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May 2015

BY: 清流

offline / training

Comments: No Comments

正念心理咨询师课程 · 初阶

ZENGARDEN_BANNER_2

 

背景介绍

“正念”最初来自佛教的八正道,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它强调有意识、不带评判地觉察当下,是佛教禅修主要的方法之一。西方的心理学家和医学家将正念的概念和方法从佛教中提炼出来,剥离其宗教成分,发展出了多种以正念为基础的心理疗法。

以正念为基础的心理疗法都把正念训练作为咨询和治疗的基石,并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和干预多种心理障碍和生理问题。研究显示,长期稳定的正念练习可以带来更持久的注意力,更清晰的判断力,以及更成熟的情感能力,对来访者的临床干预和咨询师的专业水平皆有助益。目前,正念正逐渐成为一种治疗取向,相关疗效也获得了从神经科学到临床心理方面的大量科学实证支持。

目前较为成熟的正念疗法包括:

  • 正念减压疗法(Mindfulnes-based Stress Reduction)
  • 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 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al Therapy)
  • 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 正念复发预防(Mindfulness-based Replase Prevention)

 

 

课程描述

本课程根据在临床心理咨询师正念教学上具有40多年经验的那洛巴大学的正念训练体系,结合中国心理咨询师及相关心理工作者的特点进行设计,本次开放报名的初阶为正念基础课程。未来将根据需要开放中阶的正念临床应用课程,和高阶的咨询师正念训练和冥想教学课程,但都会以初阶训练为必修要求。

初阶课程中将包含各类正念疗法中的多数基本正念技巧的原理、方法和基本应用,正念的适用范围、条件以及一些基本限制和注意事项,并将根据每个学员的情况,提供一些针对性的正念指导。本课程并非某种特定疗法训练,而旨在促使学员建立对正念冥想正确客观的了解,跨疗法地掌握基本正念技巧及其相关的各种基本心理应用,并一定程度上提升学员在咨询中运用正念的能力、以及在咨询中的自我觉察能力,也为学员个人长期的正念练习打下坚实基础。

*那洛巴大学(Naropa University,又译纳罗帕大学)为全美唯一一所长期以正念训练和冥想教育为教学核心且培养执业心理咨询师的大学,该校在心理咨询师的临床和个人正念训练方面已有近40年教学经验,设计出了独特、跨流派的心理咨询师培养和正念训练模式。

 

 

课程结束时,学员将能够:

  • 了解正念的定义、特点及其心理疗愈应用的科学依据。
  • 掌握主要的正念冥想方法及其心理咨询应用,包括数呼吸、躯体扫描、观情绪、观声音等。
  • 掌握对治负面情绪、分心杂念、应激状态等情况的心理知识和主要正念技能。
  • 了解个人在正念练习方面的特点和方向,并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心理咨询中融入基本的正念哲学和技巧。
  • 能够规划并设计出适合自己的正念冥想练习和练习计划,为长期规律的正念练习打下基础。

 

 

讲师介绍

清流(庄晓丹)

美国那洛巴大学超个人心理咨询硕士,有多年冥想经验,并接受了来自那洛巴大学心理咨询系和香巴拉中心长达三年的、针对心理咨询师的系统化正念冥想训练,同时接受过包括正念认知疗法、正念减压疗法、辩证行为疗法和接纳与承诺疗法等多种正念疗法培训。曾于科罗拉多大学巨石分校参与美国国家卫生局主导的正念认知疗法研究,并正与那洛巴大学冥想教育系进行咨询师冥想训练研究课题。美国科罗拉多州注册心理治疗师,美国心理咨询协会和美国心理学学会会员。

另外拥有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工商管理硕士和落基山完形马术治疗学院(Gestalt Equine Institute of the Rockies)马术疗法证书,除正念疗法以外还接受包括自杀干预、脑定位疗法、人际神经科学、沙盘疗法、职业咨询等多种丰富的心理疗法训练。著有心理成长书《疗愈时光,你终将盛放》,曾主讲“冥想入门”、“走近心理咨询”等系列大众课程。

 

 

适合人群和学员要求

  • 本课程主要面向对正念及相关疗法感兴趣的心理咨询师、精神医生、社会工作者及其他心理、精神卫生相关从业人员、学生和爱好者。
  • 在八周的课程中,学员最多可以请假一次,超过则不能获得结业证明。
  • 学员须每周至少能有五天进行大约30分钟的冥想练习,并记录冥想日记。
  • 学员在参加课程期间需遵守课程协议和保密规则。
  • 本课程对学员的咨询流派和宗教信仰无背景限制。

 

 

课程设置

小班授课(10-16人)

8月1日-9月21日间每周日上午9:30-12:00,共八周。

授课地点在北京,具体地点将于开课前正式通知。

 课程费用

课程价格:3600元(食宿自理)

早鸟价:3350元(需在6月19日之前确认报名并付款)

团购价:3200元(需三人或以上同时报名)

注:课程费用需在报名时全额交齐,开课后恕不退费。

 

报名方式

您可直接至文末亦可填写申请表格进行申请,或至以下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行填表申请:

http://www.mikecrm.com/f.php?t=ZoVrLU

收到您的申请后,我们将在五个工作日内回复您基本的在线材料审核结果(如有需要可能会联系您进行一次15分钟的在线或当面面试),通过审核/面试的同学会接到缴费通知,全额缴费完成后方为完成报名手续。

课程咨询和联系方式

在线询问表单提交:http://www.mikecrm.com/f.php?t=IHrZmO

在线询问表单二维码(可直接扫描/长按提取填表询问):

联系邮箱:anseeing@outlook.com

联系微信:nocturn7(加好友时请注明“正念课程咨询”)

 

 

17 Jun 2014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Comments: No Comments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团体心理咨询小组?

团体心理咨询相较个人心理咨询,在费用上有相当的优势,因此一直有朋友问我怎么找适合自己的团体心理咨询小组。在选择团体咨询时当然也要考虑咨询师和自己个人的情况,但团体咨询还有其特殊的地方:

不像在个体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会完全按照你的需要定制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是服务于一组人,所以一般事先都对咨询的形式、内容、方案作出了安排,你一旦入组就只是单纯地去接受这套安排,而没有太多回旋余地。

因此,在考量是否参加某个团体心理咨询时,你就需要去考虑:自己是不是特定团体所定位的那一组人,这个已经设定出的咨询安排和方案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

下面我就介绍一下一般常见的三种团体咨询小组各自的特点、内容和适合人群,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周围找找,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小组,同时避开不适合自己的小组。

————————————

心理教育小组

心理教育小组比较类似于小型培训课程,一般在介绍中就会说明有明确的主题,如心理减压组、愤怒管理组、沟通技巧组等,绝大多数普通社会人际情绪生活上的困难问题,都有相应的心理教育小组可以解决。当然,也有专门进行特定情绪、心理障碍治疗的心理教育小组。另外因为成本低且能相对大面积地解决问题,心理教育小组也广泛应用在大中小学和企事业单位中的小组或团队干预里。

因为心理教育小组比较接近讨论课,因此对成员个人水平和特点的要求不多,只要希望在相关方面提高就可以参加,有些小组可能会有课后作业要求。小组每次的内容通常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一般包括一些相关心理知识的讲解、心理技能训练、以及小组讨论和指导等。多数心理教育小组都是短程的,也就是说次数在8-12次之间。如果超过这个次数,则多半是有阶段性的小组,比如每8周讲一个主题,各主题之间承前启后或互相联系。个别心理教育小组可能是长程的,这类小组一般采取滚动课程形式,就是每过一段时间又会讲一次同样的课程。

因为有课程性质,这类小组一般都有相当的封闭性,也就是说如果前两次没有加入,那么之后就不能加入了,因为没有听到前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很难跟上。如果是多阶段或者长程的小组,则有时候在每个阶段之间会有入组机会。另外,由于心理教育小组学习的内容通常需要练习,所以也有些时候在参加完小组后,有时候会有可以选择进入练习小组的可能性。但练习小组一般心理性质就不太强,而只是单纯的练习某个技能,比如正念技能之类。

对于大多数在生活中遇到特定明确的情绪、心理问题的普通人来说,如果决定选择小组而非个人咨询(与个人咨询相比,小组费用稍低,但总体效果稍差),心理教育小组都是首选。在这类小组中你可以学到明确的技能和知识,它们能够帮助普通人应对生活中大多数相关问题;如果一个组参加下来,发现真的技能知识都不管用,那你也可以明确,你的问题可能比你想的复杂,不是短程咨询能解决的了。唯一缺点就是,国内目前这类小组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心理教育小组的授课特点,要求咨询师在接受带组训练的基础上,对某个特定的情绪心理问题有相对比较深研究,但国内这类咨询师相对比较少见,因此大家只能在周围认真挖掘一下。

 

心理支持小组

心理支持小组顾名思义,是以从心理上支持某一组特定人群为目标的,所以一般这类小组都规定了明确的参加人群,比如女性赋权小组、家庭暴力受害者小组、HIV感染者小组、同志小组、癌症患者家属小组、地震灾后支持小组等。同样的人聚在一起,谈话更能引起共鸣,互相的经验也更能借鉴,有时候组员还可能共享社会甚至法律资源,最大程度上达到互帮互助、共同度过难关的效果。

根据问题的时效性以及其他条件限制,这类小组短中长程都有可能。由于招收的成员本身具有较大同质性,小组通常都是开放或者最多是半封闭的:即符合门槛的人任何时候都可以参加,组员随来随去,或者每过一段时间招收一次组员。纯封闭性质的心理支持小组相对少见,因为心理支持小组具有一定的社群支持意义,如果只有少数人能够参加,就不能更好的团结社群资源、支持社群。不过由于成员有特定门槛,所以也有门槛限制使之实际成了封闭小组的时候(比如专门支持某次空难的幸存人员,可能一共也没有几个人幸存)。

心理支持小组多以讨论和分享为主,但这种讨论和分享一般都是有主题的。每次讨论的主题多由带组人事先设定好,一般来说主题会涉及组员共同面对的挑战,相关的心理知识,可能的应对方法,以及针对这些挑战、方法产生的问题和情绪。通过讨论和分享,以及带组人有时候可能会提供的相关材料,组员将能够对自己面对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法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在面对共同的挑战上获得他人的支持。当然,由于仍然是心理小组,有时候组员之间的关系仍然要遵循心理小组的规则,比如不能过度的私人关系或肢体接触等等,使心理支持小组仍然从本质上区别于一般的社群聚会。

如果你是属于某个少数或者弱势群体,或者经历了天灾人祸,发现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都跟自己这个弱势群体身份,或者天灾人祸经历有关系;或者由于你的某些心理情绪问题、特殊个人经历,你感觉非常孤独,周围无人能够倾谈,那么心理支持小组对于你来说会是很好的选择。事实上,不少参加心理支持小组的人,很可能并没有太大心理问题,只是他们所经历的事情太过有挑战性,所以要找找战友。

国内目前逐渐有一些心理支持小组慢慢开起来,多数都与相关的NGO有点关联,比如同志中心、HIV支持组织、女性权益组织等等……因此联系相关NGO组织可能有比较大机会找到这类小组。有些心理咨询师也会推荐需要社会支持的来访者到适合的心理支持小组,这时心理咨询经常能与支持小组互补,起到更全面地帮助当事人的作用。

 

关系成长小组

关系成长小组泛指以关系和个人成长为主题的非结构化小组。这类小组的最大特点就是主题相对比较泛泛,比如“关系”“成长”“体验”之类,内容可能写得面面俱到,也可能根本没有明确的主题和内容,比如只说是“心理动力组”,既不针对特定人群,也不针对特定问题,或者只是说针对“关系问题”“个人成长”之类的。

这类小组一般以自由的对话和交谈为主,有时候咨询师在一开始会询问每个人的状态,接下来就会根据之前大家分享的状态展开,一组人可以自由在组内发表自己的意见、分享经验、表达体验、或者聊其他与小组大家讨论的话题相关的内容,基本上不会出现跟知识、技能有关的内容,而更多是每个人自己的想法和情绪。组员之间的互动是关系成长小组的主要内容,通过与他人的互动,组员能够更了解自己的特点,同时也学习了解他人,并与他人相处。许多过去关系中的问题也会在小组中显现出来,而组员则可以以此为契机学习成长。

因为以个人分享为主题,内容经常会逐渐涉及每个人的私密,并且只有在相处时间足够,组员间建立了关系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开始做与关系有关的工作,因此关系成长类小组以中长程为主,入组方面多采取半封闭、或全封闭,即或者每过一段时间可以出入组,或者就干脆从头到尾都是同一组人。

理论上来说,这类小组在组员筛查方面要求最为严格,一般来说只有没有心理和发展创伤,或者有但已经在心理咨询中处理过,具有较好自我认知和觉察能力,人格较健全的人,才适于参加纯粹的关系成长小组。因此多数小组都应该会有面试,且面试通过率一般。但实际国内的情况比较混乱,很多不应该进入这类小组的人都被收了进去,造成很多问题。

虽然关系成长类小组在国内遍地开花,但个人并不推荐普通来访者直接尝试这类小组,即使是受训的心理咨询师,也应该在做足个人体验功课后再考虑加入。对于一般的心理咨询来访者来说,关系小组应在心理咨询的中后期阶段开始考虑加入,此时来访者已经对多数心理和发展创伤进行了处理,做好了回归社群、重建关系的准备,但可能缺乏实际的人际关系体验和练习机会,咨询师就会推荐来访者进入关系小组来获得切实的经验,并在与多人的互动中继续成长。有时候来访者在这个阶段仍会同时进行个人咨询,以期获得最大效果,也有些来访者由于经济和精力原因会减少或暂停个人咨询,以小组咨询为主。

至于个人成长小组,在国内则是被过度宣传滥用了。事实上在心理咨询中,只有所有情绪心理问题都基本处理完了,才会进入“个人成长”工作,这类工作的重心在于帮助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向更高的“自我实现”的目标迈进,也就是说解决的是“好如何变得更好”的问题,而不是“不好如何变好”的问题。而就我观察,国内多数参加个人成长小组的成员,事实上需要的是个人咨询、心理教育、或者心理支持。他们可能能从个人成长中有所获得,但其效果效率可能远远赶不上去做个人咨询或参加相关有针对性的教育支持组,有时候在不适当的时间盲目个人成长还可能会使来访者走上歧途,毕竟“汝之蜜糖,彼之砒霜”是完全有可能的。

—————————–

 

以上列举了三种典型的团体咨询小组类型,在现实中,也有一些混合型的心理咨询团体,比如心理教育与心理支持混合,或心理支持和关系成长混合等,大家可以根据其描述自行判断,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 在美国读心理咨询

Comments: No Comments

给心理咨询来访者的21个小建议

From “21 Tips for Clients in Psychotherapy” by Ryan Howes

Translated by 清流~Nocturn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咨询师在咨询中拥有绝对的优势。他们读了整捆的书,花了几千个小时去学习在咨询中应该做什么;而来访者只能边咨询边学习,这会花费他们宝贵的时间和金钱。以下是一些小建议,帮助来访者更快搞定咨询:

用足一小时:咨询中的一个“咨询小时”一般只有五十分钟,不过你可以通过提前十分钟到达来获得整个小时的体验。在这十分钟里歇口气,集中思想,为即将的咨询做准备。

忘记时间吧:提前到达,但让咨询师负责准时结束。在咨询过程中,你有大把的事情要想,就让咨询师自己去琢磨如何结束一次咨询吧。

让咨询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当你将在咨询中学到的应用到生活中时,咨询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在两次咨询中间,注意你想要探索的自己生活中的领域,也许尝试一些不同的事情会对你有帮助……

写点儿日记:通过写日记来反思你的咨询,也可以随手记下你每周对自己的观察。并不需要特别正式的日记,这只是个记录你想法和感受的地方。你也可以把这份日记带到咨询中探讨。

俗务优先:在咨询开始时搞定所有关于费用、时间安排和保险相关的问题。没有什么比在一次深刻的情感突破之后,花三分钟写支票和看日历更让人尴尬的了。在咨询开始时候就把这些搞定吧。

接着是关系:在搞定那些事务问题之后,如果你对你和咨询师的关系有任何想法,就可以马上提出来了。什么都可以谈:你想结束咨询,上次咨询让你很火大,你担心你的咨询师在想你,你梦见你的咨询师了,等等。这类关系问题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们会对你咨询中的其他所有领域产生影响。

我想要什么?我感觉如何?:这是能将来访者从困境中解救出来的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如果你觉得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应该谈什么,想想这两个问题,你可能会发现一些可聊的。

有什么就问:有时候来访者会避谈某些问题,因为他们觉得这些问题不合适。如果你想问什么就问,让咨询师去解释“合适”的界限究竟在哪里。想了解咨询师的个人信息、职业态度、或者解释他之前为什么那么说?直接问就好了。你不一定每次都会获得确切的答案,但即使没有得到答案,咨询师也会告诉你为何无法回答你,从中你将能加深对自身和咨询过程的了解。

注意互动状态:在咨询中随时注意你的状态。你和咨询师的合作状态如何?你们互相理解对方的意思吗?此时此刻,咨询对你有帮助还是正在伤害你?理想中,咨询是一次双边探讨,咨询师和来访者都会分享自己的想法。

尝试新体验:咨询给思考者感受的机会,给倾听者说话的机会,让被动者尝试主动……想试试如何与人对质?想学会如何提要求?想体会在别人面前哭泣的感受?在咨询中尝试这些再适合不过了。

学会自己动手:很多人都希望咨询师给他们直接的建议,但心理咨询更重视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在长期上,只有学会如何自己做决定才是对你最有帮助的,虽然短期的学习过程可能令你有点郁闷。

问问为什么:叫出三岁的你,问问他你如今为何这样做,为何有这样的感觉和想法。为什么我这么恨这个老板?为什么每次咨询之前我都紧张得要死?为什么咨询师今天穿的衣服让我如此不爽?

挑战专业术语:有些咨询师做了太久咨询,以至于他们以为所有人都知道他们谈的内容。如果咨询师说了些让你莫名其妙的话(比如“侵犯你的界限加重了你的被抛弃感,加重了你的恋母情结……”),直接问咨询师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吧。

聊聊奇思异想:在咨询中,任何奇怪的想法都是可接受的。事实上,有时候想法越奇怪可能反而越好。突然有种冲动?某个记忆不停闪回?说出来。沉默是金在这里绝对不适用,自由地表达,你可能会了解一些有趣的事情。

注意你的咨询师:不仅仅注意他是谁,也要注意你把她想象成什么,以及你想象他在如何看待你。详细地谈谈你们之间的关系,你可能会发现你的投射是如何影响你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你与他人的关系的。

再深入一点:如果你发现自己总在历数一周琐事之后就陷入尴尬的沉默的话,你可能正在逃避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问问你一直在说什么,而有什么你从没说过,讨论一下你对自己的新发现。花点时间去探索你究竟是谁,感受到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尝试超越“不过如此”和“随便”,碰触一些深层的问题。试试这个:“我想知道我为什么____”或者“我心底里其实觉得_____”。

不要惧怕结束:从一开始你就可以聊聊自己觉得何时算是准备好结束咨询了。不要突然切断关系逃跑,让咨询成为一个拥有美好结尾的经验吧。

聊聊梦吧:把你的梦、白日梦、幻想带到咨询中,尤其是那些与咨询有关的梦。做咨询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做更多这类的梦。这些可以是很好的自我探索的材料。

咨询当以咨询为先:如果你对咨询有什么想法、感觉或问题,最好先跟你的咨询师谈。当你跟你的朋友们谈了一圈之后,这些内容就被稀释冲淡了,咨询师也失去了更深入了解你的机会。

允许改变发生:有些人总想改变,但当改变真的发生时又觉得浑身不舒服。首先接受“如果你追求改变,总有些事情肯定会发生改变”这个事实,而且你可能要做出比预计更大的改变。饮食障碍、性问题、人际冲突、上瘾——这些可能需要你对整个人生的重定向,而不仅仅是零敲碎打的修理。

参与并享受:心理咨询像是一门课,而课程的主题就是你。如果你保持好奇心,愿意学习,并积极做作业,这可能将是你一生中上的最具有挑战性,回报也最丰厚的课程之一。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 千夜谈 / 在美国读心理咨询

Comments: No Comments

美国心理咨询师工作种种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读了三年心理咨询,阴差阳错、林林总总,大概做过六种不同的心理咨询相关工作和实习,机构类型各异,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内容也颇为多样化。加上我的商科背景,有事没事还爱观察一下机构的人员和运营配置,如今就将我看到的机构情况和咨询工作内容写一写。国内的心理咨询市场离成熟还很远,虽有国情、背景、条件不同,但了解一下国外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范围和内容,以及各类社会、精神卫生机构设置总没什么坏处。而对于已经在心理咨询业内或有志进入业内的人士,希望以下内容会有些参考价值吧。

精神病院

我做过的是一个私立机构下属的一个高档小精神病院,病人主要以精神分裂和重度情绪障碍诱发精神症状者为主,但多数病情稳定,没有暴力倾向。那里的首席精神医生认为,如果长期治不好,就说明我们的疗法对病人不管用,应该将病人转诊,所以病人一般在机构治疗2-6个月就会离开,但少数重症也有治疗长达一年的。机构一共八个床,并不锁门,机构的工作人员包括精神医生、心理咨询师、护士和社会工作者。精神医生每周与病人见一到两次,主要工作是对病情进行诊断和评估,相应地调整用药,并决定病人是否适合在这里继续治疗。美国必须要有特定的医疗执照才能够发药(心理咨询师或社会工作者通过学习特定执照也可以发药甚至开药,但很少有人去学,因为与药物有关工作风险相对更高,药品相关职业保险的费用是心理咨询职业保险的十倍还多,经济上不划算),所以护士的主要工作是发药、监督病人把药吃下去,另外多数医疗文件也都是由护士处理的。社会工作者主要负责病人的复健和社会支持工作,包括帮病人联系不同的保险和机构,找工作找房子,给病人买东西,安排病人与家属或法务人员(如果需要)会面,并提供一定的环境治疗(milieu therapy,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自身行为及与病人的社会互动提高病人的社会功能)。如果是专门临床方向的社会工作者也可以提供心理治疗。绝大多数个人心理治疗是由心理咨询师进行的,通常也是根据病情需要一周会面几次。另外精神病院中会有各种小组治疗作为病人的日常治疗活动,比如艺术治疗、音乐治疗、社会支持、认知治疗等等,一般是由心理咨询师来负责。刚入职的心理咨询师也会提供环境治疗,或组织病人参加一些日常活动。机构提供24小时监管,因而晚上要有专业人员值班。值班的一般是社会工作者或心理咨询师,精神医生和护士只会在需要时候打电话叫来。

社区咨询机构

美国的社区机构有很多种,我做过的是一个非盈利性的社区精神卫生机构,主要为丹佛某一城区的低收入人群提供咨询,但同时组织内咨询师也可以自己接一些来访者。来访者多数是自己在网上看到或者其他同业转来的,因为这个机构主要靠捐赠运营,实际咨询的收费非常低廉。由于有一定福利性质,规定来访者在机构治疗不得超过两年,以避免来访者赖着不走。除精神障碍,来访者诊断基本涵盖DSM-IV-TR中的所有内容,其中尤以焦虑、抑郁、强迫、创伤后遗、成瘾等为主,部分也有人格障碍或临时压力的。除了一两个行政和IT支持人员,机构全部由心理咨询师组成,从就诊文件、保密协议、诊断说明、治疗计划、治疗记录、到结束治疗,所有咨询师遵从同一套文件和流程体系,不论治疗中是否必须,咨询师都要完成全部文件。治疗的方式类似于独立执业,具体的治疗方式根据每个咨询师的取向和训练不同而不同,每个咨询师有自己的办公室,但大家会在每周碰头开会,规划机构未来发展以及进行同侪督导。如果条件允许,有些咨询师也会做小组治疗。

学校咨询

我做过的是丹佛公立学校系统里的一所白人中产占主体的小学,学生年龄从4岁到11岁不等,学生人数300多一点。除了一般的老师和行政人员,学校还配有三个特种教育专员,分别应对语言障碍学生(其中一部分是新移民)、学习障碍学生(比如阅读障碍,但有时候也包括自闭症)和智力超常学生,这些学生会有一部分单独开的小课。学校有一个兼职学校心理学家,负责为整个学校的学生做各类心理方面的评估,比如多动症、自闭症、学习障碍等的诊断,因为开出不同诊断后,学生根据学区政策会享受到不同的服务。我的学校因为是中产学校,学生家庭环境都比较好,因此没有社会工作者。绝大多数小学都配有一名社会工作者,主要是为学生申请各种低保,保证学生基本生活需要获得满足(有时候有点像生活老师),检举并协助调查家庭暴力案例,并协助学校进行学生心理方面的危机干预。在社会工作者不在的时候,心理咨询师也做危机干预工作,不过工作的重心更多地在为学生提供咨询。这些学生一般是老师或家长转过来的问题学生,或者是家庭情况不稳定(如离婚、过世、父母酗酒等),少部分是有自闭、多动或其他潜在心理障碍的类型,但学龄期鲜少进行神经或精神障碍的诊断,因此咨询师并不会给小孩出诊断。因为学校人手经常不足,忙起来的时候,心理咨询师、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也可能互相代替对方的工作。与学生的会面多是在和老师商量好的某个每周特定的日子里,一般是小孩学的比较好,老师觉得孩子不听问题也不大的课,每周进行一次,根据需要,干预可从一个学期持续到几个学年。如果某个班级、年级或某一小组学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问题(比如打架斗殴、成绩下滑),心理咨询师也负责到班里给学生讲一些简短的心理课,或者做一些短程的心理治疗小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心理咨询师也会做一些家庭治疗,或者在课后开些教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的心理教育小组。

独立执业

独立职业的范围相当广泛,也是国内大众心目中最熟悉传统的一种咨询模式。每个咨询师都有自己的特性,因而所建立起的独立执业的服务人群和形式也会多少会有些不同。咨询师一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训练决定服务人群,有些专门做家庭婚姻治疗,有些专门做少年儿童,有些专门做特殊性取向人群,也有些专门做情绪障碍,或者专门做某种人格障碍,有些只做个人治疗,有些会进行小组治疗……根据服务人群和诊断的不同,咨询师各方面的配置都可能有所不同。刚入行的咨询师一般几人同租一间办公室来节省开支,所以在配置上相对只能简单一些,资深咨询师则有更多选择。独立执业的咨询师并不一定需要下诊断,但美国的保险公司是一定要有诊断书才可以报销的,在这种情况下咨询师一般会给来访者明确的书面诊断。刚入行的咨询师必须有督导,在取得执照后则不必须,但一般咨询师也会加入一些同侪小组进行同侪督导。咨询师的来访者一般是从社会机构、保险公司、法务机构、医院、学校、同僚、来访者、熟人甚至网上转诊或找过来的,疗程根据咨询师的流派取向、来访者需要、以及来访者经济状况,从几次到几年不等。

职业服务

我做过的是科州大学博德分校的职业服务中心,该校共有学生三万人,职业服务中心负责除商学院、法学院以外所有在校生和校友的职业咨询和相关服务。除了一般行政人员和外联人员,每个学院(有时是几个)在职业服务中心都有一个特定的职业咨询师相应对,这个咨询师负责与该学院相关的职业服务。职业咨询的从业人员并不一定是心理咨询师,一些教育相关专业或过去在公司里做人力资源的人也可以从事这一职业。咨询师的主要工作包括为学生进行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主要是学生自己来预约,咨询次数由一次到多次不等),帮学生改简历和准备面试,为学生选择专业、申请研究生院和申请工作出谋划策。同时咨询师也参与策划和组织就职活动,比如人才交流会、企业宣讲会之类的。如果学院需要,职业咨询师也会给学生上职业规划课,或者组织一些短小的职业发展教育小组课。职业服务与心理健康服务在美国的大学是完全分开的,如果咨询师在职业咨询中发现学生可能有心理障碍,会建议学生去拜访学校的心理健康中心,但不会进行诊断或干预。

疗养机构

我去过的是一所老年疗养机构,服务对象包括孤寡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龄老人、以及老年痴呆患者。机构本身很大,根据老人的需要程度分成几个不同的区域,我是在里面一个日间项目里面。疗养机构里一般配有大量医生、护士和护工,负责观察和照顾老人的起居健康。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在这里的工作有类似性,主要是策划和带领小组活动,保证老人一整天都能过上充实的生活。活动一般是简单的躯体伸展(比如瑜珈)、手工艺活动、桌面游戏、音乐活动等等。根据需要,心理咨询师会给一部分老人提供心理咨询,但一般不会是传统结构化的咨询。心理咨询一般也是临终关怀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咨询师会与老人每周见面,有时候甚至会陪伴到临终过世时。同时心理咨询师也会做很多环境治疗工作。

——————————————————–

除了以上工作,心理咨询师还有许多其他工作领域,但因为我个人没做过,就不详细写了,只在这里大体列举一下(本列表非穷举列表)。在列表中,由上至下,心理咨询师与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内容逐渐重合。

  • 企业EAP:一些比较大的企业会设置员工帮助计划,雇佣心理咨询师在一定程度上帮员工解决应激和长期心理问题,以避免这些问题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状况。咨询一般以个人和团体为主,疗程都比较短,长期的要进行转介。有时候心理咨询师也提供一些心理健康讲座。
  • 戒酒/戒毒中心:酗酒吸毒问题在美国非常普遍,成瘾治疗可以说是心理咨询的几大主要工作领域之一,而且很容易申请各种基金和保险,因此也是心理咨询师最普遍的专攻方向之一。这类中心提供的服务比较多样化,从普通的日间个人、小组治疗到住院治疗都有可能有,心理咨询师的主要工作就是进行成瘾治疗,同时治疗比较常见的成瘾共病,比如焦虑、抑郁、人格障碍。
  • 退伍军人中心:美国在国外连年挑起各种战争,其结果就是大量士兵回国后有严重心理障碍,导致每年自杀的军人比战死的军人还多,因而带动了军界对心理治疗的引进。这类中心主要为退伍军人提供个人和小组心理治疗,治疗内容主要是中度和重度创伤后遗和相关并发症(如焦虑、抑郁、惊恐、成瘾)。另外,美国军队里也有雇佣一些心理咨询师为要去战场的士兵进行心理辅导。
  • 法务和社保机构:在美国的社保法务系统里,有时候也会雇佣心理咨询师,其工作内容比较多种多样,包括为受害者提供心理援助,为监狱犯人提供心理辅导,满足法庭判决书中的心理治疗要求等等。另外心理咨询师也可以作为精神卫生专业人员,为自己的来访者上庭作证并提出自己的诊断。
  • 青少年矫正机构/学校:主要是问题少年学校,多数实施半封闭式管理。学校里会配备一般的老师、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心理学家,并会和法务机构紧密合作。心理咨询师的主要工作是提供心理咨询、行为矫正和危机干预,来访者多数诊断是多动症、品行不端等等。
  • 救助中心:救助中心有很多种类,其实以对无家可归者、家庭暴力/性侵害受害者、和成瘾者的救助中心为最多。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种类也很多,从环境治疗到个人小组咨询都有,相当一部分活动有心理援助性质。不过救助机构一般不能长住,所以治疗周期会比较短。
  • 危机热线:主要是心理热线,其中以自杀干预和家暴干预热线为最多。心理咨询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接电话,并通过电话进行危机干预,同时为通话者提供可能的社会资源和转诊途径,必要时报警。
  • 普通医院:心理咨询师也可能在普通医院中工作,其工作主要是重症病人的心理干预,如帮助脑损伤病人复健,为绝症患者提供心理辅导(主要是焦虑和抑郁)等。

BY: 清流

Blog / 残心

Comments: No Comments

向非洲人民学习~(聊聊国家创伤)

因为UPS那个死烂快递员不肯给我打电话,最后我还是不得不到十几公里外的所谓UPS中心去取我那三个amazon寄过来的包裹。本想坐着公车去,偏偏一大早就瑞雪纷飞,路边上光树就不知道压倒了多少棵……考虑到自身安全问题(我有同学差点就被倒下来的树干,没错,是树干,而不是树枝……给砸中脑袋),加上忙了一天精疲力竭,最后我还是很不厚道地打了出租车。

司机是个埃塞俄比亚一代移民,来美十二年,一上车就跟我聊了一起来。

首先我要说,我最近特喜欢跟第一代非洲移民聊天,我感觉非洲同胞和我们有很多相似性,而且特热忱,特聊得来。不过我不太喜欢跟美国本地出生的黑人聊天,要说的话,大概就是不喜欢美国社会逼迫给他们,而他们也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的那个角色和那种行为模式吧……当然,这方面说来话长,今天就不说了。

总之一上车司机就问我从哪来的,因为我是从公车总站出来,而且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估计他以为我是来旅行的。(其实我就是旅行到旁边一个镇去上学了……嗯……)我干脆就说我原来从中国来的。他一听中国就说,中国和埃塞俄比亚关系很好啊,给埃塞俄比亚帮了好多好多忙啊!(其实一开始我还没听出是埃塞俄比亚,毕竟,这种偏门国名咱英语课时候也没背过,猜了半天才猜出来。)然后哥们儿就很欢乐地跟我聊起他的移民生活,抱怨科州的白人都很自以为是,而且除了媒体上播的那点东西对世界完全一无所知。据说还有白人乘客问过他埃塞俄比亚有没有房子存在……当时给哥们儿气得要死,就说:我们都住在树底下,连美国大使馆都在树底下!那个乘客居然信了……这究竟是要白到什么程度才会相信!中部白人的“白”是白X那个白么……ORZ

后来我们就谈起各自国家的情况,我就抱怨说,在欧美政府都是优先保护自己的国民,可中国政府都不把自己国家人当人啊,别的什么国家的人都比自己国家的人是人啊。哥们儿说,都是这样的,他们国家也是这样的。他英语其实不是特利索(其实美国一代移民英语利索的并不多),给我解释了半天,但大概意思就是说,中国也好,埃塞俄比亚也好,作为发展中国家都处在那么一个阶段,希望吸引外资,希望外国人看得起我们,所以就会出现更看重外国人的情况,等这样的一代人过去,自然就会好的。我当时就被哥们儿shock到了,哥们儿高瞻远瞩啊~而且关键是,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所谓的“崇洋媚外”是我们自身的文化的问题啦,人心坏了啦什么的……根本就不是的~人,在那么个环境下,就是那么个行为模式,咱跟非洲同胞是一样一样地~

接着我们又谈起做生意,哥们儿对中国人怎么做小生意很感兴趣,我们就聊了聊中国那神奇的税制。然后我就问哥们儿,你们是怎么做生意的啊?哥们儿说,要说做生意,我有一个建议,就是绝对不要看人家做什么,你就跟风做什么。你懂怎么做或者真心想做,那你就做,否则就不要做,不work。哥们儿说,很多埃塞俄比亚人过来,就是看人家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看人家开饭馆赚钱,自己P也不懂也去开饭馆,就亏了呗。我就又shock了,我说感情埃塞俄比亚同胞和咱中国同胞在跟风方面是一样一样地啊~我们老觉得是中国的文化啦,传统啦,观念啦……其实人啥都不懂地进了个新环境,或者环境变化过快的时候,那不就容易跟风么……他们根本搞不清状况,你让他们怎么办?总不能进入等死模式吧,那就跟风干点啥喽~

然后我住在市区,快开到家的时候,我们就路过了州议会楼,楼前面有一小帮人,正在搞Occupy Denver,简单来说就是呼应纽约Occupy Wall Street的活动。冰天雪地的,一帮人居然还可以躺在大街上睡觉,我真是佩服他们的勇气……和体力……于是我就跟哥们儿说,这帮人这么拼命,也不知道有什么用啊,政府会理他们么,也许都是白白浪费时间。哥们儿很肯定地说,一定会有用的,GeMing一旦开始最终一定会产生改变,一切只是需要时间,即使从很小的行动开始,最后也会产生巨大地改变。我就又shock了,我说哥们儿你很inspiring啊~哥们儿嘿嘿一笑,特腼腆~

其实在美国时间长了,再反观中国,好多时候我对国人给自己贴的标签,甚至国人从祖辈上继承下来的标签并不那么认同。比如国人从上个世纪就相信自己是最“冷漠”的民族之一,因为在二战期间,曾有不少“有识之士”观察到,比如在租界地的国人在外头自己同胞被杀得鲜血淋漓的时候居然还在没事一样地庆祝新年!于是就得出了中国人冷漠的结论……像这样的有识之士,只能说他是缺乏基本心理常识。否认是最常见的创伤反应,那么多同胞的鲜血,要有怎样的钢铁意志才能当下直视?常人都是要有缓冲的,会先否认、假装什么都没发生,是毫无疑问的。又比如革命烈士的鲜血馒头的问题……当然我不是说我们当年的劳苦大众智力低下,但他们与革命者所生活的根本就不是一个世界,对事物的理解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这就好像你去救野生动物的时候,不小心它还不是一样会咬你、会不diao你……它根本不知道你在干嘛的说,以它的生存经验,你就是个危险动物。

想写篇欢乐的文章,这种标签效应与真实情况之间的关系也相当复杂,绝不容易说清。因此此类种种,也不想太多讨论。但既然说到这儿了,那我只想说,即使自以为到了最“缺德”的时候,对于国人的种种问题,最好也能理性客观看待,不要以抨击他人和自我抨击为乐。中国是一个在上个世纪创伤了几乎一整个世纪的国家,国人的许多行为,如果当作心理创伤反应都完全解释得通,而国人更多自以为是国人劣根性体现的行为,正如我跟非洲哥们儿聊到的,其实也并不仅在中国发生。至少从一个治疗师的角度,要治愈一个创伤了的国家,绝不只是盲目泄愤或者道德审判这么简单的。没有治疗师会上来就骂自己的创伤病人功能不够健全,待人不够友善,道德不够完美……有些技能需要学习,有些情绪需要释放……当然,国家创伤的治愈周期很长,常常需要好几代人(常见说法是六代),也许国家美好起来的那一天,你我都看不到了。只希望在治愈的过程中,我们的国家创伤不要启动自毁程序就好了~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 千夜谈

Comments: No Comments

脑神经科学与心理治疗

自从脑神经科学热门起来以后,基本上西方所有疗法都拼了命地要跟“科学实证结果”搭上关系。西方对于循证的重视是有其文化背景和根源的,自然也是有利有弊。不过这次暂时不谈这些,而只谈谈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心理治疗领域发展的助益,以及在这一领域盲目使用神经科学科研成果可能造成的问题。

下文翻译自Rick Hanson在一次会议上的关于神经网络与内观状态的演讲中的PPT的两页,已经取得了他的授权。Rick Hanson前些时候出版了《Buddha’s Brain: The Practical Neuroscience of Happiness, Love, and Wisdom (佛陀的脑:幸福、爱与智慧的实用神经科学)》(好吧,我承认这个名字有点抽……),应该已经有了台译本,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相信这书出版给国内大众应该也是很合适的。文中带*的括号内容多数是我总结的当时该条目的演讲内容,个别没有讲的我有根据其他资料说明(抱歉,有些地方写着写着就吐糟起来了……ORZ),供诸君参考。

脑神经科学对心理治疗领域的潜在助益

  • 提供理论框架
    • 进化神经心理学(Evolutionary neuropsychology,*比如对爬虫脑、动物脑、新皮层的分类就属于这类)
    • 为不同的理论和疗法提供共同的基础(*最近心理疗法“大整合”叫得很热,希望不要像物理的大一统一样浮云了才好~呵呵~)
  • 激励来访者、治疗师和政策制定者
    • 对问题能够给出具体、生理、存在物质实体的解释(*过去心理咨询师只能用心理学术语和理论向来访者解释症状的原因,现在许多症状都有了生理解释,对来访者来说好理解,对咨询师来说也好表达。)
    • 作为硬科学,有效性、可靠性较高
  • 突出治疗中的关键原则和方法
    • 内隐记忆(*猜也知道反正是科学对潜意识的研究。)
    • 非言语过程的重要性(non-verbal process)
  • 发展新的治疗技术
    • 神经反馈技术的应用(*包括各种各样的生物反馈仪、神经反馈疗法,还有最近很红的brain spotting)
    • fear extinction(*恐惧消退技术,本质上遵循行为主义的消退原理,但近来研究进入到神经和分子层面,当然内容无非还是杏仁核、海马、神经可塑性之类)
脑神经科学成果应用中的潜在陷阱
  • 在有些领域并未提供新知
    • 只是将所有过去的心理学名词拿新的神经科学名词做了简单代换(*比如过去人们说“这全是阉割恐惧害的”,现在改说“这全是杏仁核害的”)
  • 将问题过度简化
    • 将某一高级功能简化定位(比如简单认为共情能力=镜像神经)
    • 过度强调某一因素(*比如最近很多治疗中有过度强调依恋经验的趋势)
    • 使用夸张的名词(*比如管大脑某部分叫女性脑、动物脑、植物脑……XX脑之类的)
    • 物质还原论(*简单地认为大脑=意识,脑科学可以解释一切)
  • 科学权威的泛化使用
    • 用神经科学的数据来争论一些政治和文化方面的问题(*神经科学目前还远没有达到能够解释解决这方面问题的程度)
    • 把科学当作世俗宗教来利用,借此提高自己的地位(*见于个别自我极度膨胀的神经科学家和一批神经科学盲从者)
  • 低估意识(mind)的复杂性
    • 有很多巨大的心理变化仅牵涉很细微的生理变化,从这个角度来说,考虑精神可塑性要远比单纯考虑神经可塑性要有远景得多
    • 忽视了传统心理学的有效性和其所提供的洞见(*最近大有神经科学吞掉心理学,神经科学家BS心理学家的趋势……其实两者都有自己擅长领域,离弥合甚至侵吞还差得远)
    • 逃避面对和解决许多存在主义问题、价值问题(*没办法,这就是物质还原论的特点~)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 神秘书会

Comments: No Comments

[书评] 给年轻心理师的27封信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给年轻心理师的27封信》,读来像是这是一个年长咨询师给她熟识的年轻咨询师的私人信件——而事实也许也正是如此。虽然这本书在美国亚马逊是五星推荐书,也被翻译成了中文,但从豆瓣上对它那零星而又参差不齐的评价上就可以看出,国内的心理咨询爱好者和从业者们显然对它并不那么热衷。相比Yalom的《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Kottler的《心理治疗师之路》,这本总评以三星为主的小书实在算不得什么。而恰巧是这本书,成了我们职业指导课(Professional Orientation)的教材。

文章经常从一些无关紧要的地方开始。“今天的气温是90度,湿度90%”,“我对母亲的手记忆犹新”,又或“你有没有听过某首乡村歌曲?”。作者让人摸不着头脑地谈起对女儿越洋飞行的担心,她对自己孙女眼睛的喜爱,甚至她翻看相册时的心情,于是你就开始怀疑这真的和做咨询师有什么关系吗?她又提到咨询师面对诊断时的困境,对一些同行离职或者不肯离职的沮丧,以及来访者令人迷惑的梦境,像是小小的抱怨,但又无从解决。她还谈及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她曾为来访者提出的建议,她在咨询室中所看到的家庭互动,如果她能展开些讲多好?结果却写得那么不成体系……这是一本让人无从着手的书。它似乎企图告诉你什么,但又好像什么都没有说清,点点滴滴,却又零零散散。但是正是这样一本书,为我们掀开了一个咨询师真实生活的一角。

咨询师不仅仅是坐在椅子上听你说话的那个倾听着,热心助人事业的帮助者,更不仅是满脑子治疗技术的专业人士。每一个咨询师都是活生生的人,过着活生生的生活。那些光辉闪耀的职业形象、专业严谨的学术专著所描述的,确实是咨询师生活的一部分,但却远远不是全部。某个咨询师也许喜欢吃红烧肉,或者特别讨厌早上公车里的拥挤,他也许正为儿子的学业担心,而这个月的奖金还没有发下来房贷还款期就要到了……这时候他的来访者突然开始跟他哭诉自己的丈夫有了外遇,可是他在婚姻治疗方面并不擅长;或者他突然接到电话说来访者打算把这三个星期的面谈都取消去度假,可是前两天他还在想这个来访者的治疗到了关键阶段;也许下午那个平常谈得很顺的来访者这次居然无话可说,他于是开始考虑到底是来访者的问题,还是自己最近因为房贷的事情绪过于低落影响了来访者……谁知道?可是你的来访者以为你知道,并且正满心期待你的反应。

差不多就是这样的生活,让人偶尔欢喜,偶尔无奈,而多数时候却只是似乎一直在继续往前走的生活。当读完全书的时候,我开始理解它为什么是咨询师职业指导的课本。抛开所有那些在课本上、学校里、培训中学到的技术和术语,它告诉你,当你的决定做一个咨询师的时候,你真正要踏入的,将是这样的生活。

PS:清流读的是英文版,所以举出的原句和实际中文版中的原句会有出入。

BY: 清流

Blog / 千夜谈 / 在美国读心理咨询 / 食色性也

Comments: No Comments

食色性也:关于嘿咻这件事的种种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贴了两个月“神秘主义的十年”,系列终于完结,我倒有点找不到感觉了。虽然接下来要继续写“在美国读心理咨询”,但“咨询师也是社会人”这个小系列写到中段,总觉得有些不过瘾,所以这次插播一点不一样的内容,叫做“食色性也”。

在美国的咨询类选修课中,有几种几乎各个学校都提供的常见课程,包括成瘾治疗、家庭治疗、青少年治疗、创伤治疗、性问题等等……我对家庭婚姻小孩子什么的兴趣不是很大,加上各个选修课时间不同,权衡来权衡去,上学期最后选了性问题。确切地说课程的名称叫“Human Sexuality”(人类的性),我们的老师是一个多年专精于性方面心理问题咨询的咨询师。

要说的话,性问题是我在Naropa上过的最欢乐的选修课。谈到性问题,大家就难免羞于启齿,但老师在第一节课上就说:作为咨询师,你们必须能够自然客观地谈论性,如果你们自己说的时候都浑身不对劲,你们让来访者有问题怎么好意思告诉你?老师首先起了表率作用,对很多性问题都是侃侃而谈,还给我们讲了很多案例,加上教科书也是一等一的乐趣无穷,大家在课上也就自然而然地放开了许多。课堂上的讨论涉及各个方面,从普通夫妻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同性向面对的社会压力,到性玩具、虐恋、变性、直至性交易和性暴力。

首先要聊聊我们的教科书,书名叫做《The Guide to Getting It On,6th ed.》(调情指南第六版)。该书砖头一样厚,内容却并不像是一本教科书,书如其名,它更像一本性生活指南。最近大家都在热议未成年人的性教育书刊问题,在这方面这本书也许没什么可比性,不过仔细考虑一下的话就会发现,别说青少年,我们的成年人又受过多少性教育?有多少人的一辈子受到的性教育就仅限于A片和父母模糊的描述的?我有不止一个朋友马上就30岁了,嘿咻居然一次都没成功过……还有朋友在多次失败后终于跟我说他“就要”成功了。但是,什么叫“就要”成功?这事难道不是只有成功和不成功两种么……

在这里我真的要稍微抱怨一下,封建礼教害死人!就算我们现在不是封建国家,在性方面人们的思想还是很有传统留毒的。人的生理心理发展都有一定规律,该做什么的时候要做什么,就好像小孩子该学语言的时候就要让他接触语言,过了这个时期在想习得母语就很困难。由于人类社会的各种必要不必要的限制,多数人不能按照自然时钟在生理成熟的年龄就马上开始实践,但好歹也要让他们了解一下吧?尤其是女同学,我见过一些在性方面无知到让我都不知道怎么跟她们讲解好,还有不少把嘿咻完全当成遭罪……这不仅对她本人很凄凉,也不利于家庭婚姻的和睦。有不少夫妻走进心理咨询室就是部分或者全部地因为性生活问题,如果我们早一点给予他们适当的知识,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就不会有这么多烦恼痛苦,而可以把他们的精力更好的投入到事业和家庭中去了。

扯远了,还回到教科书上来。这本调情指南的内容覆盖范围之广令人咋舌,从基本的生理卫生、接吻调情的方法、常见的嘿咻方法,到如何打野战、如何爆菊、如何玩捆绑……实在是嘿咻界集大成之作(当然,你要是想挑战一些“高难度动作”的话还是要自己研究,不过提前看好相关注意事项总是有益无害的)。书的最后几章还探讨了性在不同历史时期与文化社会的互动,也为该书的专业性和完整性增色不少。书中行文幽默诙谐,凡涉及内容都包括操作守则和注意事项,知识性丰富,读来又轻松愉快。我曾经一度想翻译该书中的几段,无奈作者的写作风格实在太口语,翻成中文很难传神,后来就作罢了。不过如果是能读英文的同学,强烈建议你们买来一读,对普及性相关的知识(和学习美国俚语)都很有帮助。不要以为你有过性经验就一定知道,很多东西真的是不读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相信通过读这本书也能解决你们性生活中的不少问题。唯一要注意的就是,书中插图虽为手绘,但极其写实,基本上除了真人A片以外,就没办法比这个再写实了……所以同学们阅读的时候务必避开长辈,免得尴尬。

书中精华遍地,不便一一举例,就留给诸君自己去享受挖宝的乐趣。以此作为涉及“食色性也”的第一篇,虽然以后的这方面的文章大约并不会涉及太多我们教科书上的内容,但将它介绍给诸君,也就让诸君的许多我在博客上不能一一谈及的问题有一个解答之道吧。

BY: 清流

Blog / 咨询师也是社会人 / 在美国读心理咨询

Comments: No Comments

身在“特权阶级”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几乎没有人觉得自己生活在天堂,生活中的许多事物,见多了就容易习以为常,再美好的境遇,早晚也会变得理所当然。而当你把自己所拥有的太过当作生活的常态的时候,就再也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和生活方式。我们常说美国人幼稚,其实这不完全公平,他们也很有一套属于他们世界的生活智慧,只是他们的世界与我们的有时候实在相差太多,因此沟通起来难免有障碍。

上社会文化课的时候,老师曾经让我们分小组讨论每个人成长过程中获得过的特权。这种时候,美国同学的大脑通常是一片空白。没错,他们完全意识不到他们生出来是美国国籍这一点,给了他们多少保障、机会和便利。他们去很多国家不用签证,只要会说母语就能靠教英语环球旅行,即使没什么钱也可以上公立校,然后贷款完成高等教育。尤其我的一些生长在中部山区的白人中产同学,几乎是生活在一个除了心理痛苦以外没有任何痛苦的世界里。他们有时候想问题特别简单,因为他们的世界就是这么简单。住在东西岸的同学相对来说对世界真实情况了解多一些,但这也是因人而异的。

不过我见过的最离谱的美国同学还不是心理系出身,而是商学院的。商学院学MBA的美国同学通常都属于社会定义的“事业有成”型,要不然就是家庭富裕得一塌糊涂。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同学聊圣诞假期去什么地方,一个美国女同学说她要去佛罗里达附近的一个小岛渡假,那是她家的私产,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她准备趁假期好好休养一番。这种生活对于我们这样循规蹈矩的普通国人来说自然是不可想象的,我的中国同学只好顺嘴夸了一句:那小岛听起来不错。美国同学听了,居然说:“当然了,你也应该买一个~”她说得那么理所当然,以至于我的中国同学都不知道接什么话好,半天才憋出一句:“我会考虑下的……”考虑什么?都是外国穷学生,能踏踏实实挤在中产阶级里已经谢天谢地了,佛罗里达的小岛,与其说是“考虑”不如说是YY吧?

但是,当看到美国同学在谈到特权茫然的神情的时候,我也突然意识到,在抱怨着美国同学无知的同时,我也无知地坐拥着许多特权。比如中产背景,比如北京户口,比如教育机会,比如医保社保……也许与我相比,美国中产同学处在特权阶级,但是与其他许多人相比,我自己也是不折不扣的特权阶级的一分子!

人活着有时就难免压迫别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总有人得到有人得不到,机会未必公平。特权是相对的,身居高位的“特权阶级”无疑掌握着最多的特权,但就在今天我能够读书写字,你能够上网看到这篇文章,本身已经表明了我们所拥有的特权——有许多学习和生活的机会并不是单纯靠个人努力得来的。所以有时候我也会问我的同学,你拥有什么特权?你又打算用这份特权做什么?毕竟,特权这东西,很多人手里都有那么一点点的。

BY: 清流

Blog / 千夜谈

Comments: No Comments

美国的临床心理/心理咨询相关教育(及精神卫生类申请参考) ver121017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现在国内好像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从事心理、精神卫生方面“治病救人”的工作了。当然国内心理咨询执照的“规范程度”大家也是有目共睹了……那个水平 反正是……大家都心知肚明了。美国的精神卫生系统相对比国内要复杂很多,要想独立执业需要的训练也要专业很多,所以现在好像也有挺多人想到国外去读心理咨 询之类的。我现在在美国读心理咨询硕士,就自己对美国整个精神卫生行业的了解谈一下与此相关的不同学科的学制、内容和分工,希望给国内打算申请相关方向的 同学提供一些帮助。另外,这个只是我个人在学习以及通过和同行的接触中了解到的,大家仅供参考。首先要说明两点:

  1. “读心理”和“读临床心理(clinical psychology)/心理咨询(counseling psychology)”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接近基础医学,后者接近临床医学。现在国内好像觉得是个心理学的出来都能咨询……其实如果不是学临床和咨询出 身的,是没有咨询技能的。
  2. 即使是精神卫生领域也有分科研和实践的不同偏重,心理咨询偏向大众,临床心理偏向医院,而临床心理项目里又分偏重科研和偏重实践的。简单来说越偏 科研奖学金越多,相关背景要求越高;越偏实践奖学金越少见,以后越可能从事临床咨询。

其实如果你志向是搞科研的话,不管心理还是别的什么申请方法都差不多,所以我就不专门细谈了,当然下面也会涉及到一些。另外以下讲的全部都是跟临床 或咨询有关的项目,如果你的志向是比如认知、组织行为、社会心理、发展心理、应用心理研究之类的,那也不用看了。

—————————————————————-

精神医生MD

精神医生是美国临床精神卫生体系中的最高级,医学院一般学制是四年,不过这只是个开始。不管你是想做精神医生还是外科医生,在医学院里都要把所有科 目学一遍,从第四年的实习才开始逐渐分科,四年出来就要去医院当催,真正从入学到独立执业,根据所选专项需要7到11年的时间。在美国精神卫生体系里,精 神医生是位置坐得最稳的,拥有最多权威的,也是钱挣得最多的,可以说是真正的“黄金职业”。医院裁员的时候,精神科都是先裁心理学家,如果精神医生出了诊 断,心理学家就算意见不同也是不会跟他争的。不过黄金职业就是用黄金堆出来的,医学院一般都是最贵的学院之一,而且奖学金也很少见。毕竟出来以后是大把赚 钱,当然读的时候就要大把往里扔钱。因为科目属于靠技术和经验含量的,其实对口语和文化要求反而不是特高,关键是你背书能力,GRE词汇你花了多久背下 来?毕竟医用英语都是拉丁文,什么各种身体系统、激素、神经递质、病名、药名……学医嘛,怕血怕尸体什么的肯定不行吧……而且学医出了名的累,做好不吃饭 不睡觉的准备吧。不过如果真进入医学院,你可能就会发现精神医生其实还不是所有医生里最赚钱的,所以到时候你会往哪去还不好说叻~

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博士 PhD

在精神医生下一层就是心理学家。PhD的临床心理学项目相当一部分都是研究向的,也就是所谓的没有相关教育和研究背 景就申不上的项目,研究项目大多都有研究资金,自然奖学金就有保障的多,各大名校的也多是这类项目。但是有些人有误解,认为有PhD等于心理学家执 业,PhD是学位,心理学家执业需要心理学家执照。PhD是申请此执照的基础,但要申请执照还要满足其他实习督导条件并且参加考试。事实上,由于PhD项 目研究成分较重,这类人出来以后还是以继续研究事业或者走上讲堂为主。有相当一部分学校PhD项目不是为申请心理学家执照准备的,科研多实践少,出来自然 不能去临床工作。这种情况在大家所 熟知的名校中尤其常见,因为其实这个公式是这样的:名校=学术影响大=发论文多=搞科研的。申请偏科研项目最重要当然就是研究兴趣和导师的一致,你的现有 技能和研究经历导师需要,具体申请方法跟其他博士项目是一样的。当然,同时兼顾科研和临床实践的项目也是有很多的,在选择项目时候要根据自己实际需要认真 搞清楚,不过越偏临床实践奖学金肯定越少。另外大家都知道,PhD是什么时候通过答辩什么时候算完,所以几年读完就看你个人水平了。一般这类项目都要读 5-8年。纯科研如果成果出的早可能4、5年可以读完,如果是科研临床兼备一般要做好6年的心理准备。

临床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博士 Psy.D

相当一部分最终拿到心理学家执照并走上临床心理学实践之路的都是心理学博士。心理学博士与哲学博士不同,属于高等职业教育,项目根本上就是为了培训职业临床心理学家设计的。这类项目研究成分相对较少,所以奖学金很大程度上就 浮云了(当然,如果你能申请到很牛的学校还是有可能的,但这种牛校一般是业内牛校,而非众所周知的名校)。因为是职业教育,开设的学校有相当一部分是小型学校(比如XX心理学院,或只有3、4个department的大学),国内通常很少知道,但从职 业教育角度讲,这些学校教学质量多数是有保障的,且在当地有良好声誉(就是怕太小中国教育部不认,所以你要回国的话最好先跟教育部查查)。Psy.D项目 的好处是能帮你真正深入实践中,这样你会对实际临床中如何操作,以及对美国社会本身都有更深刻的认识。Psy.D项目比PhD项目数量少,但既然是交钱念 书的生意,申请难度自然也稍低一些。费用基本上是个人负担,美国人读这个基本也都是负债读,读出来再慢慢还钱。一般这种项目读下来也要4-7年(4年是指 你已经是心理咨询或临床心理学硕士,且拼命读的情况,因为此时有可能可以waiver掉一些课,但也不是每个学校都可以waiver,所以具体还要看学 校),研究论文还是要写的,但比PhD研究要求低。另外,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总的来说语言流利还是必须的,这个肯定一定程度上要靠语言天赋(我见过有 人出来两年已经讲很地道了,也有人出来十年口音还是重得没法听……这就无望了~所以看各人自己掂量)。

教育学博士 ED

相比临床心理学项目的激烈竞争,教育学项目相比之下算是好申请的(比如跨专业申请都是有可能的),奖学金也稍微好拿一些(只是说跟临床心理比,其实 教育学博士申请也是很有竞争性的)。如果博士研究领域与发展心理学有关,以后其实有可能可以从事与发展心理学有关的咨询执业——主要包括儿童、少年还有一 些家庭养育方面的咨询。当然,因为不是心理学出身,真正实践中的切入角度和能触及的人群可能都有不同,和心理咨询会有一定交叉,但医院临床肯定是不可能 了。我对这方面也没太多了解,但如果对少年儿童特感兴趣又没啥钱的话,可以考虑这方面。同样要对申请的项目深入研究,确定和发展心理学实践有关。教育学范 围很广,发展心理只是其中一块儿,如果学的是别的以后就不能做咨询了。

心理咨询硕士 MA/MS

这个专业也属于职业教育,目标就是心理咨询师执照。一般心理咨询师项目是2、3年的学制,但出来还要在工作中接受有督导的实习,最终拿到执照一般也 要4、5年。没有拿到执照时候也可以工作挣钱,但薪水很低,而且没有执照保险公司不认你,就没什么钱赚。心理咨询执照各州要求都不一样,所以最好提前想好 在哪个州找工作再去读,而且各州要求差别很大,比如毕业后临床实习时间各州要求从1500到3000小时不等……这就能差出一年去。语言和文化的适应 性也是必须的,有时候学历层级越低对语言适应能力要求其实越高,语言要求基本上是MD/PhD<Psy.D<MA/MS。因为越是接近生活正 常人的咨询实战你越不能用专业词汇去吓唬人家,只能靠自己真正的沟通能力去应对;而如果你对面的人疯得都神志不清了,你只要能跟护士说清楚药名药量就差不 多了,连评测什么的都可以交给专业机构去做的。

PS:另外说明一下,实际申请中,尤其是申请心理咨询,你会看到有专门项目,有偏重人群的,比如家庭婚姻咨询、学校咨询这样,也有偏重疗法的音乐治 疗、艺术治疗……等等等的项目,然后说他们项目符合某些特殊执照什要求么的。总的来说这些执照都是管用的,但最管用的还是心理咨询师执照,所以尽量还是要 找兼顾心理咨询师执照的项目。家庭婚姻咨询比较特殊,是美国继心理咨询执照后的第二大硕士级别咨询类执照,还比较管用,如果对这方面特别感兴趣可以考虑去 学。如果你对学校特别感兴趣,学校咨询也可以考虑,因为能找工作的地方很多。其他方面的疗法建议先认真研究一下,比如speech therapy(就是语言矫正那个)一般读到硕士就到头了,而音乐治疗一般是要从本科开始学才能拿到相应执照……之类的。

临床心理学硕士 MS

临床心理学硕士有一部分和心理咨询硕士是差不多的,就是职业教育型,另一部分就是为读临床心理学博士准备,先搞点成果出来。这个就不多说了,反正如 果是职业教育型路径就是交钱读书工作拿执照,如果是研究型那就是靠研究背景往上拼。要注意的是,在精神卫生硕士层级的教育里,这是唯一可能有全奖的项目。 不是全都有,只是部分研究型临床心理学硕士有,而且总的来说硕士是绝对比博士奖要少很多的,因为卖身年头短嘛~

社会工作硕士 MA

严格来说,社会工作不能算是临床专业,但它确实美国精神卫生系统里面重要的一环。因为美国各种社会福利、保险公司、民间机构庞杂,各自提供的服务和 覆盖人群也不同,加上美国的精神卫生绝对不仅仅是给你治疗,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要帮你找房子、找工作、找朋友……另外还要和司法体系合作,文件工作也一大 堆,所以除了治疗可以说是杂事多多,这些跑腿、文件、联系工作基本上就全是社会工作者包办。事实上在美国社会工作比心理咨询就业范围要广得多,而且虽然理 论上社会工作模型偏向社会帮助而非心理咨询(你会学到的东西也是偏社会,心理成分会少些),但因为社会工作在美国社会中太重要了,而且价钱也比心理咨询便 宜,所以社会工作者做咨询也挺常见(当然,做临床治疗是不行的,只能做简单的咨询和疏导)。因为是事务性工作,最重要的是会做,心理咨询转做社会工作性质 的工作其实也是可以的。学制一般2年左右,也要考执照,具体怎么考我就不知道了。这个专业适合留在美国,回到中国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一般心理学硕士 MS/MA

泛泛地说一下其他心理学方向的硕士。其实美国的教育项目很丰富,比较简单的一年的硕士项目是很多的,8门课下来硕士就拿到了,连论文都不用。如果没 有背景,拿这类项目打底是很好的选择。因为这种项目门槛都比较低,当然奖学金你就别想了,就是交钱上学,但一年总还okay吧。我就见过学英文的以这种项 目打底,然后转到心理咨询项目,差不多3年也全部搞定了。不过如果是这种硕士,可能名校机会就不多,因为名校搞研究嘛~所以一般是比较大但心理方面不是 rank最高的学校(当然,其他方面rank不一定不高,比如是金融、计算机名校之类的也有可能),排名20以外的基本都有戏。学校大是为了以后转其他方 向方便,最好他们心理的分科多一些就完美了。毕竟,如果你要读这种专业,那我就认为你应该不是太懂心理或者条件不够PHD去打底,那么以后本校内同领域可 选择路径多一点总是好的。

心理学本科

这个就没什么可说。如果你是高中毕业,又特别喜欢心理,家里又有钱,那可以读。如果是本来就有个本科,说什么都免了,别浪费这个钱。在名校读的话, 可能会有研究机会为以后一路研究到PhD铺路(其实名校就是金字招牌,美国也一样,你是名校出来的再上名校就容易,什么跨专业申请都不是问题)。最重要搞 清你学校有多少研究经费和主要研究方向,因为其实研究=钱,最开始科研肯定要老师指点。如果不是名校以后又想走研究道路,不如去读神经科学、生理学、甚至 计算科学这样的硬学科,现在研究教授最喜欢就是有医学和神经背景的人(美国本科没有医学,这里的医学是指如果你在国内读的是医),要是你数理好能帮他编 程、分析就更好了。一般学校心理系本科出来,那基本就是做做environmental worker之类的(就是咱的护工,但美国好的精神卫生机构不会随便拉个保姆就去做护工),就业前景就是……那么回事吧,如果为了就业赚钱,可能还不如学 计算机……

————————————————————

最后再说两句……

不论是什么学校地区都有自己的理论取向,比如东岸那边犹太人多搞精分的多,西岸搞认知和超个人的多,南部有不少行为主义传统 校……虽然大致上课程设置类似,但课里讲的东西差别是很大的,每个学校都必然有其独特之处。所以申请之前最好对不同取向有个基本认识,把学校的取向搞清楚, 别到了学校发现跟你想得完全不一样。

如果要留在美国,心理系肯定不是上选,文化差异语言障碍什么的,不论是临床还是研究里都有。尤其心理跟信仰、价值体系、意识形态啥的都有点关 系,要不你就全追随他们的体系,要不……虽然美国没有那么夸张的学霸,但你不跟着人家也是不容易被认同的。我们是外人,跑到人家国家,就只能体制内求生存 了。

另外在美国也不是学历越高越好,而是要根据你要做什么工作去学相应学历。美国的学历在找工作的时候不是向下兼容的,如果你学历太高,美国有所谓 over-qualify的说法,除了研究和讲课你可能别的都没法干了。当然,这两年美国市场在这方面有些松动,真到找工作可能还是有机会兼容低端,但这 个可能比较靠个人运气。

最后国内很多人好像一申请就得是名校,脑子里只有名校,这个怎么说呢……如果是要搞研究,又符合你的研究兴趣,那名校当然是上上选。如果是职业教育 的话,名校是负责领导学术发展的,而职业教育很多其实并不是在TOP10、TOP20这些学校里面的,而且名 校的职业教育也不一定就比非名校的好(之前说过,名校是因为研究做得好而出名的,跟职业教育不一定有关系,比如Stanford,以前嫌临床心理研究不够科学,把整个系废系了,现在重新搞临床心理学项目学校里都没老师能教,所以他们的Psy.D是和旁边一个小心理职业校合办的,研究老师Stanford出,临床老师全是那个小学校出的……)。

PS:本文12年进行了更新,所以现在版本号是121017,这个是发表日期2012年10月17日。因为行业是变化的,个人理解也是有限的,以后不排除写“升级版”或者在 本文上修改的可能性,所以如果你看到一篇类似文章是我写的,而且版本号更新,请以新的那篇为准。而如果你看到本文的时间和我写作时间相距很远,文中描述和 当时实际情况之间就很可能有出入了。

  • 1
  • 2
Side 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