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 神秘书会

Comments: No Comments

[书评] 给年轻心理师的27封信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给年轻心理师的27封信》,读来像是这是一个年长咨询师给她熟识的年轻咨询师的私人信件——而事实也许也正是如此。虽然这本书在美国亚马逊是五星推荐书,也被翻译成了中文,但从豆瓣上对它那零星而又参差不齐的评价上就可以看出,国内的心理咨询爱好者和从业者们显然对它并不那么热衷。相比Yalom的《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Kottler的《心理治疗师之路》,这本总评以三星为主的小书实在算不得什么。而恰巧是这本书,成了我们职业指导课(Professional Orientation)的教材。

文章经常从一些无关紧要的地方开始。“今天的气温是90度,湿度90%”,“我对母亲的手记忆犹新”,又或“你有没有听过某首乡村歌曲?”。作者让人摸不着头脑地谈起对女儿越洋飞行的担心,她对自己孙女眼睛的喜爱,甚至她翻看相册时的心情,于是你就开始怀疑这真的和做咨询师有什么关系吗?她又提到咨询师面对诊断时的困境,对一些同行离职或者不肯离职的沮丧,以及来访者令人迷惑的梦境,像是小小的抱怨,但又无从解决。她还谈及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她曾为来访者提出的建议,她在咨询室中所看到的家庭互动,如果她能展开些讲多好?结果却写得那么不成体系……这是一本让人无从着手的书。它似乎企图告诉你什么,但又好像什么都没有说清,点点滴滴,却又零零散散。但是正是这样一本书,为我们掀开了一个咨询师真实生活的一角。

咨询师不仅仅是坐在椅子上听你说话的那个倾听着,热心助人事业的帮助者,更不仅是满脑子治疗技术的专业人士。每一个咨询师都是活生生的人,过着活生生的生活。那些光辉闪耀的职业形象、专业严谨的学术专著所描述的,确实是咨询师生活的一部分,但却远远不是全部。某个咨询师也许喜欢吃红烧肉,或者特别讨厌早上公车里的拥挤,他也许正为儿子的学业担心,而这个月的奖金还没有发下来房贷还款期就要到了……这时候他的来访者突然开始跟他哭诉自己的丈夫有了外遇,可是他在婚姻治疗方面并不擅长;或者他突然接到电话说来访者打算把这三个星期的面谈都取消去度假,可是前两天他还在想这个来访者的治疗到了关键阶段;也许下午那个平常谈得很顺的来访者这次居然无话可说,他于是开始考虑到底是来访者的问题,还是自己最近因为房贷的事情绪过于低落影响了来访者……谁知道?可是你的来访者以为你知道,并且正满心期待你的反应。

差不多就是这样的生活,让人偶尔欢喜,偶尔无奈,而多数时候却只是似乎一直在继续往前走的生活。当读完全书的时候,我开始理解它为什么是咨询师职业指导的课本。抛开所有那些在课本上、学校里、培训中学到的技术和术语,它告诉你,当你的决定做一个咨询师的时候,你真正要踏入的,将是这样的生活。

PS:清流读的是英文版,所以举出的原句和实际中文版中的原句会有出入。

BY: 清流

Blog / 神秘书会

Comments: No Comments

犹太神秘主义研究入门书单(卡巴拉)

本书单为正统(orthodox)犹太教神秘主义入门读物列表,来自清流上学期修学犹太神秘主义课时的各种课堂笔记和课下交流,本人不会希伯来文,在这方面没有太多研究,仅将书目列出来,希望提供有心人一个接触正统犹太神秘主义的机会。超出本书单勾勒范围的,一般就不是正统犹太教承认的犹太神秘主义了(常见的非正统流派包括:犹太历史上著名假弥撒亚Shabbetai Zvi,背景不同和目的不纯造成严重曲解的Christian Kabbalah,过度偏离传统的新时代运动Jewish Renewal,以及因大量商业物质主义活动而备受抨击的Kabbalah Center)。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本书单除前4本属综论外,基本是按照流派出现的历史顺序开列。描述是凭记忆写的,如有错漏还请联系指正。原豆列链接:http://book.douban.com/doulist/971094/

作者 : (德)索伦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评语 : 现代研究作品。本书是英语言国家近代犹太神秘主义研究的开山之作,也是唯一有中译本的谈论正统犹太神秘主义的文献。书中谈及了绝大多数犹太神秘主义的主要流派和内容。作者不是卡巴拉实践者,因此本书角度偏向学术研究。由于当时资料所限,一些观点或有偏颇。

作者 : Professor Moshe Idel
出版社 : Yale University Press

评语 : 现代研究作品。Idle是Shelom的学生,但与Shelom的基本不同是,Shelom认为历史上犹太神秘主义是线性传承下来的,而Idle认为是多线此起彼伏地发展的,在本书中 Idle对Shelom书中的不少观点进行了驳斥。两本书放在一起看,能够对犹太神秘主义发展有个比较批判性的基本认识。

作者 : Aryeh Kaplan
出版社 : Moznaim Pub Corp

评语 : 现代实践作品。被无数人推荐为最适合初学者学读的犹太神秘主义实践类入门书。作者Kaplan是上世纪纽约的一位传奇性的卡巴拉老师,似乎是出于某个誓言而向英语世界介绍卡巴拉,大概50多岁就突然撒手人寰。

作者 : Aryeh Kaplan
出版社 : Jason Aronson

评语 : 现代实践作品。同样是Kaplan的著作,较Inner Space在实践方面描述更为详尽深入,各个主要犹太神秘主义发展时期都有涉及。这是Kaplan最著名的一本书,据说是他为了遵守誓言而特意写的,成书后不久他就过世了。

作者 : Moshe Idel
出版社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评语 : 现代研究作品。在十三世纪理论式的卡巴拉出现之前的犹太神秘主义主要是以狂喜体验为主经验派口头传承,主要利用希伯来字母为主的秘术引发神秘体验,而无特定理论系统。这一类型的神秘主义以merkavah(流派名)和abulafia的个人记录为主。本书就是研究这类神秘主义的学术论著,Idle是英语言国家这方面研究的第一人。

作者 : Rachel Elior
出版社 : Littman Library Of Jewish Civilization

评语 : 现代研究作品。Elior是Idle的学生,同样以早期犹太神秘主义研究为主(公元5世纪前),本书对merkavah的阐释比较详尽,给出了早期犹太神秘主义发展的全貌。

作者 : Kaplan, Aryeh/ Kaplan, Aryeh (EDT)
出版社 : Weiser Books

评语 : 卡巴拉古典文献。本书是可以追溯到最早卡巴拉文献(再早的犹太神秘主义就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称作“卡巴拉”),原书以讨论创世为主,仍带有比较重的早期犹太神秘主义痕迹。原文献中还未出现sefirot的概念,不过本书译者Kaplan在书后写了很多现代解释和用法,用到了许多后来的卡巴拉概念。

作者 : Rabbi Joseph Gikatilla
出版社 : AltaMira Press

评语 : 卡巴拉古典文献。大众鲜少有人知道此书,但在学术领域,本书可以说是最佳Zohar入门,一般建议先看本书,再看Zohar。本书与Zohar语境相同,但更为直白,可以帮助熟悉概念。本书是第一本以sefirot为中心的卡巴拉书(早期卡巴拉以数字和字母为中心),书中也谈到了神秘主义经验,还讲解了sefirot的魔法应用。

作者 : Matt, Daniel Chanan (EDT)/ Matt, Daniel Chanan (TRN)
出版社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评语 : 卡巴拉古典文献,著名的《光辉之书》。希伯来文翻译几乎是一项不可能任务,由于希伯来文写作特点,几乎所有单词都可以说是双关、三关、n关语……加上犹太神秘主义又以语言和字母为中心,翻译之后整个神秘主义的精髓可能都消失殆尽了。不过为了满足外国读者需求,光辉之书终于还是出现了第一个五卷英文全译本,译者整整翻译了十年。看本书需要有托拉基础,内容表面看来是解经,要按破译密码的方法来读。

作者 : Aryeh Kaplan
出版社 : Red Wheel / Weiser

评语 : 卡巴拉古典文献,出现于13CE,译为光明或智慧之书,Bahir的英文意思类似于illumination。本书表面看起来讲Mishna,读进去才会发现是神秘文献。而且可说是最含混卡巴拉文献之一,当时历史环境比较特殊,作者讲话欲言又止不清不楚,基本有看没有懂。Kaplan的翻译相当有保障。

作者 : Rabbi Moses Ben Jacob Cordovero
出版社 : Michael Scharf Publication Trust of Yeshiva U

评语 : 卡巴拉古典研究,希伯来文书名一般叫“The Ramak”。与现在大多数人接触到的卡巴拉不同,卡巴拉作为口头传承,在其活跃的年代一直是动态多变的,许多教义和结构都不固定,比如我们现在常见的生命树形式,在当时根本不存在。本书是历史上犹太卡巴拉实践者的第一次理论化尝试,企图将卡巴拉整合为一个系统。原书后附有完整的Zohar解读字典,是唯一详尽的Zohar破译字典,不过英译本出于种种原因把这部分大幅度简化了。

作者 : Rabbi Yosef Karo
出版社 : Moznaim Pub Corp

评语 : Rabbi Yosef Karo是在Zohar时期(12-13CE)和Lurian Kabbalah(16CE)之间唯一一位著名犹太神秘主义者。他是历史上著名的犹太法学家,许多评述都被后世奉为经典,同时也是一位神秘主义者,经常有在讲课时候被“附身”的情况。(在Sabbatin之前,犹太神秘主义与主流犹太教几乎从不分家。)为了填补历史空白所以写在这里。

作者 : Lawrence Fine
出版社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评语 : 现代研究作品。Lurian Kabbalah是所有现代卡巴拉的始祖,也是所有卡巴拉传承中最为复杂和系统化的。但比较不幸也比较讽刺的是,一般认为Lurian Kabbalah的传承已经消失,目前没有人能够完全理解这一卡巴拉体系,也很少有人触及其研究(因为太难入手)。本书是目前唯一可靠的英文Lurian Kabbalah专著,对Lurian Kabbalah的历史背景、发展流程和主要教义都有介绍。

作者 : Hayyim Vital
出版社 : Arizal Publications Inc.

评语 : 卡巴拉古典作品。Luria没有著作,本书是Luria的嫡系门徒对老师讲解的记录,可以说是Lurian Kabbalah的第一手资料,尤其在其理论和世界观方面记录详尽。本书最大问题是译者背景不厚火候欠佳,很多地方可能会译出问题。

作者 : Shmuel Boteach
出版社 : Jason Aronson

评语 : 现代研究作品。老师没有推荐哈西德(Hasidism)的书,因此在网上挑了一本做结尾。跳过被正统犹太主流彻底排除的Sabbatin,接续到现代主要留存的正统犹太神秘主义流派是哈西德。哈西德是犹太历史上第一个将卡巴拉与人类意识结合的流派,将神秘主义描述作为心理过程来解释。早期哈西德拉比众多且风格和做法都各异,加上纳粹大屠杀很多哈西德都遇难了,现在这个流派很难固定出一个模式来。但其理论本书还是有讲解,可以从中看出些端倪。

BY: 清流

Blog / 神秘书会

Comments: No Comments

新时代运动:世俗化的神秘主义

New Age Religion and Western Culture: Esotericism in the Mirror of Secular Thought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看到这本书完全是个意外。我过去的一个小mentee意外地出现了,说想继续下去(我原本以为是脱落了的)。因为他已经升入大学,我就开始着手给他准备一套以主题分类的神秘主义相关入门书单,在搜索新时代运动相关书籍的时候,非常惊喜地遇到了这本书。

说“惊喜”是一点也不为过的。虽然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新时代运动已经跌跌撞撞走过了将近40年的日子,但针对这一运动的学术专业研究却出人意料地少得可怜。大多数讨论这一运动的文章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或者不遗余力地对其大肆吹捧,或者从一切可能角度对其猛烈抨击。而真正对新时代运动客观深入的研究凤毛麟角,找起来更如大海捞针,因此,如本书这样的综论式学术研究就显得尤其珍贵。之后我就发现这本书居然已经出了十年以上了……真是瞎了我的狗眼居然没注意到过。

首先吸引到我的是书的副标题,“世俗语境下的神秘主义”(Esotericism in the Mirror of Secular Thought)。从几年前新时代在国内热起来开始,包括我在内的不少神秘主义同好就都一致同意,新时代运动是神秘主义世俗化的一种结果。所以一看到标题,我就立刻感觉心有戚戚焉,于是赶快从网上搜罗了一本下来读,结果也不负我望。作者在书中对新时代运动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并力图抛弃传统研究中因果、线性式的解释方式,而代之以现象学式的研究,提供尽量完整的背景环境。作者认为社会运动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X引起Y的关系,而是一个整体的社会历史文化基础提供了运动出现的土壤,再经由各种人物事件有意或无意的触发而逐渐产生,这一点在考虑问题中也是很值得借鉴的。

新时代运动研究的首要难处就在于,这是一个没有明确定义的运动。相对于一般的社会运动而言,新时代运动的诉求并不清晰,所采取的手段和参与者的信仰态度也极为多样化。书中作者企图通过时间、空间、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定义,避免新时代运动与其同时期的其他宗教和社会运动产生过多混淆。作者还将新时代运动分为狭义(即以预言“新时代”的到来为中心的天启式运动)和广义(以泛性的灵性成长、人类潜能运动、意识进化论等等为主)进行讨论,我个人觉得也是很好的分法。

虽然新时代运动的定义有许多困难,但几乎所有学术研究者都同意,应该将其放在其历史背景下,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新兴宗教运动来研究。多数对新时代运动的学术研究来自宗教研究机构,在本书中作者也将其中的团体和组织称为“新时代宗教”(New Age Religions),同样体现了新时代运动的宗教性。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今天的许多新时代运动团体如果发展得“顺利”,两千年后,它们的地位和形式将很可能会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基督教;如果发展得“不顺利”,它们就会消失,或者成为区别于社会普遍接受的宗教的异教和邪教,它们的概念和团体搞不好还能像蛇和法利赛人一样被写进一本经书里去,结果必然无比欢乐~

言归正传,书中第一部分讨论了新时代运动中的几条主流(如通灵、疗愈、新科学、新异教),并给出了对该主流作出贡献的所有新时代作者的出版内容简述,以期给出新时代信仰体系的全貌;第二部分作者着重描述和探讨了新时代运动参与者崇尚的理念及其相关的主观经历和现象(如个人实相、死亡复生、前世回溯、水瓶时代等等),以及它们在新时代运动框架下被赋予的意义,借以讨论新时代信仰在文化背景下的系统作用;第三部分中,作者总结了目前为止主要的新时代运动学术研究文献(这部分很有学者式的幽默,有些地方懂行的读起来很爆笑),讨论了新时代运动和传统神秘主义在发展和特征上的异同,用以提出为何一些特定的传统流派会被重新阐释,并导致了新时代运动的产生。作者还呼吁学术界对这一运动引起重视,并进行更广泛深入的研究。

在第十三章中,作者给出了新时代运动的五个基本倾向:

  1. 注重现世而非来世,注重主观体验;
  2. 整体论(holism),抛弃“唯一超验存在的想法”(亚伯拉罕宗教基础),代之以万物有灵并相互影响的观念;
  3. 进化论,尤其是意识进化论,认为进化是必然且有意义的,意识的进化最终带来灵知;
  4. 宗教的心理化和心理的神圣化,自我的认知(self-realization)和上帝的认知(God-realization)被等同,现实是由意识以进化为目的创造出的,因此每个人都创造自己的实相;
  5. 期待“新时代”的到来,在早期多次新时代到来的天启预言破灭后,多数团体转向意识进化论和社会改良论。

当然,新时代运动内的团体是很多样化的,作者也指出这些倾向还要放在不同团体和社会的语境中去讨论,这也体现了作者的严谨性。

对于影响新时代运动形成的因素,作者着重讨论了浪漫主义(果然是浪漫主义,果然啊!)和神秘思想(occultism)的复兴、神智学派的理论、宗教向形而上学和神智学发展的趋势、以及十九世纪以来美国的和谐宗教传统(harmonial religion,好和谐……)和心理学的机能主义影响,并提到了荣格在其中的作用。

结尾处,作者从社会思潮和宗教研究两个角度给出了新时代宗教的分析:

新时代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批评思潮:所有新时代宗教都批判西方文化中的二元论(dualism)和还原论(reductionism)倾向,前者以基督教教义为代表,后者以理性/科学的意识形态为代表。新时代宗教相信在这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既不反对灵性信仰,也不反对科学理性,而是将它们在更高层面上结合的“第三种可能性”。新时代宗教提出目前占西方世界主流的基督教和科学界应为现在世界上的危机负责,而只有当这“第三种可能性”成为社会的主流,世上的危机才能得到解决。

新时代宗教作为世俗化的神秘主义:所有新时代宗教都通过提出由神秘主义思想导出的替代(alternative)思想和方法,表达了对现代西方文化的批评。它从传统神秘主义中吸收了对个人宗教经验的重视和强调现世的整合论(作为二元论和还原论的解决方法),但总体上来说是将神秘主义教义从世俗角度进行了重新阐释。由于掺入了因果思想,新时代宗教并不是对人类启蒙之前世界观的回归,而是神秘主义和世俗元素的一种新型整合。悖论的是,许多新时代运动对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批评经常以为他们提出的与之前的世界观相同。

最终,作者提出了新时代运动的定义:

The New Age movement is the cultic milieu having become conscious of itself, in the later 1970s, as constituting a more or less unified “movement”. All manifestations of this movement are characterized by a popular western culture criticism expressed in terms of a secularized esotericism.

(核心内容,怕翻译得不好,以上为原文,简单说明一下意思:新时代运动源于宗教崇拜运动,运动内部于上世纪70年代末对自身产生自觉,并构建起了一个或多或少比较统一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所有表征,都以利用世俗化的神秘主义思想表达对西方流行文化的批评为特质。)

————————————-

正文说完了,再扯点闲篇儿~话说本书的作者有一个观点相当有趣:即西方人经常认为新时代运动是对东方灵性真知探索的结果,如神智学会所提到的印度圣人,对许多新时代运动先驱产生影响的辩喜及瑜伽的引入,也包括现代佛教心理学的提出和内观禅修的研究……许多人感到这是东西交汇的结果,尤其是西方向东方重新引入灵性真知,打破旧有思维和意识的结果。但作者却认为,所有这些都是打着东方旗号的西方产物,且其发展过程完全符合西方神秘主义发展的常见过程。在历史上,西方神秘主义,尤其是以基督教为背景的西方神秘主义传统就不时引入“外来的真知”,比如对犹太卡巴拉的重视,对炼金术的应用等等。但西方人从不放弃自己的认知范式,经常是拿着对方的词汇按照自己的想法一通“整合”,最后结果就是整出一个顶着对方帽子却跟对方相去甚远的东西,且由于仍然用同样的一套名字和术语,说多了自己竟然以为是同一套东西了。而在新时代运动,乃至现代西方与灵性发展有关的研究和应用中,这类例子也屡见不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身体观:在传统南传佛教和印度教修行中,身体都是很低微最后应抛弃“皮囊”,但是西方人对于物质身体的非常重视,结果内观和瑜伽进入西方以后,却成了躯体为中心的心理疗法和强身健体甚至减肥塑身的工具。其表仍是东方方法,核却完全换成了西方的。虽然作者的这一观点显然有待进一步论证,但却确实很好地指出了目前新时代运动中常见的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若说这是西方神秘主义的长期传统结果,倒也是一种很有可能是正确的有趣解释。

另外,本书也让我对肯·威尔伯在新时代运动中的贡献有了多一些的认识。我个人对肯的不少理论是持怀疑观点的,并且对他的成就也没有特别的崇敬之情。对于掌握足够信息有专业背景的人来说,自己独创几个和肯的理论体系类似的东西其实不是什么难事,而他的理论又没有实证证明是正确的,加上肯·威尔伯的理论在西方新时代运动中其实并不如国内想的那么闻名,所以我对国内肯红得一踏糊涂总感觉有点疑惑。不过从书中看来,肯在超个人运动中重要倒是事实,而且肯其实是早期新时代运动内部出现的主要批评者。他对人类意识感兴趣,但是却反对全息理论(holographic paradigm)和平行理论(parallellism)。事实上,肯提出的大多数理论都是层级结构并且分门别类的,与这两个新时代运动常见的理论的态度相反,而他的反对也是他在新时代科学中最大的贡献之一——由于新时代运动是一个非常浪漫派情绪化的运动,肯的反对几乎成了整个新时代运动内部唯一理性的分歧探讨。不过国内他的崇拜者们好像米什么人注意到这一点……

———————————
PS:本文中我将神秘主义(mysticism)和秘契主义(esotericism)作为同义词替换了,因为本书中作者并没有做明确区分,且秘契主义大家听起来很陌生。简单来说,神秘主义是一种广泛的思维模式并包括一切由这一思维模式产生的观点和应用,秘契主义则有特特指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对与公开的机构化的宗教传统中的信仰、实践、经验非常不同的替代和边缘宗教运动或哲学的研究。具体上,秘契主义研究的涉及领域目前包括与十九、二十世纪的巫术运动、玫瑰十字会、神秘结社和神智学有关的炼金术、占星学、诺斯替主义、赫尔墨斯神智学、卡巴拉、魔法、神秘主义、新柏拉图主义内容和新宗教运动。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 神秘书会

Comments: No Comments

灵性回避:心灵工业的陷阱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Spiritual Bypassing:灵性回避,即是利用灵性手段或以灵性作为藉口逃避面对和解决自身和现实问题的一种情况。

其实等这本书也算等了一段时间,当初听说有人要专门写灵性回避还挺期待的。随着灵性知识的普及,甚至是商业化,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灵性回避都已经成为了 灵性相关领域的主要趋势和问题之一。为了商业宣传或者知识普及的需要,许多灵性知识和方法经常被过度简化,灵性探索和训练中的困难和危险被大量忽视,同时 其效果和功用却经常被过度夸大。出于种种原因被兜售出的大量灵性快餐所带来的结果,就是许多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的人被拽上了所谓灵性发展的快车,在一 片混沌的状况下胡乱抓着名为“灵性”的稻草,这些人最后如果走上灵性回避的道路说到底也不是什么该被责怪的事情。

其实大多数人都是为了寻找解决自身或现实问题的捷径而接触灵性知识的,所以一定程度的灵性回避恐怕任谁都会有一些。问题只在于,灵性的道路说到底并不是人 们期望的那种捷径,如果要深入进去,一定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和直面各种自身和周遭问题的努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个人在走上这条道路后仍然闭目塞听,只相 信自己想相信的,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跟着感觉天地人三界、五六七八维地乱飘,最后难免让灵性回避占了上风,自我感觉再好,实际上却已是危机四伏了。

本书的作者显然对灵性回避深恶痛绝,以至于本书的绝大部分内容,就是作者把各种灵性方法和各个灵性流派几乎无差别地骂了一遍。虽然作者有些地方的语气感觉 有点打了鸡血,对于许多假方法假大师,以及灵性行业的许多现状和问题,总的来说作者都还骂得有理有据;再有内涵的灵性道路,走上极端都难免有负面后果, 这类案例作者也都给出了很好的警示。所以我个人是觉得,如果是想深入研究灵性的人,偶尔翻翻这本书警醒一下还是好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至于对那些刚接触灵性不久,或者还不习惯在修习同时也抽离来看客观状况的人来说,这本书恐怕会蛮有挑战性。毕竟作者所骂的,都是大众最易接触到的灵性快餐,以及最常见的 企图用快餐解决全部问题的人。偶尔吃吃快餐其实也没什么,只不过如果天天吃,甚至以为吃快餐能强身健体包治百病,那最后要想不出点什么毛病就很难了。

BY: 清流

Blog / 神秘书会

Comments: No Comments

神秘学入门作品:西方秘契主义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这些年一直有人问我推荐西方神秘主义或者说西方神秘学的入门书,而我的回答大都比较含糊。原因很简单,不要说中文书,就算是英文书中,能够得上级别做神秘学入门指导的作品也寥寥无几。我曾经说过,“神秘学”其实根本就不存在,因为这是一门无定义无范式的学问。对神秘学感兴趣、甚至有研究的人不少,但大都各执一词。不要说研究者们主观得一塌糊涂,不同流派间的学术讨论也基本是鸡同鸭讲。基于以上原因,初学者的迷茫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但却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

传统上神秘学的入门书一般是以《The Secret Teaching of All Ages》开始,我也一度给初学者推荐过这本书,主要是该书涉及内容比较广泛,可以反映神秘学的方方面面,作者Manly P. Hall看来既没有特别明显的流派倾向,也不是纯保守学院派,而且Huston Smith也推荐过这本书。(由于《人的宗教》这本书,我对Huston Smith的印象比较好。)不幸的是,专精到神秘主义方面果然是隔行如隔山,有名专家推荐是毫无意义的。有一次我心血来潮把《The Secret Teaching》自己大概翻了一遍,发现Hall主观得一塌糊涂,很多地方不惜生拉硬拽,也要把所有神秘主义学问都归到一个他认同的框架下,个别地方甚至达到了“纯扯淡”的地步……自此以后我就再也跟人提过这本书了。

神秘主义研究,确切地说是秘契主义研究(神秘主义的英文是mysticism或occultism,而秘契主义是esotericism,这两个词之间有微妙的不同)近些年来在西方也逐渐兴盛起来。除了民间结社,大概2000年左右的时候,也有几个具有相对扎实的学术背景的研究协会逐渐建立了起来,因而推动了相关方面的学术研究发展和学术论著的出版。在过去的短短几年之间,终于有数本可以作为秘契主义基础介绍的书籍相继出版,其中就包括我今天推荐的这本Kocku Von Stuckrad的《Western Esotericism》。

之所以推荐Stuckrad的这本《Western Esotericism》有几个原因。一是这位作者来自阿姆斯特丹大学,而阿姆斯特丹大学在秘契主义研究方面有比较长的历史,就人文学科研究上,欧洲在很多方面也还是要比北美基础深厚很多。二是这本书与其他几本同时期出版同题材的书相比要精炼一些。学术论著本来读起来就容易让人头晕目眩,一本500多页的纯学术作品放在面前,相信大部分人都已经失去阅读激情了,而这本书只有100多页而已,差不多十几页就讲完一个主题,一般快到极限的时候一章也读完了,还能打起精神读下一章。三是秘契主义入门必然要从历史开始读起,这位作者的书感觉历史脉络比较清晰,而且作者开篇对于史观的讲解也可以打消不少人在神秘主义研究时产生的误解。如果确实是有心研究学习神秘主义和秘契主义的同好,建议抽出一些时间把这本书认认真真啃掉,把神秘主义的基础搞清楚,也避免以后在学习中晕头转向、人云亦云。

虽然把这本书作为西方神秘主义的入门书推荐出来,但清流不保证这本书会涵盖你将会在神秘主义领域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是一本理论史著作,所以不会包含实践内容,各位在这方面不要抱任何幻想;而且既然书名是“西方秘契主义”,其范围就不可能涵盖东方秘契主义,现实中各种东西方混合的内容各位还是要自己找资料;另外正如前文所述,这本书讲解的是“秘契主义”,相对“神秘主义”这个泛泛的大概念,“秘契主义”还是有所专精的,各种神秘主义的世俗化形态及民间搞出来的旁门左道(各位接触的相当一部分所谓“神秘学”内容其实都在这个范围内)也是不会出现在书中的。不过虽然这些内容不会出现,通过读这本书如果能搞清神秘主义中理论和实践、东方和西方、学院和民间的差异,相信对各位以后的学习也会大有助益。另外,我推荐大家记笔记,因为书里出现的人物和理论太多,互相又有交叉影响,看到最后前面是不可能记住的……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本书有点贵,100多页的书,平装本卖到将近30美元,精装更是卖到100美元,价格简直让人精神崩溃。(你会以为这种价格的书里还不得是铜版纸彩页?拿到手发现其实还是普通白纸……相信精装本什么的各位也不会考虑……)不过学术类论著大多标价较高,毕竟其含金量和流行休闲作品有天壤之别。你所花的阅读时间也会完美地反映在书的价格上——一本比普通作品贵一倍的书是你要花多一倍的时间才能读完的。

BY: 清流

Blog / 神秘书会

Comments: No Comments

修行之路~成为真正的你自己 ver2.0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以下是我喜欢的一些与修行有关的书,大部分是实际练习的指导书籍,也有一些是启迪灵性的书,因为觉得特别好,所以推荐给大家。(最近新书不少,豆列的书目也做了很大的调整,相信会比以前更有帮助。)原豆列链接:http://book.douban.com/doulist/23287/

作者 : 杰克·康菲尔德
出版社 :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评语 : 能够读到像作者说话这么实在的人写的灵性生活指引真的是三生有幸。虽然作者本身所修习的内观禅,书中所讨论的话题却不仅止于此,而是广泛地涉及到灵性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如何起步,到如何选择老师和灵性团体,同时也讨论了许多初学者的基本困惑和常见的迷思误区,对几种常见的方法流派也都有提及,算是很不容易了。如果想要开始灵修的话,一定要买来读一下才好。

作者 : (斯里)德宝法师
出版社 : 海南出版社

评语 : 这本书是关于上座部禅修的指导手册,并且只有讲解一种方法,就是“观呼吸”。正因为内容相当专一,因而非常详细。而且观呼吸本身是一种非常简单便捷的技巧,不需要什么繁复的条件,任何人都可以学习,因而特别适合从来没有禅修过的人做入门手册之用。即使不修而只是单纯地阅读,都能带给人一种平静的感觉。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

作者 : (美)索甲仁波切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评语 : 与观呼吸完全不同,这本书是来自密宗传统。主要介绍与关照死亡有关的修行,也包括一些基础修行方法,实行起来会不如观呼吸那么容易。最重要的是,书中对于死亡深刻含义的启示,以及充满慈悲的叙述。虽然第一次读的时候,我简直受不了那副宗教调调,但今天回头再看,我不得不承认,这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并且也是开示最深沉的书之一。我读了很多遍,每一遍都有新的发现。

作者 : (美)法克伦.雷蒙德
出版社 : 京华出版社

评语 : 如果不喜欢佛法,这也许会是一本适合你的书。书中一样提供了寓意深远的对于生死的论述,但总的来说宗教性并不强,叙述更为贴近常人的生活,同时更倾向于西方传统,因而重视Higher-Self以及“守护灵”。若只是寻求对于生死的了解的话,这也许是一本比《西藏生死之书》能够给人更多空间的书。唯一的遗憾是,书中几乎没有提及什么修行方法,而只是纯粹的开示而已。

作者 : 大卫・冯塔纳
出版社 : 吉林摄影出版社

评语 : 这也是一套任何人都可以阅读的书,《心悟》简单地讲解了各种传统的冥想,《读梦》则主要是对于梦的练习。由于本身就是很薄且入门的书籍,《心悟》对于大部分传统都是点到即止,幸而练习方法就介绍得很多,几乎每个传统都由提供,且都很简单易行,对于还不想选择修行传统又想开始冥想的人非常合适。至于《读梦》,可能是目前市面上入门书籍中与梦的操纵、修行、孵化有关实行内容最丰富的书了。这一系列两本也是我的冥想入门书,相当令人愉快的小册子。

作者 : (德)赫立格尔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评语 : 这是一位德国人写的修禅心得。说来惭愧,现代国人对于修行和禅的理解,跟当初的这位摸不着门的老外也差不了多少,搞不好还不如人家。所以这本书拿来了解下如何入得门去,我觉得正正合适。不论练习什么,修行的过程都是大同小异的,作者将他五年弓道稽古的心路历程汇聚成着薄薄的一册,却足以让有心修行的人引以为鉴。书中记录了作者在修行中付出努力和坚持,也记录了作为修行人必入的歧途异路和最终的豁然开朗。于此种种,未经的人自希望了然于胸,经过的人必然能会心一笑。

作者 : 尼尔·唐纳德·沃尔什
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评语 : 《与神对话》是一个系列目前有7本,基本上可以说是西方新时代思想集大成之作,讨论内容涵盖了几乎所有新时代思想中的主要话题。而且作者的语言总的来说还是正常的生活用语,先在这一套中读几本再读其他新时代的书,会觉得思路比较清晰。至于是不是“神”说的,那你就看你自己怎么认为了。另外因为该系列着重讨论概念、观念和理论,较少提到实践方法。

作者 : 海伦·舒克曼(Helen Schucman)
出版社 : 心靈平安基金會

评语 : 看起来是基于基督教传统的灵修方法,其实是各种各样的心理方法和修行方法大杂烩的结果。用肯定和信心来进行内在转化,最终达到奇迹般的效果。对于不信主的人来说,接受起来也许会有些困难,如果本身有对上主的信仰,那就再适合不过了。课程循序渐进,而且因为本身就是为了让现代人修持来写的,对于现代人也就相当平易近人,非常容易上手,只是和所有修行一样需要坚持而已。

作者 : 家泰德‧安德魯斯/Ted Andrews
出版社 : 自然風

评语 : 西方流派的书籍,与其说是修行,不如说更像灵媒,倒是可以与《埃及生死之书》有所衔接。若以佛法的观点,则觉得不具备足够定性的人并不适合通灵,以西方的观点,通灵反而是开发灵性的主要方法之一。只有与更高级的生灵沟通,才能够从他们那里学习知识,提高自身。孰是孰非,则看读者自己选择。书中有较重的New Age思想,对于与灵体沟通的方面循序渐进,写得相当详细,也适合初学者阅读。如果对这方面感兴趣,算是相当不错的入门书。

作者 : 韩德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评语 : 作者是韩德,不过书中记录的是辨喜的观点。基本上辨喜可以被当成超个人心理学之父吧。虽然James是名义上的“之父”,但他其实也不过是跟辨喜学的而已。辨喜是印度教复兴和将印度教介绍给西方的一个关键人物,又是著名灵性导师的徒弟,所以如果说是推荐以瑜伽为灵修工具的入门书的话,这本书就还不错。

BY: 清流

Blog / 神秘书会

Comments: No Comments

亚伯拉罕宗教及其神秘主义入门书单

本列表是清流看Naropa University这些课的教材要求和推荐书目总结出来的。仅供参考。

宗教概论

A Seat at the Table      Huston Smith
Eight Theories of Religion     Daniel Pals
Girl in the Tangerine Scarf     Mohja Kahf
Religion: The Basics     Nye, Malory

犹太神秘主义

Jewish Mystical Testimonies    Louis Jacobs
Major Trends in Jewish Mysticism     Gershom Scholem
Meditation and Kabbalah     Aryeh Kaplan
The Essential Kabbalah     Daniel Matt     Harper Collins
Zohar: Book of Enlightenment     Daniel Matt

伊斯兰冥想传统

Approaching the Qur’an (2nd edition)     Michael Sells
Islam: The Straight Path     John Esposito
Women and Gender in Islam: Historical Roots of a Modern Debate    Leila Ahmed
Learning How to Learn: Psychology and Spirituality in the Sufi Way    Idries Shah
Essential Sufism      Robert Frager

基督教神秘主义

An Invitation to Contemplative Life      Merton, Thomas
Love Burning in the Soul: The Story of the Christi     Harpur, James
Meister Eckhart, from Whom God Hid Nothing: Sermon     Eckhart, Meister
Quaker Spirituality: Selected Writings     Griffin, Emilie & Steere
The Wisdom of Jesus     Bourgeault, Cynthia
Visions and Longings: Medieval Women Mystics     Furlong, Monica
Wrestling with the Prophets     Fox, Matthew

圣经诵读(Lectio Divina)

Biblical Foundations of Spirituality      Barbara Bowe
The New Oxford Annotated Bible with Apocrypha     Michael D. Coogan
The Prophetic Imagination     Walter Brueggemann
Tools Matter for Practicing the Spiritual Life     Margaret Funk

跨宗教对话

Crossing the Threshold of Hope      John Paul II
Dialogue and the Art of Thinking Together     Isaacs, William
Encountering God     Eck, Diana
Speaking of Silence     Szpakowski, Susan

BY: 清流

Blog / 神秘书会

Comments: No Comments

中国人的成长与心理:Beyond the Chinese Face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对于中国人心理的学术研究多集中在80年代。这是清流在附近图书馆能找到的最近的一本关于中国人心理的学术论著,出版时间为1991年。该作者还编著过一本Psychology of the Chinese People,讲得更详细,作者群主要是香港和台湾的大学教授。那本书出版时间是1986年,2008年有再版。无论如何,这方面研究文献居然如此少还是令人有点惊讶,看来很多跨文化交流说到底还是瞎子摸象。

清流觉得作者说的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是从外人的眼中其实可以看到很多自己看不到的盲点。比如从前跟白人同学讨论的时候,他们总是因为自己的文化没什么特别之处而感到沮丧,我告诉他们白人文化是所有主要文化中唯一崇尚个人主义的,他们对这个答案貌似相当满意。所以我想可能我们也有一些自己的盲点吧,中国人研究中国人,永远都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本书研究对象确切地说是“华裔”,其中的“中国人”包括我们所谓的大陆、香港、台湾人民以及海外侨胞和外籍华人,事实上作者的很多研究样本都是美籍华人。作者认为这些人之间是有共性的。

总括—中国人的主要背景:

1. 中国人相信等级制度是自然、必要和不可避免的,且人生来就不是平等的。混乱和无政府主义比严酷的政府更糟。

2. 中国人不平等的基础是成就(尤其是学业成就)、财富和道德。在政治问题上道德形象尤其重要。

3. 中国人认为法律是严酷、人造的而且不适应社会变化的。听从智者的判断是管理个人、社会和政治关系更好的办法。

4. 中国人相信人在关系中才存在。儿童社会化的目标是习得互相依赖的习惯和保护人际和谐的必要社会技能。家庭是主要的支持来源,而每个人对家庭也都有承诺和责任。

5. 由于象形文字的使用和对学业成就的重视,中国人重视整体认知、细节、记忆力和保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儿童的社会化过程

@  中国的家庭观念重,很强的家庭关系从出生甚至延续到死亡之后,子女有责任赡养父母,家庭问题都非常敏感。很多中国人从小就学会了不生气和忍耐以维持家庭关系,由于社会支持缺失,中国人基本上都感觉脱离了家庭支持很难生活。

@  不同民族在性情上的差异有一定基因原因。有研究显示,中国婴儿比其他婴儿更安静、更好哄。

@  中国婴儿很少挨饿,从精神分析角度考虑,就是口唇期满足过度,会造成贪吃和依赖性强的人格。确实中国人也特别重视吃,重视互相依赖。

@  传统上中国婴儿经常是家庭中心,被家人围绕,婴儿因此从小开始接触很紧密的人际关系。现代由于中国人开始把婴儿交给保姆和育幼院,这部分中国婴儿并没有接受到传统的中国家庭照顾。

@  中国人和西方人一样,认为过于专权的父母或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不好,但看来双方对于多专权叫“专权”,多溺爱叫“溺爱”显然有不同的定义。

@  婴儿小时候穿的衣服就很限制其肢体活动,而且婴儿能够活动的范围也比较小,如果婴儿活动范围过界,家长一般不用说的,而是直接把婴儿抱回来。

@  从上幼儿园开始,中国儿童开始接触残酷的社会竞争,家长一般协助学校让孩子变得更守纪律更“听话”,以便孩子能够尽早集中精神学习知识。幼儿园基本等于学前班。

@  对于西方人来说,中国儿童一致、严格的幼儿园生活令人诧异,而且在世界各地居然都一个样。

@  对于孩子的温暖关怀和纪律控制是两个儿童时主要的考量变量。

@  中国孩子的小学生涯主要有三个主题:对攻击性的控制,对性的压抑和对成就动机的培养。

@  对攻击性的控制主要由于孩子不良行为可能对家庭形象和和睦造成不良影响,以及人的行为要符合中国社会对于不同的性别、年龄、称谓的人的传统行为模式规定,而且欺负别人的孩子最后也落不到什么好。总的来说中国孩子的攻击性比其他孩子攻击性低,而整个中国社会对攻击性行为的容忍度也非常低(包括言语攻击,带有攻击性的运动项目,实际的攻击行为等等)。

@  家长管教小孩的方式没有特别的普遍一致性,不过每个家长都有自己一套方法管教小孩。

@  性搞不好会在家庭里闹很严重的矛盾,所以中国人对性相关的事情都比较压抑。中国性方面的研究少得可怜,因为所受教育,中国人一般不愿意研究性,而外国人则不太愿意问中国人性有关的问题,免得冒犯他们。

@  相比性方面的研究,成就动机方面的研究则多得离谱,在中国追求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这种情况也算合理。

@  在中国文化中,一个人的成就一般被认为是整个一组人的成功(比如家庭、乡邻)而非个人成功;一般成功与否都是由他人而非当事人定义;潜意识研究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显示,中国人潜意识里一般都是个人主义的,但意识里一般都是集体主义的;男孩的成就动机一般来自家人对其的呵护,而女孩的成就动机一般由于家人对她不好。

@  中国孩子的成功与否基本根据其学习成绩决定,其他都是次要的。主要原因是传统中国社会的主要且唯一的社会流动手段是科举考试,考试成绩可以促成令人惊异的社会流动。

@  中国孩子学习压力很大,很多来自家长,孩子拼命学成绩好,在世界各地都一样。

@  讽刺的是,研究显示家庭越不专权的中国孩子长大以后成就越高。

@  中国人一般都潜意识对饥荒和政治因素感到恐惧又无奈,而财富就成了他们唯一的缓冲物。

@  孩子从小就被培养要勤奋,中国人相信巨富或许不可得,但中等程度的财富是可由勤奋获得的。

@  中国人是通过与人的关系来定义自己的,这是通过早年和人父母亲人的紧密关系习得的。

@  圆桌,睡在一起,和家人晚上一起出去吃饭玩乐,家长看着写作业,在外孩子不断接到的母亲的电话……中国人家庭中的相互依靠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这样的关系让他们觉得在家庭里是多么好,离开家庭是多么不好。

@  很多中国的教育模式和孩子的行为模式在西方都被认为是不健康的,但在中国却被认为是社会适应良好的表现,对于同一现象的态度不同导向不同结论,如果真是社会适应良好的话,那西方发展心理学恐怕要好好改写一下才行。

@  相比女性在抚养子女中承担的更多责任,父子关系在中国社会中却是被更常强调的,因为它影响传宗接代。和父亲关系不好更容易导致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

中国人的智力与思维

@  要注意的是,没有任何跨文化智力测验是中国人领导做的,由于不同文化对智力的定义和开发方式不同(比如在中国学习中,记忆背诵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西方人一般不重视),西方开发的智力测试不可能普适与所有民族和文化,成绩的有效性有限。

@  研究没有显示总体上中国人的认知能力比其他民族的人高(当然也没有比他们低)。

@  中国人更倾向于整体认知,更倾向于根据事物之间关系进行分类;美国人更倾向于把事情分解认知,倾向于根据事物本身特征进行分类。

@  中国人思考更依赖感官和具体实际的事物,这会降低创造力。这种习惯思维造成中国人在创造力测试中普遍得分比较低。而且创造力虽好,却容易打乱原来的固有秩序,中国人显然不欢迎。所以中国人的学习模式都是“添砖加瓦”而不是“自主创新”。

@  中国孩子不被鼓励提供没有往例的解决方法,所以中国人经常都没什么发现精神,不太会研究新情况和做实验。由于社会不鼓励,中国孩子一般比西方孩子更晚学会形式运算思维(皮亚杰的发展阶段最后一段)。

@  考试没什么口头成分,学生上课也不表达,整体上中国人独立思维和辩论的能力比较差。

中国人的社会行为

@  中国人在描述自己的时候不像美国人用那么多好词或者说正面的词。

@  他们在考虑自己的形象的时候更倾向于考虑自己与其他人群组的关系,更多地提到其家庭角色。

@  中国人在描述自己和别人的时候常用的标准都差不多,主要是:合群还是自我中心,是否有竞争力,外向还是内向,是不是自律,乐观还是悲观。这五个标准中,中间三个标准美国人在描述自己和他人的时候都不太提到。

@  在说到社会事件的原因的时候,中国人更倾向于归因于外部原因。这没什么新奇,因为根据目前的中国社会结构,中国人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公开与权威对峙对他们也没什么好处。

@  社会行为的两个重要考量变量是控制(control)和结合(association)。

@  中国人普遍在独裁/专制方面得分较高,因为中国社会等级结构明确,权威不可侵犯。

@  农业为主的社会普遍相信资源和产品的供给是一定的,因此每个人都在和其他人竞争。中国人与血亲和地缘组织关系非常紧密,和外人则没什么关系。如果所在圈子有人成功,他们自己也觉得成功,相反则他们自己也觉得丢脸。

@  中国人信任自己小圈子里的人,对外人则基本不信任,所以对内对外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另外,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一般不认为人生来平等,关系是最重要的。

@  中国人的价值观正在由传统的向更西方的改变,不过对于成功和成就的追求永远不变。

@  各种华人文化价值观差别其实非常大,如在集体主义上,新加坡、香港、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位置分别是10,7,4,1。

@  有些外国人比中国人自己还要忠于“中国文化”。

@  由于价值观经常是变化的,不能单独用价值观解释任何跨文化问题。

@  各个文化的情绪反应本质上都是差不多的,但是中国人在表达情绪上有更多规矩。

@  中国父母普遍认为孩子成绩不好是不努力,很少认为是天赋不够。

@  中国人对自己的成功更少夸耀,也更少反对别人对他失败的谴责,这固然有中国对谦虚的重视在里面,但连匿名问卷也是这种结果,说明中国人普遍认为个人因素在成功中占有更小比例。

@  和其他国家人一样,中国人也潜意识里认为长得好看的人更有能力。

@  中国人对西方人不分国别一概有正面印象。

@  虽然男女平等讲了很多年,由于中国传统的男女刻板印象,中国女性仍被养育孩子等家事缠住,政治上基本上没有女性参与,女性工资少,一经济危机首先被开掉的就是女性员工。

@  不管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是一样,如果觉得对方有竞争力就更会和对方做生意交朋友。不过中国人觉得性格好比外向更重要。

中国的组织化生活

@  清流:很有趣的是,在中国人研究基督教是如何促成西方经济发展的时候,外国人研究的是儒家思想是如何促成近些年中国的经济飞跃的。

@  简单来说,中国不管怎么办企业,办得都像家族企业:决定权落在某些个人之手,分工不明确,人际关系特别重要。

中国风格的精神病理学

@  西方诊断不一定在中国文化下也适用,西方对一些障碍的定义由于过去研究样本过于狭窄可能也需要改写,另外文化偏见也可能造成某些障碍的诊断率比其他的高。

@  精神和心理病理学在中国中断了很长时间,因为以前人们都认为心理障碍是“思想政治问题”。

@  观察发现,中国人就算是得了精神障碍或者有了心理障碍仍然是集体主义社会导向的,跟西方人相比,他们对家人和医师的态度更合作。

@  对于社会网络比较多的中国人,这些社会网络会帮助他们预防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的发病。中国人最大的压力来于成就压力,很多孩子的反社会行为、焦虑、身心失调都是升学压力造成的。

PS: 有一些很有趣的发现,比如中国人对个人的勤奋和努力非常重视,但是在对成功进行归因的时候又倾向于外部归因,一个人的成功也通常被归结为一组人的成功而非个人成功,这潜在上是会有矛盾的。

BY: 清流

Blog / 神秘书会

Comments: No Comments

另类宗教札记:Alternative Religions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简评:
作者具有明显的基督教背景,并且是在基督教背景下进行讨论。
本书为社会学角度讨论。
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英美,探讨中心主要还是英美尤其是美国社会。
对各种alternative虽然陈述上或有偏差,但本质上作者并没有特别的偏见,研究得还比较扎实。

CH1 Alternative religions in perspective
  • alternative – away from Christianity
  • Globalization
  • religion more sycretic
  • Christian believer is declining
  • embrace aspects of religiosity from other cultures
  • (from Christian perspective)
  • alternative fills the spiritual “gap”
  • trend: religion secular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religious faith into many private and individual practices, “new voluntarism”
  • (religion still exists, but not the traditional version)
  • outside historical tradition, antagonistic to established religion

CH2 Cult

  • Audience cults, client cults and cult movement
  • Psychopathology model, entrepreneurial model and subculture/evolution model
  • Anti-cultist
  • not that much brainwashing thing
  • 独立主流church,独立非主流sect,非独立主流denomination,非独立非主流cult

CH3 Sectarianism

  • Deprivation (economic, social…) leads to sects appearance.So sects are foremost a response to the problems of social dislocation and a failure to develop a sense of belonging to wider society.
  • Sects are exclusive, restrict, rigid and require strong commitments of its members.
  • Christian sects: Brethren movement兄弟会, Christadelphian基督弟兄会, Mormon, Jehovah’s Witnesses(Watchtower movement), Quakers震颤派, Seventh-day adventists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Swedenborgians新耶路撒冷教会/徒斯威登堡教, Unitarians一位论派, Worldwide Church of God普世神教会

CH4 Christian Fundamentalist

  • 基要主义影响范围在扩大,并扩散到教育、媒体等行业,但在并未在政治和公众认同上取得大进步。
  • 基要主义是社会两极分化动荡加剧人希望带回社会稳定的一种需求和手段。
  • 新教基要主义在美国逐渐流行,主要是福音派,并由于西方国家的经济政治优势而将西方意识形态及宗教同时传入其他发展中国家。
  • 天主教擅长维持统一性,所以基要主义多发生在内部,亦有一些颇有争议的教会和个人在其中出现。

CH5 Pentecostalism(五旬节/灵恩运动) and movements of Christian renewal

  • Charismatic movement 新灵恩运动 1953 (第二次)
  • 灵恩运动作为基督教复兴运动,渗透到天主教和新教教会的各个领域。
  • *就是讲称义之后拿圣灵灌顶(第二次洗礼)就能成圣,灌完就能出奇迹,能治病,还能说方言……诸如此类,而且一共三波,越闹越玄乎。
  • 在非洲、拉丁美洲和远东发展迅速,有取代天主教之势。尤其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迅速。
  • The appeal of contemporary Pentecostalism in Third World countries has been interpreted by David Martin as a result of its ability to offer a popularized form of (largely) Protestant Christianity, which satisfie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mpoverished masses.
  • The main contradition is that it appears to resist secularizing forces while simultaneously endorsing some aspects of present day culture.
  • Try to restore spiritual power and archetypal religious experiences。有人认为其为基要主义复兴的一部分。
  • Charistmatic教堂会做很多商业化的marketing和fundraising,在从其他传统教堂拉信众。
  • Alpha course是该运动的一部分。
  • 灵恩运动并非一个很整体的运动,也有很多内部的小运动存在。
  • Restorationism 复原主义 企图恢复基督教到原来新约那样
  • Reconstructionism 重建神学 注重政治社会运动,靠政治经济法律手段让社会运行全部符合旧约,在地上建立千年王国
  • 黑人灵恩教堂在灵恩运动中很著名,吸引很多社会底层人。在美国灵恩运动主要领导基本都是黑人或白人底层人,很多人是受”health and wealth gospel”影响来的,已偏离灵恩运动原意。

CH6 New Religious Movements (NRM)

  • 三种: world-rejecting movement, world-affirming movement(现在最流行), world-accommodating movement(前两者都占一点)
  • 1960s到1970s开始于西欧和美国,新兴宗教逐渐扩散到世界,有成的也有消亡的,实际上很难统计
  • 可能解释:Product of counter-culture rebellion of the 1960s, able to provide a firm set of moral standards at a time when Western society was finding it increasingly difficult to do so,provide an alternative basis of belonging in a largely rootless culture, search for self-identity
  • 成功之路:变有钱(教徒捐款之类的),不那么严格并顺应当地文化,和别的相似教派联合,证明自己世俗成功(有钱,和有权者相交),证明自己和传统宗教有深关系
  • 底层人不太参加world-rejecting,都是中层或中上层参加,偏年轻一点;比较有钱的人还有年纪大点的人会参加world-affirming,因为他们就喜欢世界是现在这样;world-accommodating基本提供普通人一个“过属灵生活”的机会的感觉。
  • 不管是正经教堂还是NRM都是女的多。有时候NRM可以帮女人树立她们更适合更喜欢的identity。
  • Learning processes: predisposing factors, attraction, incipient involvement, active involvement, commitment
  • 基本上就是个人遇到一些问题,找解决方法,遇到了宗教,然后宗教同时又削弱他其他人际关系,最后就成为特别忠诚的成员。
  • Disengagement:跟外界人员建立联系,组织不能满足成员需要,转化没有像组织说的那样成功发生,主要成员需求不能满足,和领导意见不一(感情因素也很重要)

CH7 Some major New Religious Movements

  • Christian origin: The Family, The Messianic Communities, The Jesus Fellowship, The Central London Church of Christ
  • Hinduism origin: The Divine Light Missio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Krishna Consciousness, Sai Baba, Shri Swaminarayan, Brahma Kumaris, Healthy Happy Holy Organization
  • Islam origin: Subud, The Baha’i Faith
  • Syncretic: The Unification Church, Rastafarianism, Rajneeshes

CH8 The New Age

  • The emphasis then, is on the self and self-discovery within a holistic frame of reference which embraces the universe and this world through an essential “truth” and unity.
  • Ultimacy – God, the Goddess, the Higher Self – lies within, serving as the source of vitality, creativity, love, tranquillity, wisdom, responsibility, power and all those other qualities which are held to comprise the perfect inner life.
  • 主要集中在出版传媒,基本上没中心,运动也没有结构,内容混杂。
  • Religion in post-modernity?
  • Identity and empowerment
  • Creat pseudo-anthropological legitimization for many of the core beliefs and practices. This is evident in the broad conviction that earlier “simple” societies understood essential truths about healing power, gender, and the environment, which modern societies have lost. 基本上就是借用各种古代仪式,加上各地文化,再加上一些新思潮,来restore “truth”,不过就是这个其实是被重新发明出来的宗教有很多理想成分,未必真的符合历史上原来那个宗教。某种角度也可以说是把古代和现代的好东西都抓在一起了吧。
  • New Ager conclude that pre-modern cultures must be morally and ethically superior and had insights into workings of the material world now lost.
  • The contradition, as Bruce points out, is that New Agers combine criticism of the scientific and medical establishments with the belief that they are doing what will some day be recognized as science. Yet, the movement tends to have little interest in conventional notions of (scientific) testing.
  • 成分可能是:Eastern mysticism, New Age environmentalism, New Age feminism
  • New Age is open to those who have sufficient means to embark on voyages of self-discovery, 所以特别吸引大学教育或以上的中产阶级,尤其是expression professions(咨询师、艺术家、作家之类的)—bottom layer of the privileged classes。另外对女性比较有吸引力。
  • 因为吸引的都是expression professions,更容易传播,也少量进入了公众视野和日常政治经济生活中。
  • ultimate mix “n” match religion
  • 有实际应用价值,能提供就业机会,比如管理培训什么的
  • 世界范围来讲影响并不大,而且因为组织松散,究竟具体理性的想改变什么也不明确,也不太可能改变什么现实世界。
  • *说到底New Age其实也不过是个现象罢了,说到底都是现象而已……改学现象学算了……

CH9 Neo-Paganism and esoteric spiritualities

  • 内容上和New Age有相似性,但一般不认同New Age,即使其中的派别之间互相也不一定认同。
  • New Age比较多提Higher self之类的,而神秘主义和新异教崇拜比较多用神、女神或其他超自然力量。
  • 神秘主义和新异教崇拜者一般不追随某大师或者某本书,这一点也是与New Age较明确的分界线。
  • 极其多样化而且组织极其分散,参与者有虔诚信徒也有干脆就是来玩的。因为不原因institutionalize,基本上都没啥大组织,弄弄就没了。
  • Heathenism:北欧和德国系,有许多神话(奥丁系列),很多人使用rune,系统里有很多道德规范。
  • Wicca:欧洲最大的派别。
  • is essentially a mystery cult involving initiation and a subsequent path of personal fulfilmen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ic and magical ability.
  • 1951年英国通过Fraudulent Mediums Act,允许个人使用witchcraft
  • 现代wicca主要是Gerald Gardner(Rosicrucian成员,OTO创始人之一)搞出来的,以”Witchcraft Today”开始
  • Gardner之前:
  • 人类学家Margaret Murray “The Witch-cult in Western Europe” “The God of the Witches”,基本就是说Witch不崇拜恶魔,而是另一种古老宗教
  • Charles Leland’s “Aradia” (God of the Witches),是他跟一个意大利witch学完写的
  • Wicca重视古代传统,但其实也受很强的19世纪巫术复兴影响,Celt是主要,也有加玫瑰十字会和自由石匠内容,还有埃及和古典神话内容……主要是Celtic和Nordic,也有信希腊女神的。
  • 仪式中的象征性性交,对女性和性的积极态度
  • Druid: one who knew or understrood oak
  • 崇拜树,亲近自然
  • 没什么古代文献,基本是基于celt传统的内容重造了一个
  • 大部分团体都是三级制
  • 有些团体比较偏男性,和wicca偏女性刚好相反,但这两种组织总的来说互相respect
  • Esoteric Movement,一个很宽的概念,什么都有,UFO都能往里算。讲到和大师沟通之类的,或者转世来教人什么的(这部分后来被New Age吸收了)。
  • Theosophy Track:
  • Theosophy Society最开始就是分享秘密知识的组织,谁都可以参加,目标是把人发展成god-like。
  • Anthroposophy,Rudolf,原来是theosophy成员,不过他比较讲发展人自身潜能而不是成神,特别重视耶稣受难和复活,企图弥合科学和宗教。
  • Alice Bailey,说和很多masters沟通过,都是各宗教的历史名人,不过基本讲的还是theosophy,她死后活动就散的比较散了。
  • Freemasonary:有古代源流,但基本上是18世纪活跃起来。完全排斥女性。有很强基督教尤其是十字军东征传统,非常仪式化。成员主要是商业中产阶级和特权阶级。
  • Rosicrucianism:追到1378年的Christian Rosenkreutz,不过其实是17世纪闹起来的。现在有很多不同的组织,不过全部都很难加入。教授内容基本属于Gnostic Christianity。
  • Contemporary esoteric movements
  • Golden Dawn,1888年开始变成和自由石匠和玫瑰十字会差不多的秘密结社,主要重视魔法理论和实践。外部成员主要学理论,升级到很高成为inner circle就能实际实施魔法。现在基本落在magical或者Christian mystical里面。
  • Builder of the Adytum,主要目标是发展完善的灵性高我,方法就是仪式魔法,讲的内容主要是卡巴拉和塔罗,还特别重视犹太托拉经文。
  • The Society of Inner Light,创始人Dion Fortune, 1922, 她原来是Stella Matutina成员,该组织是Golden Dawn一个分支。Dion在vision中见过基督和别的圣人,她主要是弄魔法,卡巴拉,基督教神秘学和塔罗,不过也有很强neo-pagan的成分。该组织最开始特别受Alice Bailey的Secret Masters影响,但现在更注重理解上帝的意图,实践自己的命运。内容包括The Mystic, The Hermetic和The Green Ray,总的来说就是ego就是与上帝分离,要理解上帝的意图,该组织很重视道德。
  • The Servants of the Light,1972由Society of Inner Light以前的一个叫W.E.Butler的人建立。起步主要是art of healing和一些神秘学基础,但升到最高级会做什么还不太清楚。主要内容是卡巴拉和西方神秘主义,也有埃及和希腊的思想,诺斯替,及新柏拉图主义。特别鼓励成员掌握世界各地神话,认为神话有灵性价值。
  • 文艺复兴和the Enlightment另魔法有了更多科学和系统化成分,尤其表现在Crowley的版本和卡巴拉的应用。

CH10 Popular forms of religiosity

CH11 Human potential and healing movements

  • Healthism, this term suggests not only a near cultural obsession with health as a matter of being free from sickness, but has come to denote a positive and proactive  attitude to health.
  • must also be understood with reference to taken-for-granted perceptions of the life course and the contemporary rational negotiation of the lifespan. For contemporary man, control of the environment and scientific progress through medical advance allows a confidence in fulfilling the natural lifespan, which limits the arbitrary and unpredictable aspects of human existence.
  • Focus on notions of growth at the level of the individual, culture, and spirituality; emphasize emotions and psychological dimensions
  • Heelas sees such healing as radically detraditionalized, anti-authoritarian, and informed by epistemological individualism.
  • Healing beliefs and techniques in New Age are extremely diverse.
  • Crystal healing,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hyponsis
  • Scientology(基督教科学学派,Dianetics戴提尼),NLP(对富人很有吸引力,内容比较接近科学,但training的实行方式和组织结构有点像东方宗教),Gestalt
  • Transendantal Meditation(TM)
  • Frustration with orthodox medical services, incurable chronic complaints, counter-culture experimentation, as well as a last resort for fatal illness, are all reasons why people turn to alternative medicine.
  • 东方系:Acupuncture(针灸),Shiatsu(指圧),Ayurveda(印度系统),Tai Chi(太极),Unani Tibb(南亚穆斯林系)
  • 西方系:Anthroposophical medicine, dowsing, color healing, aromatherapy, reiki(东方宗教传到西方的结果)

后面章节未做笔记。

PS: 一样的模板支持问题,这个模板貌似就不支持列表。偶也没有任何办法,大家请贴到别处看吧。

BY: 清流

Blog / 神秘书会

Comments: No Comments

做梦的艺术:萨满的梦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这本书是一个学精神分析的朋友在听过我关于自己的梦的描述之后推荐给我的。其实唐望系列的第三本《伊斯特兰的旅程》和第四本《力量的传奇》我是有看过的,尤其《力量的传奇》,还是我在巫术方面的启蒙书之一。那还是十年前的事情了,书自然也是我从一个莫名其妙的小书店淘到的。凭着对巫术的旺盛的好奇心,那本书当时我是认真通读过的,只不过当时的我并不能抓住精要,就像作者在写那本书时抓不住唐望的精要一样。唐望系列的作品总的来说比较像小说,近似于《塞莱斯廷的预言》或者《第十种洞察力》,对于一般人来说,要比学术性的巫术书读起来有乐趣的多。可惜我偏偏是不喜欢小说的那种人,所以读完那两本之后唐望系列的书就再也没有碰过了,直到前几天朋友强烈跟我推荐,才又找到一个下载版看起来。

《做梦的艺术》中的“做梦”所涉及的其实就是传统上的“梦修法”,即是在梦中修行的意思。很多宗教传统的神秘主义修炼中都有涉及这方面内容,而现代心理学精神分析这一支也认为梦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很大的关联。我曾经很有一阵子对梦修法感兴趣,因为当时白天很忙乱,根本没有时间实验那些修行法门,于是就想试试看梦修法,认为这样等于凭空多出很多时间练习。不过其实最后我也并没有实施,说到底累了一整天晚上睡着了还得惦记着念这个找那个,实在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情。而有些事情也会自然而然地发展吧,就像我看着我自己的梦在变化一样……

对于作者所描述的一切是真是假,这里也不敢妄加论断。我个人是觉得,作者所经历的主观体验就体验本身而言应该是真实的。人在主观体验方面具有令人难以想象的可能性,就算他说体验到自己是一条线或者和别人合而为一,我也是相信的。不过,如何解释这些体验就是争议比较大的了。会有“争议”便是大家各执自己的观点又想要达到统一的结果。而正如唐望所言,说到底我们对于万物的解释都只是一套知觉系统罢了,它可以被改装,也可以被重建。因此,对于只是要发展自身能力的人来说,并不需要太去在意这些事情。比如书中唐望讲到修行时若能将舌头顶到上颌可以加强注意力,因为上颌是梦所在的地方;其实道家也有类似的讲法,不过原因讲得更直白——这样你就不用因为一直吞口水而分神了。而无论是哪一种解释,对于实践者来说,只要知道这样做会有需要的效果就可以了。

无论如何,探索一个萨满式的世界新奇而充满乐趣的,尤其是当你比较它和其他传统的不同而理解到那纷繁复杂背后的内容的时候。唐望所处的是萨满传统,而萨满传统是接近自然的传统,因而唐望将所有的力量都解释为生物力量,将世界分成无机生物的世界和有机生物的世界;在基督教神秘主义中,这样的体验便会被解释为恶魔所处的世界和天使所处的世界;而在佛法中,那又不知是大千世界、六道轮回的哪一处了……基于文化传统的神秘主义对于同一主观体验的解释就是这么纷繁多样,而反过来,这些解释又会去影响体验者,使他们在体验时将自己的体验认知成自己所学到的东西,因为人就是没办法忍住不去为自己所见的一切命名的生物。命名将客体束缚住以供主体辨认和驾驭,而同时也反过来将主体的知觉束缚住使之失去灵活性,这大概也是宇宙中的对称与公平的一种体现吧。绑缚者与被绑缚者,我们并不知道究竟是谁绑缚了谁;而在这无限的命名与判断的可能性中,每个人的选择也是不尽相同的……

Side 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