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清流
Blog / 千夜谈
Comments: No Comments
美国的临床心理/心理咨询相关教育(及精神卫生类申请参考) ver121017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现在国内好像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从事心理、精神卫生方面“治病救人”的工作了。当然国内心理咨询执照的“规范程度”大家也是有目共睹了……那个水平 反正是……大家都心知肚明了。美国的精神卫生系统相对比国内要复杂很多,要想独立执业需要的训练也要专业很多,所以现在好像也有挺多人想到国外去读心理咨 询之类的。我现在在美国读心理咨询硕士,就自己对美国整个精神卫生行业的了解谈一下与此相关的不同学科的学制、内容和分工,希望给国内打算申请相关方向的 同学提供一些帮助。另外,这个只是我个人在学习以及通过和同行的接触中了解到的,大家仅供参考。首先要说明两点:
- “读心理”和“读临床心理(clinical psychology)/心理咨询(counseling psychology)”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接近基础医学,后者接近临床医学。现在国内好像觉得是个心理学的出来都能咨询……其实如果不是学临床和咨询出 身的,是没有咨询技能的。
- 即使是精神卫生领域也有分科研和实践的不同偏重,心理咨询偏向大众,临床心理偏向医院,而临床心理项目里又分偏重科研和偏重实践的。简单来说越偏 科研奖学金越多,相关背景要求越高;越偏实践奖学金越少见,以后越可能从事临床咨询。
其实如果你志向是搞科研的话,不管心理还是别的什么申请方法都差不多,所以我就不专门细谈了,当然下面也会涉及到一些。另外以下讲的全部都是跟临床 或咨询有关的项目,如果你的志向是比如认知、组织行为、社会心理、发展心理、应用心理研究之类的,那也不用看了。
—————————————————————-
精神医生MD
精神医生是美国临床精神卫生体系中的最高级,医学院一般学制是四年,不过这只是个开始。不管你是想做精神医生还是外科医生,在医学院里都要把所有科 目学一遍,从第四年的实习才开始逐渐分科,四年出来就要去医院当催,真正从入学到独立执业,根据所选专项需要7到11年的时间。在美国精神卫生体系里,精 神医生是位置坐得最稳的,拥有最多权威的,也是钱挣得最多的,可以说是真正的“黄金职业”。医院裁员的时候,精神科都是先裁心理学家,如果精神医生出了诊 断,心理学家就算意见不同也是不会跟他争的。不过黄金职业就是用黄金堆出来的,医学院一般都是最贵的学院之一,而且奖学金也很少见。毕竟出来以后是大把赚 钱,当然读的时候就要大把往里扔钱。因为科目属于靠技术和经验含量的,其实对口语和文化要求反而不是特高,关键是你背书能力,GRE词汇你花了多久背下 来?毕竟医用英语都是拉丁文,什么各种身体系统、激素、神经递质、病名、药名……学医嘛,怕血怕尸体什么的肯定不行吧……而且学医出了名的累,做好不吃饭 不睡觉的准备吧。不过如果真进入医学院,你可能就会发现精神医生其实还不是所有医生里最赚钱的,所以到时候你会往哪去还不好说叻~
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博士 PhD
在精神医生下一层就是心理学家。PhD的临床心理学项目相当一部分都是研究向的,也就是所谓的没有相关教育和研究背 景就申不上的项目,研究项目大多都有研究资金,自然奖学金就有保障的多,各大名校的也多是这类项目。但是有些人有误解,认为有PhD等于心理学家执 业,PhD是学位,心理学家执业需要心理学家执照。PhD是申请此执照的基础,但要申请执照还要满足其他实习督导条件并且参加考试。事实上,由于PhD项 目研究成分较重,这类人出来以后还是以继续研究事业或者走上讲堂为主。有相当一部分学校PhD项目不是为申请心理学家执照准备的,科研多实践少,出来自然 不能去临床工作。这种情况在大家所 熟知的名校中尤其常见,因为其实这个公式是这样的:名校=学术影响大=发论文多=搞科研的。申请偏科研项目最重要当然就是研究兴趣和导师的一致,你的现有 技能和研究经历导师需要,具体申请方法跟其他博士项目是一样的。当然,同时兼顾科研和临床实践的项目也是有很多的,在选择项目时候要根据自己实际需要认真 搞清楚,不过越偏临床实践奖学金肯定越少。另外大家都知道,PhD是什么时候通过答辩什么时候算完,所以几年读完就看你个人水平了。一般这类项目都要读 5-8年。纯科研如果成果出的早可能4、5年可以读完,如果是科研临床兼备一般要做好6年的心理准备。
临床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博士 Psy.D
相当一部分最终拿到心理学家执照并走上临床心理学实践之路的都是心理学博士。心理学博士与哲学博士不同,属于高等职业教育,项目根本上就是为了培训职业临床心理学家设计的。这类项目研究成分相对较少,所以奖学金很大程度上就 浮云了(当然,如果你能申请到很牛的学校还是有可能的,但这种牛校一般是业内牛校,而非众所周知的名校)。因为是职业教育,开设的学校有相当一部分是小型学校(比如XX心理学院,或只有3、4个department的大学),国内通常很少知道,但从职 业教育角度讲,这些学校教学质量多数是有保障的,且在当地有良好声誉(就是怕太小中国教育部不认,所以你要回国的话最好先跟教育部查查)。Psy.D项目 的好处是能帮你真正深入实践中,这样你会对实际临床中如何操作,以及对美国社会本身都有更深刻的认识。Psy.D项目比PhD项目数量少,但既然是交钱念 书的生意,申请难度自然也稍低一些。费用基本上是个人负担,美国人读这个基本也都是负债读,读出来再慢慢还钱。一般这种项目读下来也要4-7年(4年是指 你已经是心理咨询或临床心理学硕士,且拼命读的情况,因为此时有可能可以waiver掉一些课,但也不是每个学校都可以waiver,所以具体还要看学 校),研究论文还是要写的,但比PhD研究要求低。另外,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总的来说语言流利还是必须的,这个肯定一定程度上要靠语言天赋(我见过有 人出来两年已经讲很地道了,也有人出来十年口音还是重得没法听……这就无望了~所以看各人自己掂量)。
教育学博士 ED
相比临床心理学项目的激烈竞争,教育学项目相比之下算是好申请的(比如跨专业申请都是有可能的),奖学金也稍微好拿一些(只是说跟临床心理比,其实 教育学博士申请也是很有竞争性的)。如果博士研究领域与发展心理学有关,以后其实有可能可以从事与发展心理学有关的咨询执业——主要包括儿童、少年还有一 些家庭养育方面的咨询。当然,因为不是心理学出身,真正实践中的切入角度和能触及的人群可能都有不同,和心理咨询会有一定交叉,但医院临床肯定是不可能 了。我对这方面也没太多了解,但如果对少年儿童特感兴趣又没啥钱的话,可以考虑这方面。同样要对申请的项目深入研究,确定和发展心理学实践有关。教育学范 围很广,发展心理只是其中一块儿,如果学的是别的以后就不能做咨询了。
心理咨询硕士 MA/MS
这个专业也属于职业教育,目标就是心理咨询师执照。一般心理咨询师项目是2、3年的学制,但出来还要在工作中接受有督导的实习,最终拿到执照一般也 要4、5年。没有拿到执照时候也可以工作挣钱,但薪水很低,而且没有执照保险公司不认你,就没什么钱赚。心理咨询执照各州要求都不一样,所以最好提前想好 在哪个州找工作再去读,而且各州要求差别很大,比如毕业后临床实习时间各州要求从1500到3000小时不等……这就能差出一年去。语言和文化的适应 性也是必须的,有时候学历层级越低对语言适应能力要求其实越高,语言要求基本上是MD/PhD<Psy.D<MA/MS。因为越是接近生活正 常人的咨询实战你越不能用专业词汇去吓唬人家,只能靠自己真正的沟通能力去应对;而如果你对面的人疯得都神志不清了,你只要能跟护士说清楚药名药量就差不 多了,连评测什么的都可以交给专业机构去做的。
PS:另外说明一下,实际申请中,尤其是申请心理咨询,你会看到有专门项目,有偏重人群的,比如家庭婚姻咨询、学校咨询这样,也有偏重疗法的音乐治 疗、艺术治疗……等等等的项目,然后说他们项目符合某些特殊执照什要求么的。总的来说这些执照都是管用的,但最管用的还是心理咨询师执照,所以尽量还是要 找兼顾心理咨询师执照的项目。家庭婚姻咨询比较特殊,是美国继心理咨询执照后的第二大硕士级别咨询类执照,还比较管用,如果对这方面特别感兴趣可以考虑去 学。如果你对学校特别感兴趣,学校咨询也可以考虑,因为能找工作的地方很多。其他方面的疗法建议先认真研究一下,比如speech therapy(就是语言矫正那个)一般读到硕士就到头了,而音乐治疗一般是要从本科开始学才能拿到相应执照……之类的。
临床心理学硕士 MS
临床心理学硕士有一部分和心理咨询硕士是差不多的,就是职业教育型,另一部分就是为读临床心理学博士准备,先搞点成果出来。这个就不多说了,反正如 果是职业教育型路径就是交钱读书工作拿执照,如果是研究型那就是靠研究背景往上拼。要注意的是,在精神卫生硕士层级的教育里,这是唯一可能有全奖的项目。 不是全都有,只是部分研究型临床心理学硕士有,而且总的来说硕士是绝对比博士奖要少很多的,因为卖身年头短嘛~
社会工作硕士 MA
严格来说,社会工作不能算是临床专业,但它确实美国精神卫生系统里面重要的一环。因为美国各种社会福利、保险公司、民间机构庞杂,各自提供的服务和 覆盖人群也不同,加上美国的精神卫生绝对不仅仅是给你治疗,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要帮你找房子、找工作、找朋友……另外还要和司法体系合作,文件工作也一大 堆,所以除了治疗可以说是杂事多多,这些跑腿、文件、联系工作基本上就全是社会工作者包办。事实上在美国社会工作比心理咨询就业范围要广得多,而且虽然理 论上社会工作模型偏向社会帮助而非心理咨询(你会学到的东西也是偏社会,心理成分会少些),但因为社会工作在美国社会中太重要了,而且价钱也比心理咨询便 宜,所以社会工作者做咨询也挺常见(当然,做临床治疗是不行的,只能做简单的咨询和疏导)。因为是事务性工作,最重要的是会做,心理咨询转做社会工作性质 的工作其实也是可以的。学制一般2年左右,也要考执照,具体怎么考我就不知道了。这个专业适合留在美国,回到中国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一般心理学硕士 MS/MA
泛泛地说一下其他心理学方向的硕士。其实美国的教育项目很丰富,比较简单的一年的硕士项目是很多的,8门课下来硕士就拿到了,连论文都不用。如果没 有背景,拿这类项目打底是很好的选择。因为这种项目门槛都比较低,当然奖学金你就别想了,就是交钱上学,但一年总还okay吧。我就见过学英文的以这种项 目打底,然后转到心理咨询项目,差不多3年也全部搞定了。不过如果是这种硕士,可能名校机会就不多,因为名校搞研究嘛~所以一般是比较大但心理方面不是 rank最高的学校(当然,其他方面rank不一定不高,比如是金融、计算机名校之类的也有可能),排名20以外的基本都有戏。学校大是为了以后转其他方 向方便,最好他们心理的分科多一些就完美了。毕竟,如果你要读这种专业,那我就认为你应该不是太懂心理或者条件不够PHD去打底,那么以后本校内同领域可 选择路径多一点总是好的。
心理学本科
这个就没什么可说。如果你是高中毕业,又特别喜欢心理,家里又有钱,那可以读。如果是本来就有个本科,说什么都免了,别浪费这个钱。在名校读的话, 可能会有研究机会为以后一路研究到PhD铺路(其实名校就是金字招牌,美国也一样,你是名校出来的再上名校就容易,什么跨专业申请都不是问题)。最重要搞 清你学校有多少研究经费和主要研究方向,因为其实研究=钱,最开始科研肯定要老师指点。如果不是名校以后又想走研究道路,不如去读神经科学、生理学、甚至 计算科学这样的硬学科,现在研究教授最喜欢就是有医学和神经背景的人(美国本科没有医学,这里的医学是指如果你在国内读的是医),要是你数理好能帮他编 程、分析就更好了。一般学校心理系本科出来,那基本就是做做environmental worker之类的(就是咱的护工,但美国好的精神卫生机构不会随便拉个保姆就去做护工),就业前景就是……那么回事吧,如果为了就业赚钱,可能还不如学 计算机……
————————————————————
最后再说两句……
不论是什么学校地区都有自己的理论取向,比如东岸那边犹太人多搞精分的多,西岸搞认知和超个人的多,南部有不少行为主义传统 校……虽然大致上课程设置类似,但课里讲的东西差别是很大的,每个学校都必然有其独特之处。所以申请之前最好对不同取向有个基本认识,把学校的取向搞清楚, 别到了学校发现跟你想得完全不一样。
如果要留在美国,心理系肯定不是上选,文化差异语言障碍什么的,不论是临床还是研究里都有。尤其心理跟信仰、价值体系、意识形态啥的都有点关 系,要不你就全追随他们的体系,要不……虽然美国没有那么夸张的学霸,但你不跟着人家也是不容易被认同的。我们是外人,跑到人家国家,就只能体制内求生存 了。
另外在美国也不是学历越高越好,而是要根据你要做什么工作去学相应学历。美国的学历在找工作的时候不是向下兼容的,如果你学历太高,美国有所谓 over-qualify的说法,除了研究和讲课你可能别的都没法干了。当然,这两年美国市场在这方面有些松动,真到找工作可能还是有机会兼容低端,但这 个可能比较靠个人运气。
最后国内很多人好像一申请就得是名校,脑子里只有名校,这个怎么说呢……如果是要搞研究,又符合你的研究兴趣,那名校当然是上上选。如果是职业教育 的话,名校是负责领导学术发展的,而职业教育很多其实并不是在TOP10、TOP20这些学校里面的,而且名 校的职业教育也不一定就比非名校的好(之前说过,名校是因为研究做得好而出名的,跟职业教育不一定有关系,比如Stanford,以前嫌临床心理研究不够科学,把整个系废系了,现在重新搞临床心理学项目学校里都没老师能教,所以他们的Psy.D是和旁边一个小心理职业校合办的,研究老师Stanford出,临床老师全是那个小学校出的……)。
PS:本文12年进行了更新,所以现在版本号是121017,这个是发表日期2012年10月17日。因为行业是变化的,个人理解也是有限的,以后不排除写“升级版”或者在 本文上修改的可能性,所以如果你看到一篇类似文章是我写的,而且版本号更新,请以新的那篇为准。而如果你看到本文的时间和我写作时间相距很远,文中描述和 当时实际情况之间就很可能有出入了。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 千夜谈 / 在美国读心理咨询 / 无穷无尽的职业道德
Comments: No Comments
来访者是杀人犯
图译1:其实我不反社会……
图译2:问题是其他人都太人渣。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职业道德是美国职业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作为心理咨询师,从一年级开始就会听到很多职业道德的内容,二三年级更是专门有课开给职业道德。不过美国的职业道德可不是像中国的一样,里面有一堆崇高的口号。美国的职业道德也有基本原则,但更多的是在每种特定情况下应该如何去做的具体规定。你只要照着去做,就是有道德的,反之就是不道德。虽然现实应用中还有很多灰色区域,但总的来说还是挺容易理解和操作的。
比如咨询师的基本道德中,有一条叫做“保密性”,也就是说咨询师有对来访者在咨询室中发生和分享的一切保密的责任,来访者愿意跟谁说是他的事,但绝对不可以从咨询师的嘴里漏出去。于是问题就来了,如果来访者跟你说的内容跟犯罪有关怎么办?比如老师上课给我们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天,你跟来访者正在跟你探索他的女性情结,他突然跟你说“我两年前杀了我老婆,警察居然以为她是自杀,哈哈~”你怎么办?
我一个同学听到这个例子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种人我就应该把他从咨询室踹出去!”
“没错,我们可以看到你对这个人已经没有同情心了,所以你最好把他转给别的咨询师。”老师笑着说,“但是你能不能去通知警察他是杀人犯呢?”
同学们开始了激烈的争论,虽然有所谓的“保密性”原则,但咨询师也是人,对于人渣的愤怒基本上是不可遏制的。
最后还是老师打断了讨论:“我们来看咨询师协会的职业道德规定。根据规定,如果来访者已经实施杀人了,我们就不用报了,如果还没有实施杀人,就要报,并且是要报给潜在将会受害的当事人。所以你们一定要记得问他要杀谁,还有那个人的地址电话~“
先不说怎么从嫌疑人嘴里套潜在被害人的地址和电话,看起来,美国职业道德协会对于这类案例的逻辑是这样的:如果人已经死了,报不报也就那么回事了,伸张正义是警察的工作,与咨询师的工作范畴无关;人还没死的话,鉴于生命宝贵,还是要以保护人身安全为优先。
虽然很多同学对这个职业道德规定还有争议,但基本上大家都会遵守来做,被告了的话,可是会被吊销执照的。另一方面来说,这个做法其实还是有合理性的。毕竟,优先尊重还活着的人,不论是犯罪嫌疑人还是潜在的被害者,都比”活着没人理,死了叫得欢”来得好些。
BY: 清流
Blog / 千夜谈 / 咨询师也是社会人 / 在美国读心理咨询
Comments: No Comments
压迫者的负罪感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种族歧视在美国是非常敏感的话题,即使时隔几个世纪,也仍然是美国社会的隐痛。不论在政界还是商界,白人仍然站有主导地位,即使偶尔有其他族裔的人上台,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或被迫地遵守着以白人为主导的价值体系。独立、富有、自由,这些都是欧洲白人推崇的价值,虽然这些价值存在必有其意义,但如果换作黑人、拉美人或者亚裔主导,幸福、正义、成功的定义很多时候可能都要改写。因此在社会文化课上,种族歧视和其对价值观的渗透一直是讨论的中心。
在心理系的课上跟白人同学讨论种族歧视是件很令人头痛的事情。我的很多同学人都很好,对于历史上白人在美国对其他民族造成的伤害也都耳熟能详,所以问题倒并不在于他们对其他民族的歧视上。事实上,他们倒向了另一个极端——一谈到种族歧视,他们就对自己生为白人感到极度有负罪感,而且这种情况貌似在相当一部分欧洲裔白人中间还非常流行。
我曾经和一个到过中国的美国存在主义治疗师聊天。他的长相比较有特点,眼窝很深,还有一撮大胡子,总让人觉着是从某个历史故事里走出来的人。他说他到中国的时候,不止一个人说他长得像耶稣,结果他就感到非常有负罪感。他说基督教把耶稣和天使都描绘成了典型的白人形象,在宗教中无形中造成了自己的优势地位,对此他感到非常不满,又深深愧疚……我当时真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这老兄说得倒也不无道理,但他把自己搞得一副这么受伤的表情,难道是要让我这个名以上应该是“被压迫者”的人去安抚他这个名义上是“压迫者”的人么?
这类场景在课堂上也屡次上演,最开始我还企图用各种方法岔开话题,后来干脆完全放弃了。你们爱说啥说啥吧……你们愧疚吧……你们痛苦吧……虽然不能说他们是猫哭耗子,但他们好端端地活着,却为了这种问题痛苦得要死,但是又没有任何实际行动表示,实在让我觉得既无奈又无聊。我对他们自寻痛苦的同情心和耐心是有限度的。课下,我跟老师提了意见,表示让这种讨论充斥课堂是浪费时间,老师也表示理解。可是美国上课以讨论为主,如果绝大多数同学倾向某个论题,老师也没有太多办法。结果前半个学期的课就在一群美国白人同学负罪感的狂轰滥炸中度过了。
其实我还是喜欢许多美国同学的开放的。他们毫无疑问是站在整个世界顶端的“特权阶级”,但是他们能够意识到并承认自己的特权,并为独占这样的特权感到愧疚,已经远远好过那些占了特权还觉得理所当然的人。毕竟,今天他们所拥有的只是社会机器运行的结果,并不是他们自己刻意夺取的。但同时我又对他们有些厌倦,厌倦他们纠缠在自己“压迫者”的负罪感上。这世上有很多人需要帮助,如果你这么愧疚,为什么不分一点自己的特权给他们呢?你有没有想过现在掌握着特权的自己能为他们做什么呢?但结果压迫者仍然是盲目的压迫者,而听着他们在课上大谈“人人生来平等”和“社会正义”的时候,我也总有一丝不着调的感觉——
跟老师谈起这些感受的时候,她是这么说的:当你居高临下的时候,说“众生平等”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当你仰头向上时,就完全是另一番风景了。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 千夜谈
Comments: No Comments
闲聊美国的心理障碍诊断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前阵子美国心理咨询界比较有名的事就是DSM-V的草稿出了,其实这也是旧闻了,只是今天突然又想起来,就随便聊聊。
不学心理和精神科大概不太会知道DSM,其实DSM就是美国的精神和心理障碍诊断标准,V就是第五版的意思。精神和心理障碍的定义和诊断是不可能脱离社会和文化的,到底什么叫做“正常”如果不用社会和文化来做一定标准根本定义不了。当然这也就会产生偏见,而且社会、文化、科技都在变化,所以诊断标准每过一段时间就要修改一番,与时俱进~
第五版的主要几个大的改动呢,我觉得还蛮有意思,既反映了美国社会的一些特点,其实也和我们现实生活有些联系。
第一个大改动就是精神和心理障碍的定义改动了。过去定义的障碍的本质是“行为、社会、生理功能失调”,现在定义的本质是“生理心理功能失调”。虽然就差两个词,这改动可海了去了。之前我说过,人无法摆脱自己所在社会和文化的偏见,如果从社会行为角度去定义,就很容易造成大多数人看某一小搓人不顺眼就说他们是“精神病”的情况,导致心理诊断扮演起社会道德审判人的角色,心理治疗成了“思想工作”,甚至还有法律作用——这显然不是心理学意图插手的范围。而这次从偏向生理的角度去定义,就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这种偏见的发生(虽然完全消除偏见是不可能的)。以后拿不出化验单就不要说人家是精神病了~
第二个大改动是把躁郁症的诊断改了,要求不能给小孩子随便诊断躁郁症。这其实反映了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的一个现状。美国的医保体系比中国好不到哪去,药厂和医生也勾结得一塌糊涂,为了多挣钱医生就多诊断多开药。近些年,被诊断为躁郁症的小孩数量更是直线攀升,好多其实都是小毛病的孩子都被扣上躁郁症的帽子。躁郁症在美国给人感觉和精神分裂症是差不多的,属于重症,而且不少药物副作用也很大。因此本来好好的孩子由于被诊断成躁郁症,受到心理生理双重打击,最后活活给治成精神病的情况越来越多。公众呼声越来越大,诊断标准终于改了,特别说明小孩诊断要慎重,不疯到一定程度不能下诊断。国内对儿童精神病的诊断好像还没有太多讨论,倒是原来在百度知道上看好多父母都觉得自己小孩有毛病,上去问。其实学心理学的都知道,小孩有毛病,90%都是父母有毛病,那些父母要是能好好自省那就天下太平了。哪有那么多人刚生下来没几年就有精神病的?要是有那也是遗传的……
第三个改动比较有意思,谈到成瘾治疗的问题。我们老觉得中国人容不得人,容不得不同,小孩子连写字姿势都要一个一个摆成一模一样的,看人家美国多自由!其实美国人也不怎么容人,不过是体现在不同方面。美国人对成瘾特别敏感。由于社会本身比较疏离,人特别容易借酒浇愁;加上美国社会对这方面特别不容忍(好多在中国我们觉得是随便喝喝的,他们那都能诊断为成瘾),就导致大批批被诊断为XX成瘾的人出现了。连美国人自己都承认他们有“corrective culture”,就是老想矫正别人身上他们认为不对的地方。不过显然,一涉及到文化问题偏见肯定避免不了,对比上面提到的对于躁郁症的诊断限制,DSM-V在成瘾诊断方面毫无反思而且进一步大开杀戒,又添了个“赌博成瘾”(Gambling Addiction)和一个“OOXX成瘾”(Hypersexuality Disorder)。现在好了,喝酒多是有病,玩牌多是有病,连OOXX多了都是有病。有人开玩笑说:虽然现在还没有“开心成瘾”这个诊断,但相信DSM编写组已经在琢磨怎么把它塞进手册了。以后做人不能玩太多不能太开心,一玩一开心就成精神病了。不过话说回来,美国成瘾相关的心理障碍名头这么多,都还从来没出现过叫“网瘾”的玩意儿,这个看来就是中国特色了~
总体来说,我觉得美国还是有比我们优越的地方,就是他们出心理和精神诊断标准居然是先出草稿,然后放出来大家随便看,谁都可以提意见,他们根据意见再修改。我们就不知道是窝在哪里的一群人攒出来的CCMD-3了(中国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标准)。当然,这群攒CCMD的人的心情我也可以理解,中国人普遍不太理性,而且精神心理相关知识还比较匮乏,放出来讨论可能这个诊断标准不但不能改进,还会倒退……那也没什么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