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清流

Portfolio

Comments: No Comments

心理咨询的过程是怎样的?

我是一个典型的折衷派(eclectic)或者说是整合派(integrated)心理咨询师,也就是说我不会固定使用一种或两种疗法,而会在自己的全部受训背景和临床经验中,根据来访者的需求和特点匹配,尽量选择适合来访者的方式进行咨询。虽然这并不代表所有疗法我个人都做得很优秀,但相比用自己做得最好却不适合来访者的疗法,个人还是觉得咨询方法能尽量符合来访者的特质和需要更理想些(当然,如果是实在无法匹配的来访者开始就不会接,毕竟单个咨询师也不可能擅长所有内容)。虽然咨询中的很多细节是很难详细描述或一概而论的,但咨询的流程大体上是这样的:

 

初次面谈及超短程咨询流程(1-2次)

初次面谈通常会花20-30分钟通过交谈和询问搞清来访者情况和诉求,然后根据情况分以下三种方式展开:

  • 来访者情况不属于执业范围,会为来访提供我所知的转介和相关干预资源,然后直接结束。
  • 来访者仅考虑单次或超短程咨询,直接进入焦点解决模式,尝试解决能够立刻解决的问题,对于来访者可以尝试自助解决的问题提供相应流程和材料资源,对来访者不可能自助解决的问题给出说明和原因,供来访者参考。
  • 来访者考虑较长的咨询,进行进一步的咨询规则确认和流程说明,为长期咨访关系建立基础,同时开始进行进一步的信息收集和咨询目标设定。如果对方考虑的是短程咨询,这部分会有一定压缩。

 

短程咨询流程(3-12次)

短程咨询一般咨询一开始双方就会商定好大概的次数和频率(实际做的时候根据进度可能会有上下几次的出入),然后就按照事先说定的目标和流程进行,尽量按计划结束。如遇特殊情况不能结束,则会双方商定接下来的应对方式和安排。根据来访者诉求不同,咨询的展开通常会有几种情况:

  • 寻求局部特定的认知或行为改变(通常是较轻的情绪和行为问题),通常走短程认知行为路线,这类疗法有近乎手册式的执行方式。基本上第一次是目标确定,然后进行几次问题分析和心理教育,再进行几次认知改变和行为练习,或教育与练习杂糅推进,最后再做一两次巩固收尾,会有一些关于预防复发的讨论和安排,6-12次一个疗程结束。
  • 寻求具体问题解决或仅能负担短程咨询(通常是特定生活困境的应对),通常做法基本采取焦点解决方式,开始是确定优先解决的目标,发掘和肯定来访者现有资源,然后在目标方向上解决一个或一部分具体问题,如果有条件,再把这个成功经验进一步提炼或泛化,帮助来访者学会应用类似方式解决其他类似问题。
  • 寻求职业咨询,通常会首先了解来访者目前的职业咨询需求,提供相应测评和行业信息,在来访者进行测评后共同对测评结果进行讨论和解释,参考来访者的背景和目前可获得的行业信息,帮助来访者确定职业方向。同时也可能会包含简历修改、虚拟面试之类的内容,基本来访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做完就结束。

 

中长程咨询流程(12-100次)

通常对于中长程来访,会花2-3次了解来访者的全面信息,并在同时制定出初期的咨询目标。在确定了首要目标后,即根据匹配出的干预疗法,开始对设定的目标进行干预。实际咨询的流程和内容通常是根据来访者的主要需求和咨询目标决定的

  • 需求目标为具体问题解决和生活应对,根据问题严重程度,通常会走焦点解决或危机干预路线,咨询中会有较多对具体情况的澄清、讨论和建议,双方共同寻找根据目前情况对来访者最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可能包含对接其他社会资源的成分。
  • 需求目标为情感支持和陪伴,通常会走人本主义或后现代疗法路线,咨询会以倾听为主,伴随相应合理的共情和肯定,并适时提出探索性问题,以期来访者可以获得所需的情感支持,并同时逐渐获得更多自我觉察和个人成长。
  • 需求目标为认知和行为改变,且具有一定的认知和执行能力,则通常会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咨询中开始会以心理教育和技能训练为主,使来访者能够首先有效应对目前困境,然后逐渐进入对认知模式和核心信念的讨论和转变工作上,以达成更长期、稳定、广泛的改变。
  • 需求目标为依恋人格等根本模式的变化或长期创伤复原,则通常会走完形疗法或心理动力路线,咨询以探索体验、获得领悟为主题,可能在咨询中进行一些实验性活动(比如与不同部分的自己对话),或深入探讨来访者在日常生活或咨询中的想法、情绪和关系体验,循序渐进地将来访者在过程中获得的领悟整合到现实生活中,形成本质转变。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谈到的来访者“需求”和“目标”是一个临床判断,不一定和来访者自以为的需求和目标完全相同,但肯定会参考来访者的情况、需要和个人偏好。并且在中长期来访中,问题常常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所以在不同阶段或议题上转换不同方式,或同时采取两种互相可以兼容的疗法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比如,如果长期创伤来访进入咨询时情况过于糟糕,为了稳定来访者情绪和生活,就可能先进行危机干预或改变认知行为,待来访者准备好才会换到强调体验和领悟的疗法上。)

不论采取何种干预手法,咨询中都会伴随阶段性的目标调整、效果评估、临床反馈和体验整合,分阶段的方式主要是根据来访者实际工作情况决定,但少则几次,多则十几次,多少总会涉及到一些这方面的讨论,然后逐阶段向前推进咨询,或在不同阶段解决不同方面的问题(比如先解决焦虑问题,然后解决和男友关系问题之类)。

实际咨询长度也是根据来访者实际情况决定。目前临床数据显示平均上来访者在咨询中的受益在50次达到峰值,向100次逐渐下降,我这边多数来访也是会在50-100次之间结束。当然,也有不少几十次以及一些超过100次的,这些也还是根据来访者实际情况决定,以来访者有意愿且仍能从咨询中获益为持续咨询的标准

 

咨询结束流程(根据情况进行1-3次)

通常咨询结束的方式是比较统一的,不论是由单方提出或双方同意,结束时讨论的内容主题是差不多的,无非就是以下几点:

  • 来访者对结束的体验,以及如何适当结束?
  • 来访者从咨询中的获益,或将从咨询中带走什么?
  • 来访者希望与哪些认知、经验和行为方式告别?
  • 来访者结束咨询后的打算和安排?
  • 以及来访者对咨询的其他正面和负面反馈

当然,实际讨论的时候,前面做的疗法和咨询长度不一样,肯定讨论的内容和时长不同。毕竟结束咨询本身还是针对之前咨询的总括和结束,所以实际的结束方式和讨论内容基本上跟前面做的疗法和内容是对接的。

一旦正式结束咨询后,咨询师就会完全切断与来访者的联系。基本上咨询师不会主动联系来访者,而来访者如果想再度预约咨询,也会根据到时咨询师的情况再行商定,跟原本在连续咨询中的安排会有较大不同。

BY: 清流

Portfolio

Comments: No Comments

美国留学生沟通指南

美国社会是一个尊重强者的社会,而弱者事实上需要以某种特定的姿态出现,才能获得适当的同情,保障自己的权益。对于美国人来说,如何作为弱者表现这件事是很自然不需要学的,就像我们怎么很中国老师认错也是都很清楚顺手的,但是我们跟中国学校沟通的经验很多在国外是不能照搬的。

国际学生的跨文化沟通在日常的、规范的场景中也许能够较顺利地进行,但在与行政或教授起冲突的场景中,国际学生很容易由于文化差异,而在对文化和沟通敏感性要求高的冲突沟通中陷入不利状况。在我接的国际学生来访者中,有相当比例的来访者就是由于面临这类问题,导致心理压力过大,前来寻求咨询的。在这类咨询中,除了帮助他们应对自己的情绪问题,我通常会给来访者一些实际的沟通建议,以避免他们在与校方的沟通中进一步陷入困境。

以下就是一些在美国与学校或教授发生冲突时,进行沟通需要经常注意的地方,写下来给所有留学生们提个醒:

  1. 积极理性地沟通,写好邮件,做好抄送。越早下手越好,不要等人家都做出决议你才跑去哭诉,那是肯定来不及的。正式的文书沟通在美国社会是很重要的,写好每一封邮件,并在邮件中大力表现你的理性和理解会为你加分。Tips是要注意你邮件的抄送范围,千万不要抄错人提前把事情捅出去,或者没有抄上面的人,以至于人家根本不知道你。
  2. 多借鉴美国学生在冲突处理中的程序经验,但不要借鉴他们的人际经验。你可以去问问美国学生某种情况怎么处理,尤其是程序方面,他们会有很多知识。比如被教授揩油什么的,美国学生很清楚申诉途径。但是除了处理程序方面,不要太过借鉴美国人的人际经验,因为各种种族国籍歧视都是真实存在的,没事时候校方可以很nice,一旦出问题,绝大多数美国人在对待本国人和外国人、白人和黄种人时候,态度是不同的,问题只是不同程度大小而已。所以教授对待美国白人同学的经验,很大程度上你根本借鉴不了,教授对你会是另一个态度。
  3. 一定要有情感表达,但是一定要适度。在与老师或者相关教授(比如Dean)的沟通中,如果确实事情严重,务必表现出你压力很大,非常重视这件事情,甚至为此很痛苦,但是不要歇斯底里,这个度是很重要的。可以掉几滴眼泪,表情可以非常苦闷,但是场面不要失控,否则老师会担心你应该去心理咨询中心解决问题,而不是找教务或学生工作。一旦学校怀疑你有精神问题,或觉得你人格不成熟,你就没有信用了,很容易被压制或处理。
  4. 避免指责,就事论事。一定要避免指责校方、教授、行政(除非你是在投诉教授性骚扰之类的),连旁敲侧击也不要,即使其中校方确实有错误(最多就是说“我看流程上是这样,但是我经历的是这样,请问这个我怎么做能够比较符合要求”,不要说“XX仁兄他不按流程操作”)。要面子这件事情全世界人民都是一样的,就是他知道自己错了也轮不到你说。采取一种完全就事论事的解决态度是美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千万不要像中国人那样上纲上线。
  5. 凡自己有错/不适当的,一定要表明抱歉态度,但不要过度认错。自己有错的,一定要很认真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凡有做得不合适的地方,不管是不是文化差异问题(这时候美国人100%不会照顾你文化差异,他们只会觉得是你错,他们对得很),都要明确承认自己做得不当(尽量说自己做得inappropriate,不要说自己做的wrong),如果可能尽量给出补救方案。但是这里要注意,一定不要过度承认错误,承认错误也要就事论事。因为美国的文化就是,你一旦说sorry,这事就真变成你错你负责的,什么照顾别人心情帮人担责任,想通过大力自我批评来表明自己已经认识到错误这种事情千万不要。你一旦说sorry,马上不是你的责任也全部会变成你的责任,教授和行政会很乐意顺势把责任推卸给你。
  6. 不要对任何校方人员过多透露自己额外的信息。比如你最近在看心理医生,你在考GRE压力很大什么的,即使你面前的学生工作老师表现得一团和气、无比理解,也不要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旦冲突升级,这些信息有可能会被校方当枪使,变成了你心思不在学校的科研上,你本来心理就有问题应付不了学业之类……除非你的事件中有天灾人祸成分,比如家人重病,家乡地震什么的——这种一定要说,还要说得声泪俱下。总之可能有你自己责任的都不要说,凡是飞来横祸的都要说,有利于博取对方同情理解。
  7. 无计可施时可以考虑拉拢对立面教授。如果问题向着无可挽回的方向发展,或你感觉你真的是在被某些人恶整的话,你可以开始在院内寻找可能同情你,帮你问情况,或者在教师会议上为你出头的教授。一般不建议在开始拉关系,是因为第一拉关系这事对国际学生来说不太好拉,第二是一旦有教授帮你出头,这肯定其实是个院系政治事件,就是帮你出头的教授和别的什么教授不对付,拿你说事,之后即使过关在院里也会余音袅袅。但如果你感觉已经撕破脸,而且基本就是退学没戏了,而你有可选的教授,那么破釜沉舟拉一下也是可以的,如果运气好有时候会意外顺利过关。

—————————————————————————

通常当国际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我都会建议他们到本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去寻求帮助,主要是国外的很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还是很专业的,而且对学生来说费用非常便宜,甚至不要钱,不用白不用。不过一旦国际学生与校方关系出现较大问题,比如全面挂科严重或者和导师出现重大冲突,就不要再去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解决心理问题了,而建议在本地自己找第三方机构就医,或者也可以在网上找国内的咨询师远程咨询。

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的保密程度都是有限的,尤其在危机干预方面基本是没有保密性可言的。一旦被学校认定有自杀倾向或精神障碍严重,再配合上之前的学业或导师问题,学生就有可能会被建议休学或干脆劝退。这对于一些美国学生来说可能是有帮助的,但对国际学生来说一旦休学或劝退,身份立刻就没有了,等于是制造更多麻烦,反而造成更大心理压力(就算病重决定休学,对很多国际学生来说也最好是自己提出的,至少心理上感觉会完全不同,而且自己也有时间计划回国事宜)。即使没有被休学,校方此时掌握的学生的精神状况,也会成为学生与校方在成绩和毕业谈判中的不利因素,国际学生相比本国学生更加弱势,尽量减少不利因素还是有必要的。

当然,虽然上面我们谈到美国人民又好面子,又歧视亚洲留学生,又自以为是,有时候还玩手段……但美国人民大多数其实还是很nice的,只要不伤害太多利益,受太多刺激,他们还是很愿意表现得很善良的。一般国际学生即使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也需要在上面所提到的多处犯错才会陷入绝境。但在冲突沟通中,国际学生缺乏经验,又没有心理支持,有时候一下犯几个错误出乎意料的简单,事实上上面的每一条都是有真人经历的事件总结,且常常是一个人连中多枪。所以当你感觉自己跟教授或行政出现冲突时,还是要在沟通中多注意上面问题。

最好你不遇到冲突,遇到冲突参考上文尽量规避风险,如果真的已经入坑也不要放弃希望,美国校方虽黑,但多数情况下终归还是没有中国校方黑,至少美国高教系统的人还是比较崇尚讲道理的(关键是道理要顺着他们的思路讲即可),按照上面原则积极沟通,还是可能翻身的。

愿留学诸君都学业顺利,生活愉快~

BY: 清流

Portfolio

Comments: No Comments

童年阴影真的会相随一生吗?

“童年阴影”是比较通俗的说法,临床上描述这种情况的专业名词是“童年逆境体验”(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简称ACEs)。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童年不愉快、不如意的体验都能被称为童年逆境体验,通常在未成年人身上,以下十个领域的经历会被认为是童年逆境体验

  1. 遭受来自家庭成员的肢体暴力/虐待,如经常被推搡、经常被打、被打到留下痕迹、或仅仅偶尔被打但程度严重。
  2. 遭受来自家庭成员的情感暴力/虐待,如受到辱骂、蔑视、或通过语言或行为表现进行的人身威胁。
  3. 家庭中有男性成员对母亲的肢体暴力/虐待(即使孩子不是暴力的直接目标也同样会受到伤害)。
  4. 遭受来自成年人或年龄比你大超过5岁的未成年人的性侵害,如有性意味地触摸或爱抚你的身体,或者让你以这种方式触摸爱抚对方,尝试与你发生任意类型的性行为,或实际上发生了任意类型的性交。
  5. 情绪/情感忽视,如家人间彼此不亲密、不支持,没有家人爱孩子或重视孩子(这通常是一个需要主客观同时考虑并进行澄清的问题,有时候家庭中有爱和重视,但孩子主观上没有意识到;有时候孩子以为家人很亲密,但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6. 家庭中有成员患有抑郁症、有自杀倾向(或自杀身亡)、或患有其他重症精神障碍。
  7. 家庭中有成员入狱或受到其他形式的监禁。
  8. 家庭中有成员有酗酒、病态赌博或其他物质滥用或成瘾行为(比如吸毒)。
  9. 家庭极度贫困,如吃不饱穿不暖、缺医少药,或由于其他父母因素(如精神问题、吸毒等),造成类似的在成长中缺乏基本生存必须品的情况。
  10. 父母分居或离异(这里需要说明,在父母婚姻关系崩溃的情况下,很多时候离异仍然是比勉强维持婚姻更优的选项,因为勉强维持婚姻常常造成孩子有更高概率体验以上其他几种逆境体验)。

虽然不是说不存在其他会对儿童心理造成重创的情况,但在和平社会中那些情况相对来说发生概率较低(如战争),或在正常范围内发生时通常不会造成重创(如举家迁居,但若是长期不断迁居这样的特殊状况则另作别论),或不一定是首要因素(如学校霸凌,其长期受害者常常家庭中首先已存在问题)。

 

目前有一系列基于大样本的研究显示,童年逆境体验与成年后的社会/情绪/认知问题、不健康的行为、多种疾病的出现具有正相关关系(也就是逆境体验多与成年后身心不健康概率高相关,但还不能断定为因果关系),因此引起了业内广泛的重视。

事实上在我个人临床经验中,童年逆境体验少于两项(ACEs≤2)的人也较少出现在咨询中,且其问题通常可以在中短期咨询中获得良好解决,即使在成年后遇到重大创伤性事件也较少发展出创伤后应激障碍,简单来说他们具有高心理弹性的概率似乎高些;而童年逆境体验大于两项(ACEs˃2)的来访者即使是处在相对会被认为是“顺境”的生活中,也会有更大概率受到各类心理生理问题的困扰,且问题的解决周期较长。

因此对于“童年阴影”的影响问题,就需要进行分类讨论。

 

阴影不存在:对照以上列表时没有发现符合项,或仅有一两项勉强擦边(ACEs<1)

这种情况下,有相当大概率童年经历的中不顺利的部分只是被夸大了。这在心理媒体对于童年创伤、父母祸害铺天盖地的宣传讨论中并不少见。实际上,这些经历是绝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经的烦恼,毕竟并没有人拥有完美的童年。它们对当事人通常有些影响,但远谈不上阴影,事实上如果当事人能够客观理性地去看待它们,就已经足够了。

 

阴影可弱化或消解:对照以上列表时发现一到两项轻度或中等程度符合(1≤ACEs≤2)

这种情况下当事人会受到一些负面影响,但有较大机会通过主观努力将这些经历的影响降至最低,甚至有机会和没有经历过的人生活体验差别不大(也就是说阴影可能消去)。事实上,这些人虽然经历了明确的逆境,但这样程度的逆境在多数人一生中的某个时期都会发生,也就是说这些经验仍然属于相对普遍正常的人生痛苦。只是当它们发生在我们相对脆弱的童年时期,情况就比较不利,所以格外需要应对挑战而已。

这些人需要的是在独立或者有专业人员协助的情况下(根据情况轻重决定),澄清过去这些经历在目前的情感、认知、行为方面在哪些时候、哪些场景、从哪些角度、存在哪些具体的负面影响。在有专业人员的情况下,专业人员会根据当事人的情况、程度以及他本人熟悉的干预方式,在这些问题上与他共同努力,进行修复和化解;在独立操作的情况下,当事人则可以根据具体化出来的情境和问题,通过阅读、互助、训练等方式,习得同样场景下不同的思维、感受、行动方式(比如下一次遇到会激发童年阴影的场景,他可以尝试以与过去不同的方式去想去做)。通常当童年逆境体验相对仍较少的情况下,当事人仍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有很大机会可以通过学习新的思维、感受和行动方式来改善,甚至使之对当事人不再有影响。

 

阴影可能需复杂检视和处理:对照以上列表时发现两项或以上重度符合(ACEs>2)

这种情况就进入了心理创伤(或者童年阴影)的高危人群,且通常符合项越多、持续时间越长、程度越极端,当事人风险就越高。但即使在这个区域内,阴影也不必然发生,而是一个概率问题。事实上以上任意可能引起创伤的情况在人群中都有一定的创伤率,也就是说有类似遭遇的人只有一部分人会有阴影,另一部分则没有。心理创伤产生与否受到多方因素影响,通常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落在这个区间的当事人如果主观确实感受到童年逆境经历正在对自己产生强大的负面影响,则通常建议寻求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专业人员的帮助。根据负面影响的程度和深度,他们可能需要经历1-2年,或更长时间的心理干预,有时候可能还包括同时来自精神科的药物干预。一般来说,在经历过必要的干预后,当事人虽然仍然可以明确感知到阴影/创伤的影响,但可以正常地生活工作而如果当事人有意愿和资源深入探索、体验、整合、升华这些经验,那么他们将有机会找到深藏在人类最黑暗体验中的秘密金花。这绝不会是容易的旅程,也没有人可以为旅程的终点保证,黑暗不会消失,但确实有人能够从黑暗中脱生而出——也就是我们说的“凤凰”。

BY: 清流

Portfolio

Comments: No Comments

想了解心理咨询,可以从哪些书开始?

首先,我不鼓励自学心理咨询。一个硕士也要读三年,博士要读六年,毕业后还要在督导下继续执业几年才能学会的科目,如果一个人无师自学,即使不说不可能,从时间和精力成本上考虑也是极不现实的。但国内目前系统化又可靠的培训确实不多,所以如果大家愿意多读些书弥补不足的话,这里倒是可以推荐一些。

以下是我根据美国在咨询师训练方面的基本要求,结合在国内的一些教学和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阅读列表。理论上来说,全列表中所有标题(加粗)都是心理咨询师的必修科目(当然美国各州间要求是有出入的,会加减几门)。

非常强调全必修,是因为就我经验来看,国内咨询师偏科和偏流派都非常严重:对某些心理咨询必修科目的重要性缺乏基本认识(比如多元文化基础,多数咨询师毫无概念且对自己的无知毫无意识,造成咨询师普遍缺乏遵守相关职业道德的能力,经常一腔热血地去害来访);或者一开始学的就是特定流派内容,而没有建立起对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的基本全局概念。虽然这很大程度上并非咨询师自身意愿和原因造成,但搭房子的时候地基就盖得半半拉拉,执业之后再往回找真的很困难。所以建议大家如果开始读,就尽量不要偏科,毕竟都已经是必修基础课了。

除了个别选读书目,本列表基本上不涉及任何特定流派。最理想的情况是咨询师首先大体掌握以下内容,然后再开始接触流派疗法学习。列表尽量选择了中文书籍,在同类中文书籍确实不存在的情况下会选用英文书籍。由于偏向中文,并不是每本书都特别理想,但总体来说可读性还是可以保证的。斜体为选读书目

—————————————————————–

咨询理论与基础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第8版)》

《治疗型心理咨询入门:来自行业的声音》

《心理咨询入门:艺术与科学的视角(第3版)》

《心理健康关键概念手册》

咨访关系和实践

《心理咨询之心:发展治疗关系指导》

《助人关系:过程与技能》

《非暴力沟通》

《心理治疗师的问答艺术》

多元文化基础(子议题按临床出现频率排序)

《Social Justice,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Practice: Beyond a Conventional Approach》

《中国体验》

社会与文化议题:

《乡土中国》

《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

性别议题:

《关于女性》

《社会性别研究导论》

《关于男性》

性少数人群议题:

《酷读中国社会:城市空间,流行文化和社会政策》

《自由与枷锁:性倾向和同性婚姻的法律问题研究》

《同性恋亚文化》

地域与民族议题:

*本议题目前未见过内容可靠又符合国情的概要型书籍,如有同僚知道欢迎告知。

宗教与灵性议题:

《人的宗教》

《超越自我之道》

《宗教与日常生活》

毕生发展心理学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

《死亡课:关于死亡、临终和丧亲之痛(第6版)》

《异常儿童心理(第3版)》

临床神经科学

《认知神经科学:关于心智的生物学》

《Neuroscience for Psychologists and Other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Promoting Well-Being and Treating Mental Illness》

《The Neuroscience of Psychotherapy: Healing the Social Brain》

精神病理与诊断

《精神科临床诊断》

《如何选择有效的心理疗法(原书第4版)》

《精神病理学(第2版)》(许又新)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DSM-5鉴别诊断手册》

《精神病理学模型》

心理测量与评估

《心理测量:历史、原理及应用(原书第5版)》

《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

心理学研究基础

《心理学译丛•教材系列•心理学研究方法(第8版)》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心理学论文写作:基于APA格式的指导手册(第8版)》

《APA格式:国际社会科学学术写作规范手册》

心理咨询伦理与从业指导

《心理咨询与治疗伦理(第3版)》

《心理咨询的伦理与实践》

《心理咨询师的14堂必修课:咨询师自身的成长》

《危险的心理咨询》

精神药理学(只需了解常见用法及其副作用)

《精神药理学精要:处方指南(第2版)》

《Handbook of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 for Therapists》

团体咨询

《团体:过程与实践》

《团体咨询与团体治疗指南》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职业与生涯咨询

《职业生涯咨询:过程技术及相关问题(第2版)》

《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第3版)》

PS: 私下有同学向我表示这个列表里为什么没有变态心理学,解释一下,这是因为在进入心理咨询训练之前,变态心理学课默认应该已经学完了,是一门入学之前的先修课。所以如果变态心理还没学过的同学,我看其他答案中有老师推荐了这方面的书,大家可以先去看。实际进入咨询师训练时候,讲的直接就是精神病理与诊断了。

23 Jul 2014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 training / 冥想入门在线课程

Comments: No Comments

冥想入门在线课程

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大,身心失衡引起各种身体、情绪、人际问题。本工作坊将介绍多种简单易行的冥想方法,帮助大家缓解压力、探索自身、找寻心灵的净土,并结合现代心理学知识,讲解冥想对身心的助益。

Read More “冥想入门在线课程”

02 Jul 2014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Comments: No Comments

写给免费网络心理问题求助者

文/清流

因为是心理咨询师,在网络上也算积累了不少关注者,我时不时就会收到一些网络心理问题求助者的私信。这其中有一小部分人会跟我预约实际的网络视频心理咨询,甚至是当面的咨询,但更多的来信者事实上只是想聊聊自己的情况,希望我能给他们免费指点一下迷津。

这样的私信和邮件内容五花八门,从“你好,愿意听听我的故事么”,到“我朋友要自杀,我该怎么办”,从简短的一句话问题,到长达成千上万字的文章。固然有随便顺口问一句的,却也有铺陈整个人生经历的心血之作。

我佩服每一个鼓起勇气去求问的人,也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但遗憾的是,就我自身的情况和对周围朋友的观察,全职且专业方面比较成熟的心理咨询师和临床心理学家,基本上不太会免费回答网络求助者的一次性个案问题。这里有几个原因:

  1. 首先,很多人问的问题非常简略,咨询师无法获得足够的评估信息。而如果来回写邮件或私信询问,这就变成了实质上的文字咨询,将会牵扯咨询师大量的精力,最后也未必有任何帮助效果。(一般来说纯文字是不能进行心理咨询的,即使是做心理辅导都很困难。)
  2. 即使当事人描述了情况,因为对当事人没有主观了解,咨询师也很难判断当事人会否有认知或表达方面的偏差——这种情况颇为常见,而根据偏差信息的评估和建议将会越错越远。
  3. 很多心理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都颇为复杂,简单的解释和建议可能过于片面或不可行,对当事人没有帮助,甚至有害,因此咨询师宁可不回复(否则也就不会出现“中长程心理咨询“这种东西了)。
  4. 最后就是,职业的咨询师工作也相当忙,而实际上能够拿来评估的邮件通常动辄几千甚至上万字,咨询师读完再详细回复可能要两三个小时,从时间安排上很不现实。

当然,我也不是完全不回复任何这类邮件,但一般来说,我的回复只有四种,并且都非常简短:

  1. 请拨打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心理危机干预热线)。
  2. 请直接到精神科就诊。
  3. 请寻找合适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
  4. 请参考XX书和XX书。

大体也就这样。只有当问题特别具有普遍性的时候,就是说回了对大多数人都有帮助,那么我可能会在比如知乎、豆瓣、博客上详细回复,但这种一般就不是针对个案的了,会讨论很多相关问题。

那么大家可能会问,我都会推荐什么书呢?其实我也不妨在这里写出来,因为一共也就那么几本书而已:

  • 焦虑问题:《心理医生为什么没有告诉我》《正念禅修》
  • 抑郁问题:《赶走你的抑郁》
  • 沟通问题:《非暴力沟通》
  • 身心灵问题:《踏上心灵幽径》

另外我自己最近还写了一本《疗愈时光,你终将盛放》关于疗愈时光),也是一本心理自助书,包含大量我常介绍给来访者和朋友的情绪管理和自我探索类的实用心理技能和练习,因此遇到适用的人,有时候也老汉卖瓜,自卖自夸地推荐一下。没错,就这么几本,就没了,其他问题基本上光靠看书,照书操作都不能完全解决。

当然,也可能有人就会觉得,心理咨询师在一个助人职业工作,难道你们就一点助人之心都没有吗?其实有相当一部分咨询师还是愿意在工作之余帮助他人的,但这种帮助是有一定的规则和框架的。

在国外,心理咨询师如果想要帮助更多人,一般是通过开放一些低价咨询时段(比如每十个来访者就有一个是低费来访者),或者在一些公益机构做志愿咨询来实现(来访者仍然会给机构交钱,一般是很低的费用,比如50元一次,而且咨询师本身不拿钱,这个钱是捐给机构运营用的)。所以基本上,如果你希望获得职业的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帮助或建议,还是需要去进行付费咨询的,即使这是很小的一笔费用,即使咨询师根本不拿这笔费用。

当然,也有一些求医问药类的网站,有些时候会有心理咨询师回答问题,这时候虽然回答是免费的,但通常是心理咨询师与网站合作的结果,有些时候网站可能还会回报给咨询师。但即使是这样的问题,很多时候资深心理咨询师都不会去回答。因为不论从咨询师行业的健康成长来说,还是从真正去帮助来访者角度来说,成熟的心理咨询师都不会鼓励一次性免费的文字心理辅导、咨询或个案问答。

一般事实上会去提供免费辅导,或者回复问题的,多数是咨询或者临床在读的学生,自己考证且缺乏专业素养的一些江湖派咨询师,或者一些学院派咨询师在起步的时候,或者兼职咨询阶段,也会偶尔回答,算是看看不同案例。待咨询师职业专业方面成熟了,基本都不太会回复了。

17 Jun 2014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Comments: No Comments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团体心理咨询小组?

团体心理咨询相较个人心理咨询,在费用上有相当的优势,因此一直有朋友问我怎么找适合自己的团体心理咨询小组。在选择团体咨询时当然也要考虑咨询师和自己个人的情况,但团体咨询还有其特殊的地方:

不像在个体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会完全按照你的需要定制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是服务于一组人,所以一般事先都对咨询的形式、内容、方案作出了安排,你一旦入组就只是单纯地去接受这套安排,而没有太多回旋余地。

因此,在考量是否参加某个团体心理咨询时,你就需要去考虑:自己是不是特定团体所定位的那一组人,这个已经设定出的咨询安排和方案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

下面我就介绍一下一般常见的三种团体咨询小组各自的特点、内容和适合人群,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周围找找,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小组,同时避开不适合自己的小组。

————————————

心理教育小组

心理教育小组比较类似于小型培训课程,一般在介绍中就会说明有明确的主题,如心理减压组、愤怒管理组、沟通技巧组等,绝大多数普通社会人际情绪生活上的困难问题,都有相应的心理教育小组可以解决。当然,也有专门进行特定情绪、心理障碍治疗的心理教育小组。另外因为成本低且能相对大面积地解决问题,心理教育小组也广泛应用在大中小学和企事业单位中的小组或团队干预里。

因为心理教育小组比较接近讨论课,因此对成员个人水平和特点的要求不多,只要希望在相关方面提高就可以参加,有些小组可能会有课后作业要求。小组每次的内容通常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一般包括一些相关心理知识的讲解、心理技能训练、以及小组讨论和指导等。多数心理教育小组都是短程的,也就是说次数在8-12次之间。如果超过这个次数,则多半是有阶段性的小组,比如每8周讲一个主题,各主题之间承前启后或互相联系。个别心理教育小组可能是长程的,这类小组一般采取滚动课程形式,就是每过一段时间又会讲一次同样的课程。

因为有课程性质,这类小组一般都有相当的封闭性,也就是说如果前两次没有加入,那么之后就不能加入了,因为没有听到前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很难跟上。如果是多阶段或者长程的小组,则有时候在每个阶段之间会有入组机会。另外,由于心理教育小组学习的内容通常需要练习,所以也有些时候在参加完小组后,有时候会有可以选择进入练习小组的可能性。但练习小组一般心理性质就不太强,而只是单纯的练习某个技能,比如正念技能之类。

对于大多数在生活中遇到特定明确的情绪、心理问题的普通人来说,如果决定选择小组而非个人咨询(与个人咨询相比,小组费用稍低,但总体效果稍差),心理教育小组都是首选。在这类小组中你可以学到明确的技能和知识,它们能够帮助普通人应对生活中大多数相关问题;如果一个组参加下来,发现真的技能知识都不管用,那你也可以明确,你的问题可能比你想的复杂,不是短程咨询能解决的了。唯一缺点就是,国内目前这类小组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心理教育小组的授课特点,要求咨询师在接受带组训练的基础上,对某个特定的情绪心理问题有相对比较深研究,但国内这类咨询师相对比较少见,因此大家只能在周围认真挖掘一下。

 

心理支持小组

心理支持小组顾名思义,是以从心理上支持某一组特定人群为目标的,所以一般这类小组都规定了明确的参加人群,比如女性赋权小组、家庭暴力受害者小组、HIV感染者小组、同志小组、癌症患者家属小组、地震灾后支持小组等。同样的人聚在一起,谈话更能引起共鸣,互相的经验也更能借鉴,有时候组员还可能共享社会甚至法律资源,最大程度上达到互帮互助、共同度过难关的效果。

根据问题的时效性以及其他条件限制,这类小组短中长程都有可能。由于招收的成员本身具有较大同质性,小组通常都是开放或者最多是半封闭的:即符合门槛的人任何时候都可以参加,组员随来随去,或者每过一段时间招收一次组员。纯封闭性质的心理支持小组相对少见,因为心理支持小组具有一定的社群支持意义,如果只有少数人能够参加,就不能更好的团结社群资源、支持社群。不过由于成员有特定门槛,所以也有门槛限制使之实际成了封闭小组的时候(比如专门支持某次空难的幸存人员,可能一共也没有几个人幸存)。

心理支持小组多以讨论和分享为主,但这种讨论和分享一般都是有主题的。每次讨论的主题多由带组人事先设定好,一般来说主题会涉及组员共同面对的挑战,相关的心理知识,可能的应对方法,以及针对这些挑战、方法产生的问题和情绪。通过讨论和分享,以及带组人有时候可能会提供的相关材料,组员将能够对自己面对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法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在面对共同的挑战上获得他人的支持。当然,由于仍然是心理小组,有时候组员之间的关系仍然要遵循心理小组的规则,比如不能过度的私人关系或肢体接触等等,使心理支持小组仍然从本质上区别于一般的社群聚会。

如果你是属于某个少数或者弱势群体,或者经历了天灾人祸,发现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都跟自己这个弱势群体身份,或者天灾人祸经历有关系;或者由于你的某些心理情绪问题、特殊个人经历,你感觉非常孤独,周围无人能够倾谈,那么心理支持小组对于你来说会是很好的选择。事实上,不少参加心理支持小组的人,很可能并没有太大心理问题,只是他们所经历的事情太过有挑战性,所以要找找战友。

国内目前逐渐有一些心理支持小组慢慢开起来,多数都与相关的NGO有点关联,比如同志中心、HIV支持组织、女性权益组织等等……因此联系相关NGO组织可能有比较大机会找到这类小组。有些心理咨询师也会推荐需要社会支持的来访者到适合的心理支持小组,这时心理咨询经常能与支持小组互补,起到更全面地帮助当事人的作用。

 

关系成长小组

关系成长小组泛指以关系和个人成长为主题的非结构化小组。这类小组的最大特点就是主题相对比较泛泛,比如“关系”“成长”“体验”之类,内容可能写得面面俱到,也可能根本没有明确的主题和内容,比如只说是“心理动力组”,既不针对特定人群,也不针对特定问题,或者只是说针对“关系问题”“个人成长”之类的。

这类小组一般以自由的对话和交谈为主,有时候咨询师在一开始会询问每个人的状态,接下来就会根据之前大家分享的状态展开,一组人可以自由在组内发表自己的意见、分享经验、表达体验、或者聊其他与小组大家讨论的话题相关的内容,基本上不会出现跟知识、技能有关的内容,而更多是每个人自己的想法和情绪。组员之间的互动是关系成长小组的主要内容,通过与他人的互动,组员能够更了解自己的特点,同时也学习了解他人,并与他人相处。许多过去关系中的问题也会在小组中显现出来,而组员则可以以此为契机学习成长。

因为以个人分享为主题,内容经常会逐渐涉及每个人的私密,并且只有在相处时间足够,组员间建立了关系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开始做与关系有关的工作,因此关系成长类小组以中长程为主,入组方面多采取半封闭、或全封闭,即或者每过一段时间可以出入组,或者就干脆从头到尾都是同一组人。

理论上来说,这类小组在组员筛查方面要求最为严格,一般来说只有没有心理和发展创伤,或者有但已经在心理咨询中处理过,具有较好自我认知和觉察能力,人格较健全的人,才适于参加纯粹的关系成长小组。因此多数小组都应该会有面试,且面试通过率一般。但实际国内的情况比较混乱,很多不应该进入这类小组的人都被收了进去,造成很多问题。

虽然关系成长类小组在国内遍地开花,但个人并不推荐普通来访者直接尝试这类小组,即使是受训的心理咨询师,也应该在做足个人体验功课后再考虑加入。对于一般的心理咨询来访者来说,关系小组应在心理咨询的中后期阶段开始考虑加入,此时来访者已经对多数心理和发展创伤进行了处理,做好了回归社群、重建关系的准备,但可能缺乏实际的人际关系体验和练习机会,咨询师就会推荐来访者进入关系小组来获得切实的经验,并在与多人的互动中继续成长。有时候来访者在这个阶段仍会同时进行个人咨询,以期获得最大效果,也有些来访者由于经济和精力原因会减少或暂停个人咨询,以小组咨询为主。

至于个人成长小组,在国内则是被过度宣传滥用了。事实上在心理咨询中,只有所有情绪心理问题都基本处理完了,才会进入“个人成长”工作,这类工作的重心在于帮助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向更高的“自我实现”的目标迈进,也就是说解决的是“好如何变得更好”的问题,而不是“不好如何变好”的问题。而就我观察,国内多数参加个人成长小组的成员,事实上需要的是个人咨询、心理教育、或者心理支持。他们可能能从个人成长中有所获得,但其效果效率可能远远赶不上去做个人咨询或参加相关有针对性的教育支持组,有时候在不适当的时间盲目个人成长还可能会使来访者走上歧途,毕竟“汝之蜜糖,彼之砒霜”是完全有可能的。

—————————–

 

以上列举了三种典型的团体咨询小组类型,在现实中,也有一些混合型的心理咨询团体,比如心理教育与心理支持混合,或心理支持和关系成长混合等,大家可以根据其描述自行判断,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Comments: No Comments

心理咨询多久才能“解决问题”?短程、中程和长程心理咨询的特点和用途

stairs

文/清流

有些朋友听说某个疗法短平快,因此就指望进入了这类咨询就能一两次就一劳永逸解决问题;也有些咨询师教育来访者,任何问题都要从童年经历开始挖起,不挖个3、5年就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心理咨询到底要做多久才能“解决问题”?

事实上不同长度的心理咨询是有其不同的特点、适合情况、和效果作用的,而找心理咨询也需要根据自己的问题来找相应长度的。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超短程、短程、中程、长程,来看一看不同长度的心理咨询各自都是用来处理什么问题,又有怎样的效果。

——————————————————————

超短程咨询:1-3次

超短程咨询在职业和企业员工咨询中应用广泛,多数用于信息收集和测评,也有一些是策略商谈、简单的技能指导、或对于特定事件的讨论。由于时长极短,来访者与咨询师之间一般不能建立起传统意义上的咨访关系,而是单纯的问询-商谈关系,也就是类似于一般的商业、法律、财务咨询——来访者有某个特定问题,希望从咨询师那里多了解相关信息,来请咨询师给点专业建议;或来访者有一些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想找人商谈一下,给自己一些思路。

超短程咨询若要起效,一般需要来访者本身有较好的社会功能和心理弹性,而要处理的问题对来访者来说只是局部问题,非遍地开花。比如“我不知道怎么跟XX相处”“我不知道这个选择如何选”或“我每周一都郁闷”,很可能就能通过超短程咨询解决;而如果你的问题是“我不擅长和人相处”“我一直不清楚自己究竟想干什么”或“我这半年心情郁闷”,那么超短程咨询就未必能解决你的问题。

事实上超短程咨询虽然以短平快著称,但并不意味着进入咨询就可以短平快地解决问题。对于适于超短程咨询解决的问题(即来访者只是需要信息指导,或已基本做好准备改变,能够在商谈得出解决方法后独立成功实施),超短程咨询可以最大程度上节省来访者的时间金钱,快速击中问题并得出较确定的答案或解决方案;但对于许多并不适于超短程咨询的问题(如长期的人际、情绪问题、早年创伤、成瘾、以及多数来访者未做好准备改变自身或不能独立完成改变过程的情况下),一般即使进入超短程咨询,最后也会做成短程、中程、甚至长程咨询;如果所接触的咨询师只做超短程咨询,来访者则可能就会被转给其他咨询师继续咨询。

 

短程咨询:8-12次(亦有短至4次或长至16次的情况)

短程咨询一般用于解决较为明确具体的情绪和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愤怒、恐慌等,多数轻度中度的情绪心理问题,都能在短程咨询中获得较好的效果,或至少能够缓解到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在短程咨询中,问题越单纯越好(如只是单纯的焦虑情绪过度,而没有其他童年创伤、社交困难、人格问题之类),越早干预见效越快(刚出现焦虑抑郁几个月会很容易处理,如果已经是十几年的久病,则不一定短期就能解决)。短程疗法就像射击打靶,来访者给出一个明确的靶子,然后咨询师带着来访者在几个月内学会如何打这个靶子,直至来访者自己能打中它。

短程咨询中最为常用的方法是认知行为类疗法,这类疗法一般有明确的相关心理教育和心理技能培养成份,有时候甚至每次咨询会讨论什么问题都有事先安排。多数短程咨询需要来访者一开始就对干预有较高的接受性,因为咨询师不能连续数周单纯与来访者处理阻抗,咨询经常从开始的两次就会进入到改变的实质阶段,需要来访者根据咨询内容最快开始切实行动。

多数短程咨询中,咨询师会给来访者留日常作业,每周的作业量一般是3-6小时不等。来访者能否完成作业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最终的咨询效果。因为事实上很多所谓短程咨询,无非是把咨询中不需要咨询师在场完成的内容留到家庭作业中去了而已,如果所有作业量都按传统咨询在咨询室中完成的话,基本也是一个一年左右的心理咨询了。而如果来访者不做作业,全靠咨询室中的时间,那么就要做好心理准备照着一年去做咨询了。

很多人以为所谓咨询效果好就是“我过去焦虑,而现在再也不焦虑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多数短程咨询的目标是帮助来访者学习应对这些问题,以使问题以后不再对来访者造成过多负面影响,而不是问题完全不出现(因为没有人能完全控制自己周围的客观环境)。短程咨询的结束也不意味着改变的结束。在短程咨询中,咨询师旨在帮助来访者建立健康的反应和生活模式,而如果要让短程咨询的效果长久保持下去,来访者就需要有意识地把短程咨询中学到的新方式运用到生活中去。只有努力保持新学到的健康反应和生活模式,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心理情绪危机。

 

中程咨询:半年到一年

在实际操作中,纯粹的中程咨询比较少见,多是拉长的短程咨询,或缩短的长程咨询。也有些时候,因为应对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比如出柜、离婚、丧亲、天灾人祸等),在问题发生前后由于情况重大,需要心理支持和指导而进行咨询,待问题本身解决或随时间淡化后,咨询就自然结束了。而咨询的这半年到一年就是来访者心理的缓冲和调试期,通过心理咨询的支持和帮助,来访者可以更好的适应变化,回归日常,不因事件造成的后遗而困扰。

在中程咨询中,来访者与咨询师建立了相对稳定深入的关系,因而可以深入探讨一些问题,并切实稳固改变。有时候短程咨询虽然促使改变发生,但由于时间较短,出了咨询可能又会马上反复,则可能会拉长咨询来使改变稳定下来;也有一些短程咨询由于来访者的时间精力原因,隔周进行或中间暂停过,那么基本上做到12次时也就半年了。

另外,也有不少中程咨询事实上是应该进行长程咨询的来访者,中途由于经济时间等原因,或难于面对咨询中对改变自我的挑战,自主脱落造成的结果。对于这样情况的来访者,一般鼓励在做好准备后,重新回到咨询中去。当然,也不排除由于各种环境和个人因素,有些来访者在中程咨询中就解决了长程问题,这种情况虽可遇不可求,但也是确有发生的。

 

长程咨询:一年以上

中长程咨询的时间界限比较模糊,我们暂时就以一年为限。事实上很多需要长程咨询的问题,从进入咨询12-18个月才会开始明确起效,所以可能一年半会是个更好的分界时点。

长程咨询常用于解决更深入复杂的心理问题,比如成长过程中的创伤经历,长期的亲子、亲属、伴侣关系造成的不良影响,长期的负面思维和行为模式(一般指持续时间在十年以上的),复杂的人际和社会关系问题,性取向和性身份的探索和认同,以及各种各样根深蒂固的人格和个性问题。

不论是精神分析、人本存在、完形疗法还是躯体疗法……基本上绝大多数疗法都可以做长程咨询,只要咨询师靠谱,来访者投入,都能收到良好效果。在长程咨询中,具体的咨询方式和过程完全取决于咨询师的手法以及来访者的特点,咨询效果的关键一般在于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咨访关系是否安全稳固,而非其他技术、流派或环境因素。

另外,也有一些个人成长或心理保健性质的长程咨询。此类来访者社会功能良好,只是希望在此基础上能够更上一层楼,或加深对自己的了解。这类咨询一般不再有明确的咨询目标,或以“心理保健”“自我实现”之类的泛性目标为主,咨询师会在生活中不断支持来访者,并寻求在来访者生活中发生的任意事件中进行支持或深入挖掘,帮助来访者达成自己的生活事业目标、享受人生。

——————————————————————————————

最后要说明的是,以上只是一般的心理咨询安排情况,在实际的咨询中,由于咨询师流派手法不同,以及来访者所需安排不同,咨询的设置也可能拉长或者缩短。比如有些精神分析师采用一周多次的设置,或者一些完形或家庭治疗师,一次咨询会长达4个小时甚至更久,那么事实上几个月就会达到中长程咨询的咨询量;也有些来访者由于经济地理原因,会采取隔周一次,甚至由于各种变动,造成每月一次咨询,那么即使是短程咨询也会被拉得很长。

不过,一般不建议把短程咨询拉得太长,因为时间久了,改变的动力经常会被稀释;同样,即使能集中解决问题,也不建议把应该中长程解决的问题的咨询时间缩得太短——人如果要在生活各个方面做出改变总是需要时间的,甚至你周围的人适应你的改变还需要花时间,有时候给自己多一点时间,也能让改变更平滑、更稳定。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Comments: No Comments

所以,你还在战拖吗?

1801ed58a6e6a1a9f0ef90d9dad40b22_b

文/清流

知乎有云:

拖延现象(英文:Procrastination)指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拖延现象在中文互联网中又被称为「拖延症」,但请注意,这个词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心理学或医学术语。严重或经常的拖延行为常常是一些深层问题的表象。

全民战拖之势愈演愈烈,看了知乎上无数的战拖问题,甚至连我在咨询室中,都时不时会遇到要求我帮他战拖的来访者……并且他们经常不想面对拖延的因,而只想干掉拖延的果。事已至此,我觉得不如写篇文章深入讨论一下。

没错,拖延不过是一种表象,背后的原因可能有千千万,下面我就来给你列举一下,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来看,所谓的“拖延现象“的背后,可能究竟是什么?每种情况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都是如何处理的?

 

情况一:成瘾障碍

比如知乎里这一题:如何解决严重的拖延症?这个情况事实上是典型的成瘾状况(包括性成瘾、网瘾和暴食症)。成瘾障碍体现为花大量时间在某些特定行为上(通常这些行为能即时满足当事人一些基本需要或排解压力),即使当事人明知道这种行为不好也要做,甚至最终当这种行为不带来任何快乐感,也还是停不下来……

在临床上成瘾是要花很长时间去治疗的,而且治疗过程经常比较艰苦卓绝,需要当事人和咨询师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要从行为上去干预,而这种干预是循序渐进的,甚至第一天就是从你今天有没有按时起床、洗脸刷牙、吃饭开始的……列一个表,每天做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一点一点恢复过来。另一方面还要从心理上去干预,比如长期成瘾的痛苦感、负罪感,这些问题需要在咨询中逐渐应对、接纳,乃至转化为新的动力。

不仅如此,一般来说成瘾背后都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即成瘾是当事人过去在面对生活困境中找到的最好应对方法,并且这样延续下来,那么当事人过去在生活中遇到怎样的困境呢?多数都是与依恋关系有关的。为什么大家同样喝酒,却不是人人都有酒瘾?为什么大家同样上网,却不是人人都有网瘾?这不仅仅是所谓定力问题,很多时候是当事人成长过程中没有可以亲近、交心的亲人朋友,最终造成了只能从网上寻找安慰。现在心理学界现在有一个思潮,就是认为所谓的成瘾,事实上就是依恋障碍,是早期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不良的成年结果。而且这不是什么所谓”精神分析YY出来的结论“,而是有实证支持的。而要解决依恋问题这样从童年期就开始埋下病灶的问题,就需要长时间的心理干预,以及当事人自己的长期努力了。

 

情况二:抑郁障碍

做什么事情都没力气,干什么事情都没精神,满满想好明天要做某件事,到时候就觉得打不起精神来,浑身都觉得累,感觉连做事情的体力都不够。然后因为没做事情而负罪满满,更加提不起精神做事情……这种情况,事实上很可能是抑郁症。

抑郁症的治疗根据不同情况,可采取药物或心理治疗,但首先都要针对抑郁进行干预,比如增加运动量,饮食上根据抑郁进行调整,找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干预,有很多心理疗法都有科学证明在治疗抑郁方面有效,同时还要在周围寻找社会支持,保持有良好的人际网络能够支持心理疗愈。严重抑郁很容易导向自杀,因此要尽早治疗,如果整日拖在“战拖”上,就延误了治疗时机。

 

情况三:焦虑障碍

这种情况一般是这样,没法开始做事,一做就焦虑;更要命的还有,什么事都没法做,随时都在焦虑。整天像热锅上的蚂蚁,越不做事越焦虑,越焦虑越做不了事。根据具体是什么令你焦虑,你的情况可能是广泛性焦虑、社交焦虑、强迫症或惊恐障碍……日常所说的完美主义,经常演变出来就是焦虑。焦虑障碍的典型特点就是:焦虑到让你做不了事,过不了安稳日子,甚至思维模式都像掉在沟里一样,好像就在焦虑中绕不出来了。

严重的焦虑需要药物干预,并且焦虑经常与抑郁共病,因此也要注意抑郁的可能性。即使是中度甚至轻度的焦虑,也应该针对焦虑进行干预。临床上有很多治疗焦虑的有效手段,不论是从认知行为角度干预,通过正念训练缓解,还是挖掘深入的焦虑原因,只要当事人愿意付出相应努力(比如认知行为疗法会要求你每天做作业,心理动力疗法需要你愿意敞开心扉……),都能较好的缓解焦虑,使生活本身重新稳定下来。

其实如果投入去治,焦虑症的治疗周期并没有那么长,但对于很多战拖人士来说,焦虑的治疗其实是一项高难动作。因为很多焦虑症患者相信,他们不焦虑就没有前进动力,所以他们非焦虑不可,非自我批判不可(否则他们也焦虑不了这么长时间)……而很多治疗焦虑的疗法中都提到,应对焦虑的最好方式,就是接纳它、深入了解它、但不批判它——这与焦虑症患者的非理性信念正好相左。殊不知焦虑问题的特点就是,你只有不焦虑了,好了,你现在才能踏下心来做事。如果你一直焦虑着,你就一直做不下去……

 

情况四:自我认同问题

这种情况事实上非常普遍,据我观察估计战拖大军里有一半或以上都或多或少是这方面原因。即给自己订下了实现之后必然能让人艳羡的目标,但结果实施起来各种乏力,干什么都挺high,就是实现目标举步维艰。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根本不是真心想实现这个目标啊!就这么简单~

而这个简单的问题却有一个并不简单的原因,即缺乏自我认同。什么叫缺乏自我认同?很简单,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人在青春期主要应该通过与同辈交往,逐渐发展出独立成熟的自我认同,而这种认同也就是当事人以后事业、亲密关系发展的基础。但是我国青少年由于青春期大多全部在准备高考,自我认同发展受到父母和教育系统压制,因此一般在进入大学后才开始发展自我认同,有时候甚至出了社会才开始发展。

也就是说有很大一部分中国人,尤其是占战拖大军中主流的青年们,都还在自我认同发展的初期阶段。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于是父母说了就算,社会传了就听,没有明确的对自己的认识和定位,当然那些所谓的目标也不过是从周围随便抓来安在自己身上的。

我们从小就抱怨父母不顾我们的意愿为我们各种安排,社会不顾我们的特点给我们加上各种条框,现在终于长大的,可以自己选择了,于是就不顾自己意愿开始按照父母、社会的态度,不顾自己的真实感受,开始为自己各种安排。在我看来,这时候不按这些根本不是发自真心的安排行事,倒才是最健康的反应吧~

深入的职业咨询或者心理咨询都可能帮助当事人,带当事人去走过他们本应该早就走过的发展阶段。或者也可以通过不断结识新朋友、探索不同的职业路径,找到自己真正想走的那条,想要的人生~

———————————————————

我写了这么多并不是说你只要拖延,就是有心理障碍,或者个人发展不完善,这并不是我的初衷。我的初衷是想说明拖延真的有很多可能性,而拖延的解决方式也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而更多时候拖延可能根本只是个症状,甚至不是你真正要解决的那个问题。所以,下次当你想到战拖时,考虑一下,你要应对的,究竟是什么?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Comments: No Comments

心理咨询一般要做多久?

By Nocturn~清流 from 清心流 · 安見閣(anseeing.com)

有很多来访者和网友问过我这个问题:“我想做心理咨询,但是不知道应该做多久?“”要多久咨询,我才能好呢?”心理咨询涉及到金钱、时间、精力方面的计划和投入,在进入咨询前,来访者肯定想知道自己在这方面的投入可能是多少,才好进行规划。

除了环境、经济等外部限制条件以外,有一些基本因素会影响你的心理咨询的时长和你改变的进度和程度,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一些主要的会影响你心理咨询时长的基本因素,供你参考评估。

Read More “心理咨询一般要做多久?”

Side 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