毕达哥拉斯对其一小部分门徒传授的教义(毕达哥拉斯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神秘主义者,神秘到根本书都不肯写),后来这个词就被用来泛指只对某一小撮门徒传授的特殊教义。秘契一词在1655年托马斯·斯坦利的哲学史一书中被引入英语,所用的就是最后泛指的那个意思。
秘契主义研究
秘契主义研究是一个学术领研究域,主要涉及对与公开的机构化的宗教传统中的信仰、实践、经验非常不同的替代和边缘宗教运动或哲学的研究。具体上,秘契主义研究的涉及领域目前包括与十九、二十世纪的巫术运动、玫瑰十字会、神秘结社和神智学有关的炼金术、占星学、诺斯替主义、赫尔墨斯神智学、卡巴拉、魔法、神秘主义、新柏拉图主义内容和新宗教运动。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 残心
Comments: No Comments
以MDMA辅助心理咨询治疗创伤后遗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这两天去了个讲利用MDMA配合心理咨询治疗创伤后遗(PTSD)心理障碍的工作坊。因为MDMA这个东西被魔化得比较厉害,好像挺敏感的,我 就只大概聊聊工作坊里听到的和看到材料里写的,仅供参考。虽然尽量减少提及术语和细节,但因为涉及医药和心理治疗的专业内容,本文仍然极其硬,我写出来也 只是因为在国内从来没见过,希望将国外的研究介绍过来。非心理治疗专业的朋友请直接跳过本文。
MDMA俗称摇头丸,在致幻药物里,MDMA属于比较安全,成瘾可能性较低的药物(它的另一类似药物MDA相对成瘾可能性就高很多)。虽然过量服用毫无疑 问会导致各种不良后果,但在适量或少量服用,并且有效控制服药和药效发挥过程中服药者的外部环境的情况下,危险性和服用后的副作用都并不大。(基本就是说 你吃一片阿司匹林,和一口气吃一板而且吃完了以后跑半夜大街上去耍,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创伤后遗主要是指人在受到严重身心创伤后产生的心理和社会功能障碍,比如从血战中回来的士兵失去与人沟通的能力,经历了巨大灾害(比如地震、火灾)之后的人噩梦不断经常惊恐发作,或暴力和性侵害对人造成的严重精神创伤等等。
MDMA所造成的心理作用主要是抑制对于各类客观和情绪威胁的恐惧反应,并减低服用者与他人和外界的界限感,减低人的防御性,这对治疗创伤后遗有很大帮 助。创伤后遗治疗中的主要困难之一是来访者由于心理防御拒绝与创伤记忆接触,但不先回忆起来就无法重构回忆,治疗也就不可能成功,而MDMA可以自然减低 来访者防御性,创伤记忆就变得容易触及。另一个创伤治疗的主要困难是,来访者回忆起创伤经历后很容易情绪失控,导致治疗失败,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来访者再创伤 (类似于断过的骨头又被进一步掰断了的状态,这也是创伤治疗中的主要危险性和挑战)。而由于MDMA有减低当事人恐惧反应的效果,就可以帮助来访者将情绪 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再创伤的可能性。另外MDMA配合的心理治疗疗程很短,目前的研究咨询次数大多不超过3次,以心理治疗来说疗程可以 说是无比短。(当然,每次咨询时间比较长,因为MDMA的药效为6-8个小时,药物起效后咨询师要全程陪伴治疗。)目前研究结果看来,疗效总体不错,而且 治愈有持续性,不太会复发。
具体的治疗的技术操作和原理方面写起来也太多太学术,就不多说了。以上 研究成果是Multidisciplinary Association for Psychedelic Studies的June M. Ruse, Psy. D, Lisa Jerome, Ph.D, Michael C. Mithoefer, M.D, Rick Doblin, Ph.D.,和Elizabeth Gibson, M.S做出和讲解的,感兴趣的请到专业数据库直接查他们的论文。我忘记了具体是谁,以上这五个人中有两个人是跟研究出LSD的化学家学习工作过的。目前还 听到与MDMA有关的研究,一是利用MDMA治疗强迫症,一是用MDMA治疗自闭症,但都不如治疗创伤后遗的研究完整,感兴趣的人也可以找找。
BY: 清流
Blog / 清流的塔罗经验谈 / 阴影手记
Comments: No Comments
清流的塔罗经验谈·终篇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清流的塔罗经验谈系列到今天就告一段落了。希望大家在读这个系列中都能有所收获,如果有什么想法和反馈也尽可以写给我。这是清流第一次写系列,只是想尝试一下所谓“连载的压力”究竟是怎样的。而且感觉很多塔罗教程和资料都比较刻板,所以这个系列中,清流是尽量写得生动些,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些,希望大家对神秘兮兮的塔罗能有更多现实感。
虽然系列结束了,如果有时间,清流以后还是会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塔罗心得。学习塔罗其实就是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天天看牌阵的话,一两年怎么也会有个小成了。清流接触塔罗大概已经有十年的时间。如果觉得清流写的经验很厉害,不要担心,功夫下到时间耗到,你只可能比我好,不可能比我差;如果觉得这个系列也就不过了了,那清流就等着有一天拜读你的大作了。
接下来会开什么系列清流还没有想好,不过我想应该是会和心理有关的系列。目前想到的一个是占星与心理的杂文系列,主要是把心理学概念、一些个人发展和关系理论和占星的解读联系起来,我想应该会写得比较贴近生活,不会太学术化,可能会出现一些案例,但这方面还没想好;还想到一个是为心理咨询中的来访者写一个系列,主要是怎么找心理咨询师,怎么咨询合适自己,还有跟咨询师遇到各种问题要怎么办,因为感觉国内心理咨询行业本身不太成形,一方面大家对心理咨询没有概念,另一方面行业对心理咨询师也没有什么职业道德规范,来访者处在比较弱势的地位有些指导会比较好。
不过不论如何,以后再开应该都会是比较松散的系列,不会像经验谈这样每月必写一篇了。当然,博客本身的更新速度大家还是不用担心,有空我都会尽快更新,因为想写的东西还有很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