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May 2015

BY: 清流

offline / training

Comments: No Comments

正念心理咨询师课程 · 初阶

ZENGARDEN_BANNER_2

 

背景介绍

“正念”最初来自佛教的八正道,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它强调有意识、不带评判地觉察当下,是佛教禅修主要的方法之一。西方的心理学家和医学家将正念的概念和方法从佛教中提炼出来,剥离其宗教成分,发展出了多种以正念为基础的心理疗法。

以正念为基础的心理疗法都把正念训练作为咨询和治疗的基石,并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和干预多种心理障碍和生理问题。研究显示,长期稳定的正念练习可以带来更持久的注意力,更清晰的判断力,以及更成熟的情感能力,对来访者的临床干预和咨询师的专业水平皆有助益。目前,正念正逐渐成为一种治疗取向,相关疗效也获得了从神经科学到临床心理方面的大量科学实证支持。

目前较为成熟的正念疗法包括:

  • 正念减压疗法(Mindfulnes-based Stress Reduction)
  • 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 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al Therapy)
  • 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 正念复发预防(Mindfulness-based Replase Prevention)

 

 

课程描述

本课程根据在临床心理咨询师正念教学上具有40多年经验的那洛巴大学的正念训练体系,结合中国心理咨询师及相关心理工作者的特点进行设计,本次开放报名的初阶为正念基础课程。未来将根据需要开放中阶的正念临床应用课程,和高阶的咨询师正念训练和冥想教学课程,但都会以初阶训练为必修要求。

初阶课程中将包含各类正念疗法中的多数基本正念技巧的原理、方法和基本应用,正念的适用范围、条件以及一些基本限制和注意事项,并将根据每个学员的情况,提供一些针对性的正念指导。本课程并非某种特定疗法训练,而旨在促使学员建立对正念冥想正确客观的了解,跨疗法地掌握基本正念技巧及其相关的各种基本心理应用,并一定程度上提升学员在咨询中运用正念的能力、以及在咨询中的自我觉察能力,也为学员个人长期的正念练习打下坚实基础。

*那洛巴大学(Naropa University,又译纳罗帕大学)为全美唯一一所长期以正念训练和冥想教育为教学核心且培养执业心理咨询师的大学,该校在心理咨询师的临床和个人正念训练方面已有近40年教学经验,设计出了独特、跨流派的心理咨询师培养和正念训练模式。

 

 

课程结束时,学员将能够:

  • 了解正念的定义、特点及其心理疗愈应用的科学依据。
  • 掌握主要的正念冥想方法及其心理咨询应用,包括数呼吸、躯体扫描、观情绪、观声音等。
  • 掌握对治负面情绪、分心杂念、应激状态等情况的心理知识和主要正念技能。
  • 了解个人在正念练习方面的特点和方向,并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心理咨询中融入基本的正念哲学和技巧。
  • 能够规划并设计出适合自己的正念冥想练习和练习计划,为长期规律的正念练习打下基础。

 

 

讲师介绍

清流(庄晓丹)

美国那洛巴大学超个人心理咨询硕士,有多年冥想经验,并接受了来自那洛巴大学心理咨询系和香巴拉中心长达三年的、针对心理咨询师的系统化正念冥想训练,同时接受过包括正念认知疗法、正念减压疗法、辩证行为疗法和接纳与承诺疗法等多种正念疗法培训。曾于科罗拉多大学巨石分校参与美国国家卫生局主导的正念认知疗法研究,并正与那洛巴大学冥想教育系进行咨询师冥想训练研究课题。美国科罗拉多州注册心理治疗师,美国心理咨询协会和美国心理学学会会员。

另外拥有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工商管理硕士和落基山完形马术治疗学院(Gestalt Equine Institute of the Rockies)马术疗法证书,除正念疗法以外还接受包括自杀干预、脑定位疗法、人际神经科学、沙盘疗法、职业咨询等多种丰富的心理疗法训练。著有心理成长书《疗愈时光,你终将盛放》,曾主讲“冥想入门”、“走近心理咨询”等系列大众课程。

 

 

适合人群和学员要求

  • 本课程主要面向对正念及相关疗法感兴趣的心理咨询师、精神医生、社会工作者及其他心理、精神卫生相关从业人员、学生和爱好者。
  • 在八周的课程中,学员最多可以请假一次,超过则不能获得结业证明。
  • 学员须每周至少能有五天进行大约30分钟的冥想练习,并记录冥想日记。
  • 学员在参加课程期间需遵守课程协议和保密规则。
  • 本课程对学员的咨询流派和宗教信仰无背景限制。

 

 

课程设置

小班授课(10-16人)

8月1日-9月21日间每周日上午9:30-12:00,共八周。

授课地点在北京,具体地点将于开课前正式通知。

 课程费用

课程价格:3600元(食宿自理)

早鸟价:3350元(需在6月19日之前确认报名并付款)

团购价:3200元(需三人或以上同时报名)

注:课程费用需在报名时全额交齐,开课后恕不退费。

 

报名方式

您可直接至文末亦可填写申请表格进行申请,或至以下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行填表申请:

http://www.mikecrm.com/f.php?t=ZoVrLU

收到您的申请后,我们将在五个工作日内回复您基本的在线材料审核结果(如有需要可能会联系您进行一次15分钟的在线或当面面试),通过审核/面试的同学会接到缴费通知,全额缴费完成后方为完成报名手续。

课程咨询和联系方式

在线询问表单提交:http://www.mikecrm.com/f.php?t=IHrZmO

在线询问表单二维码(可直接扫描/长按提取填表询问):

联系邮箱:anseeing@outlook.com

联系微信:nocturn7(加好友时请注明“正念课程咨询”)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 在美国读心理咨询

Comments: No Comments

给心理咨询来访者的21个小建议

From “21 Tips for Clients in Psychotherapy” by Ryan Howes

Translated by 清流~Nocturn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咨询师在咨询中拥有绝对的优势。他们读了整捆的书,花了几千个小时去学习在咨询中应该做什么;而来访者只能边咨询边学习,这会花费他们宝贵的时间和金钱。以下是一些小建议,帮助来访者更快搞定咨询:

用足一小时:咨询中的一个“咨询小时”一般只有五十分钟,不过你可以通过提前十分钟到达来获得整个小时的体验。在这十分钟里歇口气,集中思想,为即将的咨询做准备。

忘记时间吧:提前到达,但让咨询师负责准时结束。在咨询过程中,你有大把的事情要想,就让咨询师自己去琢磨如何结束一次咨询吧。

让咨询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当你将在咨询中学到的应用到生活中时,咨询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在两次咨询中间,注意你想要探索的自己生活中的领域,也许尝试一些不同的事情会对你有帮助……

写点儿日记:通过写日记来反思你的咨询,也可以随手记下你每周对自己的观察。并不需要特别正式的日记,这只是个记录你想法和感受的地方。你也可以把这份日记带到咨询中探讨。

俗务优先:在咨询开始时搞定所有关于费用、时间安排和保险相关的问题。没有什么比在一次深刻的情感突破之后,花三分钟写支票和看日历更让人尴尬的了。在咨询开始时候就把这些搞定吧。

接着是关系:在搞定那些事务问题之后,如果你对你和咨询师的关系有任何想法,就可以马上提出来了。什么都可以谈:你想结束咨询,上次咨询让你很火大,你担心你的咨询师在想你,你梦见你的咨询师了,等等。这类关系问题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们会对你咨询中的其他所有领域产生影响。

我想要什么?我感觉如何?:这是能将来访者从困境中解救出来的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如果你觉得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应该谈什么,想想这两个问题,你可能会发现一些可聊的。

有什么就问:有时候来访者会避谈某些问题,因为他们觉得这些问题不合适。如果你想问什么就问,让咨询师去解释“合适”的界限究竟在哪里。想了解咨询师的个人信息、职业态度、或者解释他之前为什么那么说?直接问就好了。你不一定每次都会获得确切的答案,但即使没有得到答案,咨询师也会告诉你为何无法回答你,从中你将能加深对自身和咨询过程的了解。

注意互动状态:在咨询中随时注意你的状态。你和咨询师的合作状态如何?你们互相理解对方的意思吗?此时此刻,咨询对你有帮助还是正在伤害你?理想中,咨询是一次双边探讨,咨询师和来访者都会分享自己的想法。

尝试新体验:咨询给思考者感受的机会,给倾听者说话的机会,让被动者尝试主动……想试试如何与人对质?想学会如何提要求?想体会在别人面前哭泣的感受?在咨询中尝试这些再适合不过了。

学会自己动手:很多人都希望咨询师给他们直接的建议,但心理咨询更重视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在长期上,只有学会如何自己做决定才是对你最有帮助的,虽然短期的学习过程可能令你有点郁闷。

问问为什么:叫出三岁的你,问问他你如今为何这样做,为何有这样的感觉和想法。为什么我这么恨这个老板?为什么每次咨询之前我都紧张得要死?为什么咨询师今天穿的衣服让我如此不爽?

挑战专业术语:有些咨询师做了太久咨询,以至于他们以为所有人都知道他们谈的内容。如果咨询师说了些让你莫名其妙的话(比如“侵犯你的界限加重了你的被抛弃感,加重了你的恋母情结……”),直接问咨询师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吧。

聊聊奇思异想:在咨询中,任何奇怪的想法都是可接受的。事实上,有时候想法越奇怪可能反而越好。突然有种冲动?某个记忆不停闪回?说出来。沉默是金在这里绝对不适用,自由地表达,你可能会了解一些有趣的事情。

注意你的咨询师:不仅仅注意他是谁,也要注意你把她想象成什么,以及你想象他在如何看待你。详细地谈谈你们之间的关系,你可能会发现你的投射是如何影响你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你与他人的关系的。

再深入一点:如果你发现自己总在历数一周琐事之后就陷入尴尬的沉默的话,你可能正在逃避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问问你一直在说什么,而有什么你从没说过,讨论一下你对自己的新发现。花点时间去探索你究竟是谁,感受到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尝试超越“不过如此”和“随便”,碰触一些深层的问题。试试这个:“我想知道我为什么____”或者“我心底里其实觉得_____”。

不要惧怕结束:从一开始你就可以聊聊自己觉得何时算是准备好结束咨询了。不要突然切断关系逃跑,让咨询成为一个拥有美好结尾的经验吧。

聊聊梦吧:把你的梦、白日梦、幻想带到咨询中,尤其是那些与咨询有关的梦。做咨询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做更多这类的梦。这些可以是很好的自我探索的材料。

咨询当以咨询为先:如果你对咨询有什么想法、感觉或问题,最好先跟你的咨询师谈。当你跟你的朋友们谈了一圈之后,这些内容就被稀释冲淡了,咨询师也失去了更深入了解你的机会。

允许改变发生:有些人总想改变,但当改变真的发生时又觉得浑身不舒服。首先接受“如果你追求改变,总有些事情肯定会发生改变”这个事实,而且你可能要做出比预计更大的改变。饮食障碍、性问题、人际冲突、上瘾——这些可能需要你对整个人生的重定向,而不仅仅是零敲碎打的修理。

参与并享受:心理咨询像是一门课,而课程的主题就是你。如果你保持好奇心,愿意学习,并积极做作业,这可能将是你一生中上的最具有挑战性,回报也最丰厚的课程之一。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 千夜谈

Comments: No Comments

脑神经科学与心理治疗

自从脑神经科学热门起来以后,基本上西方所有疗法都拼了命地要跟“科学实证结果”搭上关系。西方对于循证的重视是有其文化背景和根源的,自然也是有利有弊。不过这次暂时不谈这些,而只谈谈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心理治疗领域发展的助益,以及在这一领域盲目使用神经科学科研成果可能造成的问题。

下文翻译自Rick Hanson在一次会议上的关于神经网络与内观状态的演讲中的PPT的两页,已经取得了他的授权。Rick Hanson前些时候出版了《Buddha’s Brain: The Practical Neuroscience of Happiness, Love, and Wisdom (佛陀的脑:幸福、爱与智慧的实用神经科学)》(好吧,我承认这个名字有点抽……),应该已经有了台译本,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相信这书出版给国内大众应该也是很合适的。文中带*的括号内容多数是我总结的当时该条目的演讲内容,个别没有讲的我有根据其他资料说明(抱歉,有些地方写着写着就吐糟起来了……ORZ),供诸君参考。

脑神经科学对心理治疗领域的潜在助益

  • 提供理论框架
    • 进化神经心理学(Evolutionary neuropsychology,*比如对爬虫脑、动物脑、新皮层的分类就属于这类)
    • 为不同的理论和疗法提供共同的基础(*最近心理疗法“大整合”叫得很热,希望不要像物理的大一统一样浮云了才好~呵呵~)
  • 激励来访者、治疗师和政策制定者
    • 对问题能够给出具体、生理、存在物质实体的解释(*过去心理咨询师只能用心理学术语和理论向来访者解释症状的原因,现在许多症状都有了生理解释,对来访者来说好理解,对咨询师来说也好表达。)
    • 作为硬科学,有效性、可靠性较高
  • 突出治疗中的关键原则和方法
    • 内隐记忆(*猜也知道反正是科学对潜意识的研究。)
    • 非言语过程的重要性(non-verbal process)
  • 发展新的治疗技术
    • 神经反馈技术的应用(*包括各种各样的生物反馈仪、神经反馈疗法,还有最近很红的brain spotting)
    • fear extinction(*恐惧消退技术,本质上遵循行为主义的消退原理,但近来研究进入到神经和分子层面,当然内容无非还是杏仁核、海马、神经可塑性之类)
脑神经科学成果应用中的潜在陷阱
  • 在有些领域并未提供新知
    • 只是将所有过去的心理学名词拿新的神经科学名词做了简单代换(*比如过去人们说“这全是阉割恐惧害的”,现在改说“这全是杏仁核害的”)
  • 将问题过度简化
    • 将某一高级功能简化定位(比如简单认为共情能力=镜像神经)
    • 过度强调某一因素(*比如最近很多治疗中有过度强调依恋经验的趋势)
    • 使用夸张的名词(*比如管大脑某部分叫女性脑、动物脑、植物脑……XX脑之类的)
    • 物质还原论(*简单地认为大脑=意识,脑科学可以解释一切)
  • 科学权威的泛化使用
    • 用神经科学的数据来争论一些政治和文化方面的问题(*神经科学目前还远没有达到能够解释解决这方面问题的程度)
    • 把科学当作世俗宗教来利用,借此提高自己的地位(*见于个别自我极度膨胀的神经科学家和一批神经科学盲从者)
  • 低估意识(mind)的复杂性
    • 有很多巨大的心理变化仅牵涉很细微的生理变化,从这个角度来说,考虑精神可塑性要远比单纯考虑神经可塑性要有远景得多
    • 忽视了传统心理学的有效性和其所提供的洞见(*最近大有神经科学吞掉心理学,神经科学家BS心理学家的趋势……其实两者都有自己擅长领域,离弥合甚至侵吞还差得远)
    • 逃避面对和解决许多存在主义问题、价值问题(*没办法,这就是物质还原论的特点~)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 残心

Comments: No Comments

以MDMA辅助心理咨询治疗创伤后遗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这两天去了个讲利用MDMA配合心理咨询治疗创伤后遗(PTSD)心理障碍的工作坊。因为MDMA这个东西被魔化得比较厉害,好像挺敏感的,我 就只大概聊聊工作坊里听到的和看到材料里写的,仅供参考。虽然尽量减少提及术语和细节,但因为涉及医药和心理治疗的专业内容,本文仍然极其硬,我写出来也 只是因为在国内从来没见过,希望将国外的研究介绍过来。非心理治疗专业的朋友请直接跳过本文。

MDMA俗称摇头丸,在致幻药物里,MDMA属于比较安全,成瘾可能性较低的药物(它的另一类似药物MDA相对成瘾可能性就高很多)。虽然过量服用毫无疑 问会导致各种不良后果,但在适量或少量服用,并且有效控制服药和药效发挥过程中服药者的外部环境的情况下,危险性和服用后的副作用都并不大。(基本就是说 你吃一片阿司匹林,和一口气吃一板而且吃完了以后跑半夜大街上去耍,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创伤后遗主要是指人在受到严重身心创伤后产生的心理和社会功能障碍,比如从血战中回来的士兵失去与人沟通的能力,经历了巨大灾害(比如地震、火灾)之后的人噩梦不断经常惊恐发作,或暴力和性侵害对人造成的严重精神创伤等等。

MDMA所造成的心理作用主要是抑制对于各类客观和情绪威胁的恐惧反应,并减低服用者与他人和外界的界限感,减低人的防御性,这对治疗创伤后遗有很大帮 助。创伤后遗治疗中的主要困难之一是来访者由于心理防御拒绝与创伤记忆接触,但不先回忆起来就无法重构回忆,治疗也就不可能成功,而MDMA可以自然减低 来访者防御性,创伤记忆就变得容易触及。另一个创伤治疗的主要困难是,来访者回忆起创伤经历后很容易情绪失控,导致治疗失败,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来访者再创伤 (类似于断过的骨头又被进一步掰断了的状态,这也是创伤治疗中的主要危险性和挑战)。而由于MDMA有减低当事人恐惧反应的效果,就可以帮助来访者将情绪 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再创伤的可能性。另外MDMA配合的心理治疗疗程很短,目前的研究咨询次数大多不超过3次,以心理治疗来说疗程可以 说是无比短。(当然,每次咨询时间比较长,因为MDMA的药效为6-8个小时,药物起效后咨询师要全程陪伴治疗。)目前研究结果看来,疗效总体不错,而且 治愈有持续性,不太会复发。

具体的治疗的技术操作和原理方面写起来也太多太学术,就不多说了。以上 研究成果是Multidisciplinary Association for Psychedelic Studies的June M. Ruse, Psy. D, Lisa Jerome, Ph.D, Michael C. Mithoefer, M.D, Rick Doblin, Ph.D.,和Elizabeth Gibson, M.S做出和讲解的,感兴趣的请到专业数据库直接查他们的论文。我忘记了具体是谁,以上这五个人中有两个人是跟研究出LSD的化学家学习工作过的。目前还 听到与MDMA有关的研究,一是利用MDMA治疗强迫症,一是用MDMA治疗自闭症,但都不如治疗创伤后遗的研究完整,感兴趣的人也可以找找。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 千夜谈

Comments: No Comments

冥想灵修与心理治疗

From “Even the Best Meditators Have Old Wounds to Heal” by Jack Kornfield in Paths Beyond Ego
Translated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对大多数人来说,冥想和修行不会解决你的所有问题。它能够成为你开放和觉醒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不会是全部。我以前相信冥想和修行可以引领我进入一个高层次的宇宙真理之中,而心理学、人格、还有所有我们的“小把戏”都是与之无关的低层次事物。但经验和非二元的实像告诉我,事情并非是我想象的那样。如果我们希望结束痛苦,发现自由,我们就不能把这两个层次全然分开来看待。

对于意识来说,我们身体和思想的各个部分都是半分隔的。对某一方面的觉知不会自动迁移到其他方面,尤其是当我们怀有深刻的恐惧或曾经受过深刻的伤害的时候。这一点对每个人都适用,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因此,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冥想者对于自己的呼吸和身体有深刻的觉知,却对感觉一窍不通,或者深刻了解意识和思维如何工作,但在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方面毫无智慧。

觉知只有在我们愿意关注我们全方位的痛苦的时候才真正有效果。这不是说我们要陷在自己的过去中,而是说我们应该学习如何应对和解决自己过去的巨大痛苦的障碍,以便将自己解放出来——而这类工作最好是在心理治疗中完成。

冥想和灵修很容易被用来压抑感觉和逃避生活中的困难。面对痛苦是很困难的。很多人拒不面对他们痛苦的根本个人和心理原因,因为经历和面对身体上的疼痛、我们的过去、以及我们的有限之处本身确实相当痛苦,这种痛苦甚至比在静坐的时候面对那些普遍的痛苦还要来得痛。我们害怕自己,害怕自己的痛苦,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会如何用它来促进自己的灵修和打开自己的心。

我们需要审视自己的人生,问自己:“我的哪部分觉醒了?又有哪部分是我在逃避的?我利用灵修来隐藏那些部分了吗?我在哪方面比较有自觉?而哪方面是我仍然恐惧、纠缠、禁锢的?

在很多方面,用好的西方疗法来处理比用冥想要来的迅捷成功得多(如面对悲痛和完成遗愿,沟通和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性与亲密关系,事业和工作问题,特定的恐惧症,早年心理创伤等等)。我们的这些重要方面不能仅仅被当成是“人格问题”。弗洛伊德说他希望帮助人们去爱,去工作。如果我们不懂如何去爱,不能为这世上做有意义的工作,我们的灵修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在这些方面,冥想固然能有所助益,但如果你静坐过后发现仍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时候,找个好的治疗师或者通过其他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当然,也有很多平庸的治疗师,很多疗法水平有限。跟冥想一样,你得去找最好的。除了四、五十年代的传统心理疗法,现在也有很多新的治疗师发展出了很多具有灵性基础的疗法,如精神综合(psychosynthesis),赖奇呼吸工作(Reichian breath work),沙盘游戏(sand play),以及所有超个人心理学疗法。好的疗法就和好的冥想方法一样,用觉知来释放恐惧和依恋,驱散迷惑和不必要的痛苦,治疗心灵,而不是专注在我们的个人故事上。通过一些超个人心理学方法,一个人有时候能够实践最深的无私和无执。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为了心理治疗放弃冥想呢?不。心理治疗也不是完全的解决方法,只有意识(consciousness)本身才是。但意识的成长是螺旋的——如果你追求自由,那么我能告诉你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这一点。有些时候内在的宁静是必要的,而接着就要将外部生活整合到这种宁静之中,当然也有些时候,我们会需要从心理治疗师那里得到帮助。

这些事情都是灵修中同样重要的阶段。并不是先发展出一个自我,再放开它,发展与放开是同时发生的。任何灵修阶段都可能包括三摩地和寂静,接着是对于家庭历史与创伤的经历,然后是将其放开,然后是更多个人问题的出现……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灵修的一部分,而最重要的是面对这一切的勇气。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发现我们追求的对自我和对地球最深的疗愈。

PS: 翻译的时候awarenesss, meditation, mindfulness和consciousness在不同情况下进行了不同的翻译处理。

PS PS: 本文作者Jack Kornfield主要进行的是佛教系的修行,其经验不保证对其他信仰和灵修系统也适用。

Side 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