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 千夜谈

Comments: No Comments

精神分裂 vs 灵性觉醒:关于实践的讨论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以前清流翻译过一篇将也如何分辨精神疾病和灵性经验的文。不过从那篇文章相信大家也可以看出,其实精神疾病和灵性经验并不是那么好分辨,它们之间有很多症状是交叉的,有时候一个处于非常规精神状态的来访者坐在你面前,你真的很难搞清楚他到底是精神分裂还是灵性觉醒。所以今天我们就从临床角度来讨论一下对于这种来访者的处置,即如果你就是分不清到底是精神病还是灵性经验,接下来你应该采取什么行动,应该将治疗或者说谈话引导向哪个方向。相信这对于平常各位在生活中碰到出现特殊情况的灵修者或者自己出现特殊情况会有很大帮助。在判断中,有以下四个方面需要考量:

A. 当事人出现症状前的社会和生活功能

这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当事人跟家人关系是否和睦,是不是有能力保持一定的长期良好的人际关系,工作学业方面是否表现良好。其实这部分主要就是要搞清楚当事人出现症状前是不是有正常的认知和社会能力。当然,这些信息主要要从当事人的亲属、朋友、或者其他关系人那里得到,或者取决于你以前对当事人的了解。

一般来说,症状出现前越正常的人,他们的自我强度(ego strength)越强,就越可能顺利度过这段“相对不正常”的时期,恢复正常功能,并从这段经历中获益。如果原来就是适应不良、怯懦或者疯狂的人,即使出现的是灵性经验当事人也很可能被其彻底压倒,转为纯粹的精神分裂。

B. 症状持续时间

一般来说是看特异症状是否超过了3个月。如果出现比如幻视、幻听、认知失调等等症状持续时间不到3个月,都很可能是暂时的,像有人集中修行的时候也会产生各种幻觉,但是随着打坐或集中修行结束这种现象就会自动终止就是这样的情况。而如果这种状况超过了3个月,这些症状就会逐渐发展成当事人的日常功能,这时候他可能就逐渐丧失对我们所在的“现实世界”认知和沟通的能力和可能性了。当然,3个月是个推测值,但如果一个人连着好几年都疯疯癫癫的,你就很难对他抱太大希望了。

C. 出现症状的原因

主要是看症状的出现是否有明确原因,而这些症状和原因是否有关系。比如之前有至亲过世的人很容易报告“看到幽灵”;如果是之前压力很大或出现强刺激事件,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失心疯,这在中医里也是有不少处置方式的;或者之前参加了强度很大的修行,就比较可能出现昆达利尼升起的症状等等。

如果之前的原因是短期且明确的,那么这问题就比较好处理,手法可以激进一点,灵性一点;相反如果诱因是长期的或者不明确的,那么症状就比较棘手,建议手法就要保守一些,以保证当事人认知功能、生活自理为首要目标。

D. 当事人自己的态度

要看当事人对这个经验和目前的症状怎么看。有时候虽然症状很混乱很严重,当事人却保持着某种微妙的理性或者乐观态度,希望能够顺利地通过这段经历,了解实际发生的情况,而且尽可能地配合,那么通过深入经验和症状之中最终导出正面结果的概率就很高。相反,如果当事人明显就是彻底混乱了,对自己的境况惊恐万分,只想赶快摆脱目前的情况,或者彻底丧失基本认知、社会功能了,那建议就是吃药也好,什么也好,赶快帮他摆脱这个状态。这样的情况下很可能是彻底的精神分裂,即使是灵性经验当事人明显也没有准备好,硬来只会将当事人置入更危险的境地。

总结

以上四条,如果当事人的评定结果呈正面或积极的有两条或以上(如当事人态度乐观,症状为短期,之前认知社会功能正常等等),则应对时可以相对偏向灵性探索和成熟方面,这段经验最终会产生正面甚至转化性的结果的可能性也比较高;反之就建议以普通精神分裂治疗的方式加以应对,即使有明确证据显示当事人的症状是灵性觉醒造成的,也要通过比如吃粗重的食物、增加体育活动等等方法将当事人先从灵性领域带回来,而不应进一步推进灵性进程,以免出现不可挽回的结果。当然,一切还是要实际情况实际分析,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 千夜谈

Comments: No Comments

自杀干预基本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声明: 由于本文话题特殊,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为帮助读者对“自杀干预”这一心理学话题有一些基本概念。作者清流不保证按照本文实施即可100%防止自杀死亡事件,同时也无意进行关于“自杀”或“自杀干预”的道德讨论。

大概每个人都曾经遇见过或者间接听说过自杀的案例。自杀在很多国家都是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其直接导致的死亡人数可以超过癌症,超过交通事故,超过许多我们认为严重致命的死因。尤其是在社会畸形和动荡的时候,自杀死亡率更会进一步攀升,可以说自杀率从某种角度来说也能够反映一个社会健康与否。许多传统宗教为了预防自杀把自杀列为“罪孽”,而现代许多人则认为自杀是懦弱的表现,但无论旁人如何看待,当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达到极限,看不到任何可行的出路的时候,考虑甚至实行自杀虽不能说是“很自然的事”至少也是一个经常被考虑到的“可能出路”。指责和歧视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只有现实地看待自杀的可能性和其个人及社会原因,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自杀的死亡率。

实施真正的自杀干预需要专业培训,但是许多研究都发现,很多人自杀成功是因为根本就没有人注意到过他们要自杀,甚至他们发出的求生信号都被嘲笑或置若罔闻,那么他们就真的找不到理由“不自杀”了。其实只要有人发现其自杀倾向并进行干预,自杀企图付诸实施的可能性及其最终死亡率就会大幅下降,尤其是心理应激反应造成的自杀——“一念之差”很好的形容了此时的情况,如果延缓几十个小时,他们可能就不会自杀,可是那一瞬间他们真的想不到别的。

指望专业人员到人群中一个一个排查自杀可能性是不现实的,所以不少自杀干预方法都是教授普通人如何发现自杀企图,让亲朋好友发现企图自杀的人,再由他们移交专业人员。我们的“专业人员”在哪我确实是不太清楚,但这里就从亲朋好友的角度谈谈如何发现自杀企图,以及发现后你首先应该做什么。

高危人群

其实研究发现有80%的人在人生的某些阶段都想到过自杀,但是绝大部分人现在都还活着,所以当别人提到想自杀的时候,我们也经常不当回事。但这些人中确实有一小部分人是会去实施自杀的,并不是大部分人没有自杀你面前这个人就肯定不会去自杀,所以当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必须要谨慎处之。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或者辅助自杀的原因,符合越多则当事人越危险,但即使只符合一两条也请亲友谨慎对待其自杀的可能性。

– 当事人近期失去了重要的依赖或事物(如至亲、伴侣死亡,失业,破产等等)
– 当事人的生活面对很大挑战或超负荷的压力(如高考,家庭严重不和等等,一般需同时有多个压力源)
– 当事人有酗酒、吸毒、药物滥用等等历史或情况(因为当事人在当时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 当事人家庭中曾有人自杀,或当事人本人曾自杀未遂
– 当事人为临床中度抑郁,或重度抑郁刚开始好转

自杀评估

求生是人的本能,大部分企图自杀的人都会有意无意地向外发出求救信号。这些求救信号一般比较迂回,经常看起来是这样的:首先当事人由于上文提到的某些原因情绪极度低落,在实质情况无改变的情况下,当事人突然很模糊地表现出找到了一个万全解决方案,而且当事人此时情绪显然又并不是那么好。比如说“我已经有办法了……”,但是又没有下文;说“这些事情已经都不是问题了”,那什么是问题?务必要追问是不是出了别的更大的问题或具体的方法是什么,如果没有,就很可疑了。突然看得很开,或者行为很反常都是要注意的。当然不是说人就不能突然想开,我们不希望出现的情况是,你以为他“想开了”,其实他是“想死了”。

当你产生怀疑的时候,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直接开口问:“你是不是想到了自杀?”很多人很怕开口问,一是怕被人嘲笑,二是怕本来人家没有想,一问人家想了。其实如果有人突然来跟你说,让你现在扔掉一千块,你会不会因为他这么说就扔钱呢?不会的。更何况是自己的生命。如果他本来不想自杀,你问他一句是不会导致他自杀的。另外,这是人命关天的事,就不要抹不开面子了。如果当事人回答有想过要自杀,就进入第二阶段,我们要看这个人只是“想”自杀,还是真的“要去”自杀:

询问当事人的自杀计划。(如果一个人有了很详细的自杀计划,比如到什么店,买什么药,需要多少钱,吃多少会死,在什么时候吃,一切都设计好了,那这个人十有八九是准备要实施了。)
考虑当事人自杀计划的可行性。(如果一个人在化学实验室工作,说晚上要去吸氰化氢,这个计划可行性就很强,自杀成功率很高。相比之下,如果一个人说他要去北冰洋找一头北极熊吃掉他,这基本就不靠谱了。)
询问当事人的社会支持系统。(比如有没有亲朋住在一起,是不是和周围人有密切接触,社会支持越少的人自杀死亡率越高,因为遇到问题周围没有人可以帮助缓冲,而且没有人会发现他自杀了来救他。)

*另外还要注意,如果当事人明显非常抑郁,但却完全否认自己想过自杀,也是很值得怀疑的。正如上文所说,80%的人都想过自杀,明明情况已经到谷底,但一点点自杀念头都没有也很少见,当事人可能在隐瞒什么。(常见情况应是想过,但是并没有真的要去做。)

自杀干预

如果当事人声称要自杀,且计划详细可行,这个人基本就可以划入高危人群,短时间内他很可能会去自杀。一般来说此时就应该带当事人寻找专业咨询。以下是在发现企图自杀者后短时间内的一些与其相处原则:

– 不论当事人说什么,不要离开他身边,(在找到专业人员之前,务必跟他呆在一起,因为高危人群就是离开你就可能去自杀的人群。)
– 尽快向专业人员求助。
– 72小时陪伴,一般72小时后应激自杀死亡率就大幅下降了。(而且不会72小时你还找不到一个专业人员移交吧……)
– 切勿责备当事人,一切从理解当事人情绪的角度出发,包括理解其想要自杀的想法。
– 千万不要讲道理。(人都要死了,这个世界的道理对他根本没意义。)
– 可以引导他考虑如果他真的自杀身亡对周围人造成的负面影响,但不要给他施压。(前提是这个人没有人格障碍之类的,否则可能越考虑他越想实施……)
– 如果一个人应付不来可以找他人求助,如你陪伴当事人,请其他人去找专业人员。

– 在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可以联系当事人的可靠亲朋,说明情况,要求帮助看护(父母、室友、夫妻、情侣等等,主要就是看着他不要让他动手,另外陪着他)

简短结尾

最后,这里所讨论的所有当事人,都是其实本质上并不想死,发出了求救信号的人群。注意人的生命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上,不论你认为人有没有权力应不应该选择自杀,人都可能自杀。一个人如果真心想死可以周密地计划部署,避开一切可能帮助,以便自杀成功。在自杀案例中是有一部分为毫无任何征兆,当事人突然自杀,或当事人明显有计划地避开所有可能的干预而成功实施自杀的情况。如果这样的案例发生在你身边,你也不需要自责,因为你根本没有机会拯救这个人,他也不需要你拯救。即使是在自杀干预过程中,我们也没有“拯救”任何人,谁有能力“拯救”他人呢?我们不过是帮助当事人多花一些时间重新考虑自杀的决定,以免他们做出令自己后悔的选择罢了。如果一个人最终选择了死亡,他是一定会去死的。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 千夜谈

Comments: No Comments

冥想灵修与心理治疗

From “Even the Best Meditators Have Old Wounds to Heal” by Jack Kornfield in Paths Beyond Ego
Translated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对大多数人来说,冥想和修行不会解决你的所有问题。它能够成为你开放和觉醒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不会是全部。我以前相信冥想和修行可以引领我进入一个高层次的宇宙真理之中,而心理学、人格、还有所有我们的“小把戏”都是与之无关的低层次事物。但经验和非二元的实像告诉我,事情并非是我想象的那样。如果我们希望结束痛苦,发现自由,我们就不能把这两个层次全然分开来看待。

对于意识来说,我们身体和思想的各个部分都是半分隔的。对某一方面的觉知不会自动迁移到其他方面,尤其是当我们怀有深刻的恐惧或曾经受过深刻的伤害的时候。这一点对每个人都适用,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因此,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冥想者对于自己的呼吸和身体有深刻的觉知,却对感觉一窍不通,或者深刻了解意识和思维如何工作,但在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方面毫无智慧。

觉知只有在我们愿意关注我们全方位的痛苦的时候才真正有效果。这不是说我们要陷在自己的过去中,而是说我们应该学习如何应对和解决自己过去的巨大痛苦的障碍,以便将自己解放出来——而这类工作最好是在心理治疗中完成。

冥想和灵修很容易被用来压抑感觉和逃避生活中的困难。面对痛苦是很困难的。很多人拒不面对他们痛苦的根本个人和心理原因,因为经历和面对身体上的疼痛、我们的过去、以及我们的有限之处本身确实相当痛苦,这种痛苦甚至比在静坐的时候面对那些普遍的痛苦还要来得痛。我们害怕自己,害怕自己的痛苦,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会如何用它来促进自己的灵修和打开自己的心。

我们需要审视自己的人生,问自己:“我的哪部分觉醒了?又有哪部分是我在逃避的?我利用灵修来隐藏那些部分了吗?我在哪方面比较有自觉?而哪方面是我仍然恐惧、纠缠、禁锢的?

在很多方面,用好的西方疗法来处理比用冥想要来的迅捷成功得多(如面对悲痛和完成遗愿,沟通和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性与亲密关系,事业和工作问题,特定的恐惧症,早年心理创伤等等)。我们的这些重要方面不能仅仅被当成是“人格问题”。弗洛伊德说他希望帮助人们去爱,去工作。如果我们不懂如何去爱,不能为这世上做有意义的工作,我们的灵修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在这些方面,冥想固然能有所助益,但如果你静坐过后发现仍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时候,找个好的治疗师或者通过其他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当然,也有很多平庸的治疗师,很多疗法水平有限。跟冥想一样,你得去找最好的。除了四、五十年代的传统心理疗法,现在也有很多新的治疗师发展出了很多具有灵性基础的疗法,如精神综合(psychosynthesis),赖奇呼吸工作(Reichian breath work),沙盘游戏(sand play),以及所有超个人心理学疗法。好的疗法就和好的冥想方法一样,用觉知来释放恐惧和依恋,驱散迷惑和不必要的痛苦,治疗心灵,而不是专注在我们的个人故事上。通过一些超个人心理学方法,一个人有时候能够实践最深的无私和无执。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为了心理治疗放弃冥想呢?不。心理治疗也不是完全的解决方法,只有意识(consciousness)本身才是。但意识的成长是螺旋的——如果你追求自由,那么我能告诉你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这一点。有些时候内在的宁静是必要的,而接着就要将外部生活整合到这种宁静之中,当然也有些时候,我们会需要从心理治疗师那里得到帮助。

这些事情都是灵修中同样重要的阶段。并不是先发展出一个自我,再放开它,发展与放开是同时发生的。任何灵修阶段都可能包括三摩地和寂静,接着是对于家庭历史与创伤的经历,然后是将其放开,然后是更多个人问题的出现……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灵修的一部分,而最重要的是面对这一切的勇气。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发现我们追求的对自我和对地球最深的疗愈。

PS: 翻译的时候awarenesss, meditation, mindfulness和consciousness在不同情况下进行了不同的翻译处理。

PS PS: 本文作者Jack Kornfield主要进行的是佛教系的修行,其经验不保证对其他信仰和灵修系统也适用。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 千夜谈

Comments: No Comments

Kübler-Ross的死亡/悲痛阶段理论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这一次作为塔罗经验谈·死神牌的辅助材料,清流来简单介绍一下Kübler-Ross的死亡/悲痛阶段理论。这个理论其实非常简单,主要内容就是Kübler-Ross发现人在面临死亡(Kübler-Ross的研究主要还是关于肉体死亡的)的时候,通常都会经历五个心理阶段。这五个阶段分别是:否认、愤怒、谈判、抑郁、接受。清流会结合下面这个视频来说明。视频是英文的,不知道谁做的,我大概翻译了一下,因为很口语,我英文水平又很一般,所以只是意译。之所以一定要给大家看这个视频是因为,这个视频真的很搞笑,讨论死亡论题时候,我们需要一些轻松气氛。而且基本上没有人看完这个视频还记不住五个阶段是什么的。

阶段一:否认
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估计根本就不是流沙,到时候大家可以一起聊一下这事乐一乐,呃……(心虚了)
[通常这个阶段是不可能持久的,早晚当事人都会意识到确实有问题。]

阶段二:愤怒
这TMD太完美了!混蛋流沙!混蛋丛林!我现在简直想找个人揍他的脸!TMD!TMD!啊啊啊~这个混蛋丛林!啊啊啊~(吡声是由于美国电视台有七个脏字不许说,如果电视节目中出现会用吡声掩盖,视频作者为了搞笑也这么干……)
[这是愤怒情绪大爆发的时期,当事人看什么都绝对不会顺眼,而且会把这种愤怒投射到他周围的所有人事物上。]

阶段三:谈判
你在那吗?上帝。这是我,长颈鹿。如果你再给我个机会把我救出这个流沙,我保证,我保证,我再也不会在你的塑像上放xxx(这里真的听不清,反正这条件非常诡异)……你觉得怎么样?
[当事人会开始放弃一些东西以换取生存机会,他的谈判对象可以是医生、亲友,也可能是上帝。基本上这时候当事人已经开始接受自己会死的事实了,但还是存有侥幸心理。]

阶段四:抑郁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妈妈啊~~~(这个真的很好翻)
[这时候当事人其他逻辑和社会功能基本不运作了,完全沉浸在悲痛之中,理想状态下,在这个过程中,当事人也会逐渐发现自己生命中珍贵的东西,并重新发现爱。]

阶段五:接受
你知道吗?我觉得这事OK。我打赌天堂上都是好吃的嫩叶,每个人都有个靓妞~上帝,带我走吧~让我见证你的荣光~~什么?我好像到底了……TMD……(结尾纯属作者恶搞……)
[这时候当事人已经为死亡做好了准备,这也是最平静与安详的时期,死亡的庄严与净化能量会在这时候显现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正在经历死亡过程的当事人,或者在为亡者哀悼的亲友都会经历五个阶段,这也是为什么这个理论叫做死亡/悲痛阶段理论,而不仅仅是死亡阶段理论。另外,即使我们已经知道整个流程是如此,我们也不能强制加快或减慢这一流程,显然这个流程有自己的节奏。而且研究还发现,取决于死亡到来的迟缓,这个流程也会自动加快或减慢,所以我们实在是无需担心达不到最终阶段的,只不过过程中的心理痛苦肯定是难免的。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 千夜谈

Comments: No Comments

释疑:超个人心理学、超心理学和灵性

From “What is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What is paranormal and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What is Spirituality?” by Dr. Lukoff
Translated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什么是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超个人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由Abraham Maslow(清流注: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之一马斯洛)和Tony Sutich等人建立于1971年。他们的目标是建立心理学中的第四股力量。第一股力量是精神分析学派,第二股是认知行为学派,第三股是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和很多人已经建立起来的一个学派。但他们觉得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缺少什么很重要的内容,其中之一就是对灵性的认知,以及这一认知对于人生的重要性。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是,人首先是一种灵性的存在。当然人也有其他层面,比如身体、自我,作为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也要探讨这些内容,但在这些之上,超个人心理学还要着重探讨人的灵性。

超心理学(Paranormal Psychology)和超个人心理学有什么不同?

首先,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超个人心理学是严肃看待超自然现象的:一方面超个人心理学鼓励超自然现象研究,另一方面超个人心理学也认真对待个人的超自然体验。因为对很多人来说,比如一个人有关于某人死亡的预知梦,在这个人身上就很可能变成一种灵性体验,他们会确信有什么更高更宏观的事情正在发生。因为他们的梦显然预知了一些事情,而在西方科学系统里,梦基本上是一个很随机的现象,我们没有太多理论能说明梦为什么会跟后来发生的事件有关联。

超个人心理学的范围很广泛,我们提到了超心理学、自然(清流:在另一部分讲到,未翻译)、濒死体验……由于现代医学的昌明,越来越多的人有了这样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可以整个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当事人会改变对很多事情的理解,他们会觉得有什么更高的事情在发生,而他们自己是其中的一部分。比如UFO体验,不管现在的科学怎么说,但当你真的和这些“有UFO经验”的人聊天,你会发现这种经验经常是他们对于“更宏伟的事情正在发生”的信念的基石。而超个人心理学就会对这些“不太正常”的经验进行研究,这些经验从科学角度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有数百万人有心灵感应、濒死体验等等这样的经验,传统心理学可能会轻视这种经验,而超个人心理学家则会说:等等,我们干嘛不把这些经验拿来研究一下,看看能不能理解它们。

什么是灵性(spirituality)?

灵性常被作为宗教的反义词使用,这么用的时候,灵性主要是指一个人与“超验力量”、“高级能量”、“神性”等的个人关系。对大多数人来说,灵性确实包含参加特定的宗教——一个组织更完善的系统,包含一系列信念、教义、组织结构等等。不过一个人的灵性体验其实有可能与宗教有关系,也可能没什么关系。举个例子,在美国,参加超验运动(Transcendental Movement)的人(可以被当作是超个人心理的先驱)谈到将大自然当成他们的教堂,而他们对自然的经验就可以说是他们灵性经验的一部分,不过他们其实并不从属于任何宗教。

当当事人真正“感觉到”那种联系……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我谈到灵性的时候,我更倾向于把它当成一种“经验”,而不是一套信仰或者信念体系,虽然它们互相是有内在联系的。

清流注: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精神分析学派和认知行为学派相互影响的结果,其基本哲学是存在主义。

清流注2:关于心理学中的第四股力量,另一种观点是多文化取向(Multicultural)或社会文化取向(Sociocultural)。

BY: 清流

Blog / 千夜谈

Comments: No Comments

如何分辨精神疾病和灵性经验

From “What Distinguishes Psychopathology from Religious, Spiritual and Transpersonal Experiences?” by Society for Humanistic Psychology
Translated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大部分人都有一些宗教的(religious)、灵性的(spiritual)或者超个人的(Transpersonal)经验,而临床医师有时候很难判断这些经验是否其实是精神疾病的表现。在最近一期“人本主义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里,Chad V. Johnson和Harris L. Friedman (2008)为临床医师提供了一些分辨精神病症状和宗教/灵性/超个人经验(清流:缩写为R/S/T)的建议。

1. 接受灵性和超验体验的存在
2. 了解当事人的宗教背景和信仰历史
3. 理解不能仅根据当事人的R/S/T经验就判定精神病
4. 评估当事人在R/S/T经验之后适应功能是否正常工作,症状是急性还是慢性,以及当事人对于R/S/T经验的态度
5. 评估当事人R/S/T经验的趋向性

  • 当事人现在的行为是否已超过了宗教的界线?
  • 当事人是否过分强调某种特殊信仰或行动,而忽视其他的?
  • 其信仰和行动是否有整体性、相关性,并且符合人性?

    6. 将其特异行为和信仰与传统的宗教和灵性团体的行为进行比较(比如说方言,听到上帝的声音)
    7. 确定宗教或灵性问题的本质

    • 纯粹的宗教或灵性问题
    • 宗教或灵性问题与精神障碍同时存在
    • 精神障碍,与宗教或灵性问题无关

      8. 理解灵性危机和灵性出现(spiritual emergence)之间的差异
      9. 理解精神障碍通常比真正的灵性经验强度更剧烈、更为恐怖,且伴随着机能倒退或失调
      10. 考虑宗教经验(症状)的可能原因

      • 自我炫耀:自恋地炫耀自己的宗教性
      • 宗教奖赏:以宗教来解释正常生活中极为普通的问题解决时获得的帮助(如上帝帮某人找了停车位之类)
      • 过虑情况:过分强烈地逃避罪孽(sin, 清流:原罪)或者避免错误
      • 错误责任:感觉自己对自己控制范围外的事情负责,同时却忽略自己控制范围内真正属于自己责任的事情
      • 狂喜癫狂:强烈且不规律的情感表现,通常以可能暗示急性机能失调的宗教内容为背景或者含有这些内容
      • 无人可依:无法维持稳定的人际关系
      • 过度热情:经常无差别地表达自己的宗教热情,即使对方明显不欢迎这一的表达
      • 伤害性感情:表达爱的方式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而这种伤害其实是不必要的(如因为爱孩子而强求儿童遵循某些极其刻板的宗教戒律)
      • 失去自主:基要主义地遵循宗教经典中对于日常生活的所有具体指导
      • 着魔:可能伴有潜在的病理学症状,比如歇斯底里、反社会行为、偏执或妄想,精神变态或者边缘型障碍

      11. 考虑宗教经验(症状)是否是内在冲突的体现

      • 当事人只是将宗教信仰和行动整合到生活各个层面(非病理性,而是一种必要的整合)
      • 近期突然加入宗教或宗教热情突然高涨与重要的社会或职业关系破裂同时发生
      • 当事人的个人信仰历史中有频繁重复的灵性危机或信仰改变
      • 当事人表现出伴有社会心理功能的代偿机能减退和宗教表达和自我适应功能的冲突的早期客体关系发展的停滞或退行;其梦、幻想和思维中可能含有某支配性主题
      • 当事人有意无意地对堕落极其恐惧,并过度严格刻板地遵守宗教规则
      • 当事人在改宗或信教后长期表现出抑郁和生产力下降
      • 当事人不合理地将宗教运动或领袖理想化,并用其解决心理问题(如自我认知、冲动控制等)
      • 偶尔,咨询师的反移情可能说明了当事人在用宗教控制自己的神经冲动

      12. 考虑用测量工具对适应性灵性经验和适应不良的灵性经验进行曲风——如使用SELF(清流:Self-Expansiveness Level Form)

      ———–被翻译折磨得半死的分割线———————

      PS: 本文内容并非分辨精神疾病和R/S/T的标准,原文作者只是提供给临床医师一些考量因素,实际情况还是要靠医师自己判断。其实我不认为这篇文章会有很多人看,因为里面心理病理学专业术语太多,外人看起来可能会有点一头雾水,而且专业文章翻译起来也比较困难(能看英文的同学我还是建议去看英文原版好了),可以说是吃力不讨好。但分辨精神疾病和灵性体验一直是一个我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有很多精神疾病其实很可能是灵性体验,同样,有很多灵性体验其实很可能是精神疾病。

      BY: 清流

      Blog / 千夜谈

      Comments: No Comments

      荣格的原型理论

      荣格的理论虽然听到过不少次,但是对荣格一直没有太多好感,当然,也没有特别的恶感。只是他的理论实在太适合拿来发挥,以至于我从别人那里听到的版本不是太过浪漫主义,就是及其形而上学,就算根据常识判断,听起来也不太像真的……不过我对大多数理论都还是持相当开放的态度,因此当得知波士顿荣格学院有关于原型理论和萨满主义的讲座,并且内容还涉及生理心理,就决定去听听看。以下的内容是部分听课笔记,主要是对于原型定义的讲解,因为这是最容易拿来发挥的概念,也是我一直感到比较困扰的部分。而这位教授对于原型的定义,我觉得比较合情合理,仅供大家参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dited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荣格认为本能其实是一种典型行为模式,即当我们遭遇一定情况就会立刻做出特定的行为;而相应的,原型则是一种典型的理解模式,即当我们感知到一定事物就会立刻产生特定的理解。原型和原型意象(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原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原型不是意象、图像,而是人类在千百年进化过程中留在神经系统、大脑和身体中的烙印,是对于特定事物的特定认知及模式化的理解。

      原型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它包含以下成分:

      * 意象(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原型”)
      * 右脑内的认知模式
      * 边缘系统内的情绪反应
      * 荷尔蒙放出
      * 身体/大脑的特征认知

      原型可以以这种方式进行运作:看到特定意象(美女),该意象激活右脑内的认知模式(觉得她很美),边缘系统开始产生情绪反应(开心),进而开始排放荷尔蒙(兴奋了…),直至身体和大脑产生特征认知(想和她上床)。这只是一个类比的例子,也许不太贴切,但能够大概说明反应过程。其实,这个过程也可以反过来,事实上荣格认为其中任何一环产生反应都可以引起原型启动,比如YY也可以令你荷尔蒙放出,生活开心也会令你保暖思淫欲,不过原型启动最终总会以产生特定理解表达出来。

      另外,荣格还认为原型不是孤立的。虽然荣格提到各种不同的原型,如阿尼玛、母亲、英雄等等,但同时荣格又相信,事实上这些原型又都是同一个原型。字面的解释非常复杂,但我们可以把原型想象成一块带有全息图像的镭射玻璃,当玻璃摔碎的时候,不同的碎片的名字可能是阿尼玛、母亲、英雄、自性等等,但是当你把任意一个碎片捡起来看的时候,你会看到整个原型的图像,而不是单一的阿尼玛的图像或英雄的图像。也因此,当你激活任何一个原型,或者原型的任何部分的时候,所激活的其实都是人所遗传下来的整个理解模式,这就好像我们念书不可能只念书里的某一行,走路也不可能只伸大脚趾一样。

      原型不是人类特有的,动物、鸟类、昆虫都有原型。荣格最喜欢用来说明原型的一个例子是关于丝兰娥(yucca moth)的。这种娥一生非常短暂,它们根本没有时间从其他同类或者异类身上学习任何知识,而它们的一生又异常复杂,需要进行多次蜕变,最后还必须找到含苞待放的丝兰花产子。丝兰娥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根本没有机会学习丝兰花究竟长什么样子,更不可能学到什么叫“含苞待放”,但是只要丝兰娥成虫遇到含苞待放丝兰花就必然立刻去交配产子。它们显然天生就“认识”含苞待放的丝兰花,这种认知写在它们的身体系统里。只要它们感知到丝兰花,身体系统立刻就会令他们产生应于此处产子的理解。这种认识理解的典型模式(pattern)就是原型了,也因此,荣格在整个生物界都可以看到原型。又由于进化论认为物种由低级逐渐进化到高级,荣格进而也相信,这些原型也会随着进化带入高级生物体内(既然某些生理结构是会进化进入高级生物的,比如人类仍然有爬虫脑和动物脑),因此理论上来说,如果我们对人类的原型拨茧抽丝,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剥开,最后是可以找到蠕虫时代就存在的原型的,即我们与蠕虫相同的部分。

      更广义地来说,原型在不同层面可以有不同含义(当然,它永远都是“典型理解模式”),详情可见下表。而在荣格的理论中,“情结”只是个人原型的体现。荣格认为情结可以习得,其过程就和我们学骑自行车是一样的。事实上,在荣格的理论里,情结完全可以被当成个人发展过程中与外界交互作用造成的神经系统变化形成的任意含有感知理解过程的模式,所以其实“骑自行车的过程”其实也可以被当作是一种情结,我们可以无意识产生感知理解的东西统统都是情结,应该说我们满脑子都是情结,没有情结我们简直没法生活。而弗洛伊德的“情结”只是这些情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这群情结被习得了,但其理解模式不适合当下的环境情况,甚至对人产生正确理解、做出正确反应造成障碍,所以我们不得不想法子改变它们(更可能的情况是制造出别的情结来代替它们),以便我们能够正常生活。、

      以下是一张不同层面原型模式及其体现的表:

      在荣格的理论中,原型的概念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荣格的整个下半生几乎都投身于对于原型的研究之中。而原型之所以对人如此重要是因为——原型提供给我们生活的意义。“意义”其实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我们不知道“意义”是不是存在。但荣格很确定,
      当我们根据原型来行动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意义感”。这也是原型是先天理解模式的体现之一,千万年的进化令我们的神经系统天然地将有利于种群延续和进化的行为解释为“有意义”。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照看自己的孩子,当我们救出落水的朋友,当我们遇到心爱的异性,我们会感到生活是如此充实,我们的存在刹那间变得如此充满意义。很少有人问那种意义感从何而来,他们只是跟随着他们本能去追逐,而荣格相信,这种意义,正是原型为我们定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想对这方面有更多更精确的了解(毕竟,在进行专业材料翻译的时候我还是有些力不从心),可以到John Ryan Haule(这次的主讲人)的个人网站找Evolution and Archetype这本书,这次演讲主要就是讲该书的内容,并且主讲人已经把书的初稿放在个人网站上,大家可以随意阅读。

      BY: 清流

      Blog / 千夜谈

      Comments: No Comments

      家庭暴力与乱伦式的性犯罪 (Healing Pluto Problems)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一口气看完了《Healing Pluto Problem》,这是一本心理学和占星学相结合的专论,对于Plutonian来说,这真的是一本很好的书,也许每一个Plutonian都应该看一 看。书中对于Pluto经常出现的心理和生活问题作了详细的描述,同时提供了以心理治疗和顺势疗法为基础的现实可行的治疗方法。

      不过这次,我不想特别深入去介绍这本书,而是结合国内的情况介绍书中的一个章节:Chapter 5: Incest and Domestic Violence. 由于国内的社会科学和社会发展水平仍然较为落后,以及某些传统道德的钳制,说实话从我看到的,关于家庭暴力,尤其是家庭中出现的性侵犯情况(包括乱伦)的 治疗和社会帮助机制真是糟糕透顶。我把我所读到的记录下来,希望对于那些家庭性侵犯的受害者和相关问题的研究者治疗者能够有所帮助。也因此,这是一篇面向 大众的文章,我会略去所有和占星学有关的部分。另外,由于我并非专科研究此项内容,可能很多专业术语我也不是很懂,我只是尽量表达文中的意思,希望专业的 人员还能谅解。
      PS: 作者比较多地讨论了家庭中乱伦的情况,尤其是未成年子女被父母或成年长辈性侵犯的情况,所以我也会比较focus在这个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曾经与熟人讨论过关于家庭性侵犯的问题,在平常人看来这是一个很遥远的话题,由于我们社会的传统道德观念,家庭中的性侵犯,尤其是当它涉及到明显的乱伦的时候,一般都不会被外人所知晓(所谓家丑不可外扬),但其实它的发生率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有人说强奸的报案率只有30-50%,我想这个数字可能要更小一些,而家庭性侵犯的报案率恐怕就连5%都没有了。大部分受害者为了他们的家庭或者只是为了自己不遭到社会排斥,被迫一生背负着这个黑暗的秘密。我曾经听到过一个在中国发生的真实案例,一个女孩被她的哥哥强奸了,于是在上山下乡的时候,原本出身大城市的她像逃命一样在农村第一时间随便找了一个老农嫁了,并在田间地头终其一生。一旦遭受到家庭性侵犯的打击,大部分受害者很难得到任何帮助,并且这个打击有时候会毁了他们的一生。

      社会的角度:受害者孤立无援

      如果要得到帮助,首先必须要让其他人知道自己的困境,但是家庭性侵犯的受害者却很难把这些话说出口。我们的社会经常倾向于认为受害者也有责任,有时候甚至将主要责任推到受害者身上(确实在少量案例中,受害者也参与其中,但大部分时候,受害者只是纯粹的受害者),而这种倾向直接导致了受害者的缄默不语。

      在这一类倾向中,在西方社会中最致命的就是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经常被人简单地翻译成小女孩都想和她们的父亲上床)。我毫不怀疑弗洛伊德是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但现代社会对他理论的简化应用及理论本身的缺陷,使他在伤害受害者的社会环节中成为罪魁祸首之一。而更为要命的是,使弗洛伊德坚信小女孩想和她们的父亲上床的工作助手Vienna后来自己就被证实是一个罪犯,曾经对儿童实施过性侵犯。所以,这个情结理论很可能只是来自他的错误观念或者完全是罪犯用来掩饰自己罪行的借口。

      而在中国,毫无疑问,三纲五常。我甚至懒得列举过去那些莫名其妙的宗族法律,一个通奸的女人会被浸猪笼,但是通奸的男人好像还比较逍遥(我就很纳闷,如果是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人,男人不来找她,她要怎么飞出去通奸……)。通奸尚且如此,长辈对未成年子女的性侵犯就更不用说了。而且中国人的冷漠自私和某些传统道德观念直到今天也是相当明显的,大部分人会疏远甚至鄙视性侵犯受害者,这样的行为中有许多社会心理因素在里面,但最终它所导致的结果就是:也许受害者不说出来状况还会好一些。

      除了惯常的来自社会的压力,来自家庭的压力可能是更直接的。且不说“家丑不可外扬”这样的观点,未成年的孩子很可能会隐隐意识到,如果他们说出来,他们的唯一能够依靠的家庭就会崩溃——而且事实也常常如此。在一个案例中,母亲携年幼的单亲女儿与一男性结婚,而继父却强奸了女儿,最终这个秘密被公之于众,继父被判坐牢,母亲的精神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最终母女两人几乎无法维持生活。在这样两难的局面下,即使是成人尚不知如何应付,何况是孩子。

      而这时,原本应该去平衡这种局面的社会帮助却常常缺席,我们的社会关怀机制其实基本上不运转。在这里,我要提到一个在电视上看到家庭暴力案例:一个8岁的女孩由于“学习不够用功”经常被母亲打得遍体鳞伤,邻居怕孩子被打死最终报了案,而公安局经过对母亲的一次“说服教育”之后竟然把女孩送回了母亲身边,原因是没有别的地方能送!事实上那个母亲本身是打工妹,她到了大城市发现谋生困难,打孩子其实是母亲自恨的外在发泄,这时候她根本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母亲的心理问题没有解决,说服教育多少次也没有用,而就这样把孩子送回去纯粹是羊入虎口,看得人心惊肉跳。

      而家庭性侵犯的受害者所能得到的社会关怀恐怕比这还要糟糕了。受害者经常被教育要“隐忍”、“顾全大局”、甚至“听天由命”,社会或他人这样不负责任的帮助基本上可以说是把受害者往火坑里推(比不帮还糟的帮助)。大部分人都很容易下轻率的判断,然后滥用同情和仇恨。

      侵害者的角度:仍然是社会问题

      暴力侵犯的一个基本来源是“被扭曲的力量”。在我们的社会中,男性和女性都有其既定的社会角色模式。男性应该是有力量的,强大的,主导的,女性则是柔弱的,需要保护的,顺从的。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即使是一个极端女权主义者,其大脑中也必然有这样的框架存在。在家庭性侵犯的案例中,几乎清一色的都是男性侵犯女性的案例,这固然有生理结构的原因,但更深层的原因是:暴力犯罪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性问题而非单纯的个人心理问题。

      事实上侵害者在幼年时期即接受了社会上男性应该是有力量的这种概念,有时候这种概念在形成时就已经被扭曲了。而当男性成年后,他就必然会谋求这种力量感,有时候是通过事业、金钱的形式,也有时候是通过性的形式。尤其是当男性在社会生活中感到挫败的时候,他们就更可能诉诸于两性之间的方法来得到力量感。如果这种强迫男性崇尚纯粹力量的社会观念不改变,很难说犯罪情况会有什么本质改变。

      对于力量的变态追求的常见情况是强奸和家庭暴力(如殴打妻子)。也有一些人小时候就受到了暴力的虐待,他们成年之后就更有可能诉诸暴力解决问题(犯罪是有其遗传模式的,虽然并非纯粹基于家庭)。因而小时候受到过与性有关的侵犯的人,如果没有接受良好的心理治疗,成年后就更可能采用这种方式来侵害他人。

      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侵害者本身可能由于早年经历而仇视女性,或者对女性有错误的观点(比如以为小女孩都想和她们的父亲上床),这些扭曲的观点为他们的行为提供了正当的理由。另外,酗酒的人也更容易成为侵害者。酗酒本身就和挫败感有很深的联系,而且过度摄入酒精会导致人脑中的控制中枢麻痹甚至终生受损,酗酒者会对自己的行为失去控制力,有时候他们甚至不记得自己干过什么!(酒能乱性。)

      受害者的角度:习得性无助与孤独感

      在所有的性侵犯中,对于未成年人尤其是儿童的性侵犯可能是最为残忍的,这不仅仅由于许多未成年人的身体尚未发育完全,也由于他们对男女之事还不了解,而性侵犯毫无疑问会给他们的心灵烙下阴影。而家庭中对于未成年人的性侵犯无疑更是一个毁灭性的事件。

      大部分受害者在第一次受到性侵犯的时候往往是无力抵抗的(否则没有人会让这种事情发生),他们可能会激烈地抗争,或者也有可能是在半昏迷的情况下遭到侵犯。而随着性侵犯的次数不断增多,抵抗又丝毫没有起到效果,受害者可能会逐渐放弃抵抗,期望至少事情能够快点过去。有时候这种不抵抗的态度会使他们受到外人的谴责,但事实上他们只是产生了习得性无助,他们的大脑根据过去的经验作出模式化的判断,当做一件事情没有用,没有人还会一直做下去。

      但很糟的是,有时候性侵犯会由未成年持续至成年之后很多年,受害者在成年以后完全有能力抵抗,而这种习得性无助却导致他们对于自己的状况漠然视之。并且长期受到攻击而不去抵抗,一切听之任之的习惯也会逐渐成为他们个性的一部分,这导致一些早年曾经受到过性侵犯的受害者虽然摆脱了过去的侵害关系,却由于自己的软弱却很容易继续成为其他侵害者的目标,并且很快的,他们真的再次掉入到一段类似的关系之中了。

      另外,在一些案例中,尤其亲属,对未成年人的性侵犯常常是循序渐进的。可能最开始侵害者只是和受害者一起玩,有一些正常的身体接触,然后逐渐发展到爱抚,直至最后的性交。这个过程中不一定有暴力的存在,被侵犯的未成年人就像被煮死的青蛙,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身陷火坑。同时也尤其在未成年人案例中,成年的侵害者可能会利用自己的成人权威威胁受害者,同时他们可能又会表现得好像亲属之间的爱,甚至有时会给受害人以奖励。而受害者在这样的情况面前,就完全混乱了,甚至不知道自己应该作出什么反应。

      但毫无疑问的,对未成年人的性侵犯会使他们远离他们的同龄人,尤其是在性意识开始觉醒的时候,他们逐渐意识到过去发生的事情可能有问题。当同龄人在对异性偷偷指指点点的时候,他们可能会仇视异性,或者只是想远远躲开。这令他们离同龄人越来越远,有时候也导致他们更加无助。

      治疗者的角度:一些有关治疗的建议

      在对于家庭暴力和性侵犯的治疗中,小组治疗可能是相当有效的一种方法。有时候一对一的治疗会让受害者感到恐惧和孤独,或者仅仅是没有办法说出事实。但是当受到同样伤害的人坐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变得比较开放(当然,这仍然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团体所提供的支持也会给他们带来鼓舞,尤其是让他们感到自己并不孤独这点非常重要。

      一些专注于身体的治疗也是必要的。在性侵犯之后,受害者常常会对自己的身体产生恨意,觉得自己污秽不堪。这也是其中一些人最终选择自杀的原因之一——他们只是没法容忍和这个身体共处下去。带领曾经受到伤害的人重新去爱他们自己的身体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当他们爱这个身体,他们才能去爱这个身体上的一切。

      由于性侵害的受害者主要还是女性,一般来说治疗人员也必须是女性。这并非是对男性治疗师的歧视,纯粹是因为她们的问题就在于受到男性的性侵害,很可能她们根本就没办法再去相信一个男性。同时,向男性暴露自己受到性侵害这点本身就是令人尴尬的,一对一的治疗就更加困难了。所以可能女性治疗人员在很多时候是唯一的选择。

      由于该书的作者一直对顺势疗法很感兴趣,因此书中也提供了以顺势疗法为基础的花精(Flower Essence)疗法。由于花精相当昂贵且并不容易购得,顺势疗法本身的科学性也仍然有待研究,在这里我并不想再多做介绍。有兴趣的人买书来查就好了。

      写给想深入了解的人

      也许你是受害者,也许你只是希望对这个题目有更深入地了解,我会在这里写下一些建议,也许会对你有帮助。

      我将在文末列出该章节的所有的推荐书目,虽然《Healing Pluto Problem》本身出版年份就较早(1986),所以其中列举到的一些书现在已经绝版了。但是对于对相关题目感兴趣的人,这个书目列表可能仍然具有某些指导意义。尤其是对于那些无法告诉其他人,但又希望能够从过去痛苦经历中走出来的人,希望这个列表对你有帮助(只是很可惜,这些书全部都是英文的,我本人也没有见到什么适合的中文书,如果有人知道什么好书请告诉我,我会加进去)。

      另外,这里有一些非专业的建议。(如果我这里有什么写得不对,或者有人有专业建议愿意分享也请告诉我。)

      建议受到伤害的你求助于一些专业社会帮助机构(千万不要自己去找妇联、街道办或者村委之类的,这些机构已经成为以帮助的形式致命地伤害受害者的典范)。如果你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不要犹豫,去找公安局,这并不能帮助你完全从困境中走出来,但至少你可以暂时保住性命或者至少让你不至于伤残。进一步,你可以求助于一些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心理科或者精神科都可以,(最好不要是热线电话,这方面现在很乱,实在没有其他办法再打,但不要完全人家说什么就信什么),专业的人员会给你一些更为详细的建议。如果这些对于你来说还有困难,第一步,去发现和你处境一样的人,团结的力量是很大的。我在上面也说过,小组治疗是很重要的,自由集结起来的人虽然不适合做小组治疗,但有其他和自己一样的人存在会让你觉得不那么孤独。你们可以互相鼓励,互相保护,一起面对共同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法。但是有一点不要怀疑,一定要去面对问题,不要幻想一味的忍耐能够最终解决问题,或者突然有一天你的丈夫或者长辈会瞬间从野兽变成王子。虽然面对问题去解决本身也是痛苦的,但如果不能鼓起勇气自救,你可能永远没办法摆脱痛苦。

      推荐书目列表:
      ·关于乱伦和性侵犯
      <Kiss Daddy Goodnight>, Armstrong, Louise. Hawthorne, N.Y.,1978. 关于许多乱伦式性侵犯案例的收集,收集者本身也是一个受害者。
      <Father’s Days: A True Story of Incest>, Brady, Katharine. Seaview Books, N.Y.,1979. 一个乱伦式性侵犯女性受害者的故事,包括她成年之后决定面对这段过去之后的事。
      <Conspiracy of Silence: The Trauma of Incest>, Butler, Sandra. Volcano Press, San Francisco,1978. 一本关于乱伦式性侵犯的受害者、受害者的母亲及侵害者的访谈录。
      <If I Should Die Before I Wake>, Morris, Michelle. Dell, N.Y.,1982. 一本关于青少年乱伦式性侵犯受害者的小说,细节极度真实。
      <The Best Kept Secret: Sexual Abuse of Children>, Rush, Florence. McGraw Hill, N.Y.,1980. 从多种心理学、社会学角度分析儿童性侵犯的情况,并包含一些儿童性滥用的历史事实。

      ·关于强暴
      <Against Our Will: Men, Women, and Rape>, Brownmiller, Susan. Simon and Schuster, N.Y.,1975. 经典女性读物,关于男性通过强暴来发泄对女性的仇恨以及两性之间极不平等的力量分配。

      ·关于家庭暴力
      <Battered Wives>, Martin, Dell. Pocket Books, N.Y.Revised,1983. 最早的关于家庭暴力(殴打妻子)的书,引起了大众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并且促发了帮助家庭暴力受害者的运动。
      <The Burning Bed>, McNulty, Faith.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N.Y.,1983. 关于Francine Hughes的故事。她杀死了暴力虐待她的丈夫并最终被宣判无罪,这个事件成为了一个里程碑,并在1984年被搬上银幕。
      <The Batterd Woman>, Walker, Lenore E. Harper and Row, N.Y.,1979. 关于家庭暴力的案例研究和心理分析,同时也包括与治疗有关的信息。

      BY: 清流

      Blog / 千夜谈

      Comments: No Comments

      初级冥想课程
      zen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冥想,最重要的是全神贯注.这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很麻烦了.平常想事情的时候,是很容易全神贯注的,因为那时你的脑子在玩命地动,动得你来不及想别的.而现在,突然跟你说用不着动了,歇会儿吧—-不过要让它停下来,先要看看它到底在干什么.第一节课我们就说这个.

      记住要穿舒适宽松的衣服,免得它们阻碍你的行动.且地点选择安静,不会被人打扰的地方. 比较好的是早晚各做一次,如果没有条件,随时都可以的. 不过尽量穿相同的衣服,在相同的地方,相同的时间.仪式感可以让人更快的进入状态.

      首先是放松.

      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姿势.不过躺着容易睡着,站着又太紧张,所以通常都采取坐姿. 全神贯注在你的右脚.你可以动一动它,以便把感觉移到那里.右脚开始放松.现在把注意力转到身体右侧,继续放松.如果你感到紧张,可以先收紧肌肉,再放松.依次感觉大腿,臀部,腹部知道右手,然后再转回到左边. 这会是一个很流畅的过程,甚至可能在你想到那种轻松的感觉向上爬的时候,全身会”呼”的一下就ok了.

      好啦,放松之后,如果你刚才是采取别的姿势,现在就要盘腿坐好了.脊背要直,不论任何冥想都强调这点. 开始内省.感觉思想和情感的涟漪.你觉得舒服,还是有点不适?你发现情绪出现了什么变化? 通常,平常安静的人不会觉得什么,而总是咋咋唬唬的类型就很难过了. 不用在意,也不用解决它们,你只要感觉着就足够了.但是记得,不要沉溺其中,不论是快乐还是悲伤.

      你可以注意到你的思想在干什么,你要以一个客观的观点去看待它.注意思想之间是怎么连接的,速度有多快.你可能很快又会沉迷其中,不要着急,再出来就行了.如果可以,注意思想是怎么让你分心的,这样你就知道怎么不让自己分心了. 只要感觉好,就可以尽量延长时间,但是不要为了追求长时间而让冥想变成一种痛苦的等待.

      冥想,有人很容易做到,也有人根本就无法做到,这和个性有关.如果你真的没有办法客观的不去想,这里有个很简单的方法,但是周期很长,大概要做很久才能见效.就是: 当你走在大街上的时候,不要聚焦,视野180度.就这么走就行了.因为要处理过多信息,大脑就没时间想那么多了.习惯了之后,它慢慢就会停下来的.

      ————————————-

      现在,你已经知道杂念是怎么回事了,就要将它克服.

      首先,保持你往常平和的心态,那种对它不在乎的心态会让它很容易消失.然后,学会这样一个简单的技术:

      在你能够足够客观地看之后,开始问自己:”正在观察自己的人是谁?” 并不一定要拘泥这个问题的格式,但中心是”我是谁?” 不要质问,或者心急,也不要急于知道答案,否则你的心可能会给你一个看似有理,其实荒谬的答案来应付事情. 很简单吧?

      好了,你可以愉快的问了吧? 那么,开始处理那些让你不快的感觉.

      身体不适感 :

      像平常冥想那样做就好了,过一会儿,可能会开始有不适的感觉.你可以变化一下坐姿,但是就一下哦,然后接着冥想. 当不适感又到来的时候,不要再改变姿势了,你会发现自己能够抵御他.感觉一下心灵的烦躁是如何体现在身体上的,很有趣.其实,即使是痛感,坐久了也会自动消失,因为身体不能一直痛……

      幻觉 :

      通常,高级冥想者才会有幻觉产生,但是也不是说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就不会看见. 比如前一阵我就经常看见一个骷髅,满吓人的.不过后来它自动消失了. 要记得的是,不论是快乐还是痛苦的影像,你都不要沉迷其中.不要试图把快乐留住,也不要急于驱走不快.执念只会把事情搞糟.它们通常都会很快消失. 如果它们拒不消失,你可以客观地问:”有这种体验的人是谁?”

      杂念 :

      我们已经说了很久杂念,它总是以不同的形式跑出来. 心灵常常会玩一些把戏,比如开始它会支持你练习,练了一阵,它又突然对你说:”你开玩笑的吧?”真是令人泄气. 思想可以分成不同的种类,快乐的记忆,希望,新想法,明天的任务……把它们分类会对你有所帮助.有时候,只要你把它们分类,它们就像被戳穿一样自动消失. 或者,你可以想象你的杂念顺着水流向远方. 如果还是不行的话,那我们可能需要复杂一点的过程,比如: 闭上双眼,把心灵想象成树干,那些茂盛的树枝是全神贯注的健康心态,而那些枯萎的则是另你分心的坏东西.想象自己爬到树上,把枯枝剪掉.并且对自己承诺,每次当出现枯枝,你都会剪掉它.

      孤独 :

      我曾经说过,平时很咋呼的人最容易难过.因为他们觉得孤独.严重的甚至会觉得自己与世界割裂开来了. 现在开始呼吸,闭上双眼,每次吸气你都觉得自己与外部世界相连,呼气的时候这种联系就被割断.紧紧盯住那些气体,你会看到外部世界拥抱了你的内心世界,并为你带来能量,然后呼出的气息卷走了所有杂念.

      这是很常用的方法,让心变得更干净.然后感觉周围的空气给你的爱抚,它们细细地从你身边流过,这会是愉快的感觉.你也能感觉到大地托起了你的重量.聆听四周的声响,即使是静寂也有它独特的声音.你可以睁开眼,看看各种色彩,身体内外,整个世界间,总是在不断循环着,没有人会孑然一身.也许你可以尝试感激这一切.一颗懂得感激的心,是每一个冥想者应该具有的. 其实这只是提供你一些方法,很多人有自己很个人的方法来对付杂念,你可以发展出自己最顺手的方法.冥想是没有任何格式的.

      ————————————–

      这次的任务是,让我们把冥想变成生活的一部分,也让它更正式.

      首先来学习打坐.如果是从小开始冥想的话,打坐并不是件很难的事情,但是对于大人好像就……

      双腿交叉坐在垫子上(垫子要有10cm那么厚吧),左脚后跟尽量贴近身体,抬右脚放在左小腿上,(如果可能放在大腿上).你可以左右脚交换放.目标是有一天你的右脚放在左大腿上的时候,你的左脚还可以放在右腿上,那就ok了.(如果痛的话,不要硬来,慢慢自然会好.) 手放的方法可以随便,不过常用的是双手合十,或者打手印(如果你知道一些的话).要不就那么放着也不错.

      也许你可以戴个特别的饰物,然后做一些特别的动作(比如先祈祷什么).你可以自己赋予这些动作和饰物宗教意义(比如精灵或者…什么都可以).你也可以薰香,或放音乐,但最后要让音乐消失,否则只会影响你以后的成果.不要太复杂.简单的仪式可以让你容易进入状态.

      那么,开始制定你的冥想方案.我们需要规律的练习.最好每个星期有1天完全用来静修.(我是说最好,没时间也没关系.) 在那一天,起码要做4次冥想,每次半个钟头.(如果你能整天做当然更好) 在间隔的时间里做些简单的工作,比如打扫或者读与冥想有关的书.做什么都要全神贯注. 食物最好事先准备,简单一点就可以,清淡一点.(整天吃沙拉还可以帮助减肥.)不要吃或喝刺激性的东西. 如果还需要其他东西,最好事先准备好,找东西只会让人烦躁. 你可以自己静修,也可以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不过有个规矩是:除了同伴,不要到处张扬这些事情.

      如果你觉得坐半个小时很痛苦,可以慢慢延长时间. 有时候,你可以特意测一下,在你觉得舒服的时候自由延长冥想时间,完事以后再看表,你很可能发现过去的时间比你感觉到的要多得多! 当然,每个人都不一样,也许时间刚好.

      在你每次做完冥想后,尽量保持那种愉悦,客观的心情.最开始它可能一会儿就消失了,以后会逐渐延长.如果你在生命的每个时刻都保持这样的状态,你就是得道高人了.

      你可以随时随地做简单的练习. 体会你每一刻的情绪,动作,告诉自己自己在做什么. 你也可以排除杂念仔细聆听风声……随你喜欢.

      虽然这个问题我只写了短短几行,但这正式这节课最重要的一部分:随时冥想,随时修行,生命可以是一条进修的长河……这次课是个小小的总结,没有特别的内容.如果你已经入门,会发现其中有一些内容非常重要.如果还没有入门,而是渴求另一种奇迹的话……我说的就全部是糟柏了.

      ———————————

      先让我们看看我们心想的力量有多么大。

      现在跟我做(做一次就行了,这只是个游戏,不是什么法门。当然,如果你愿意多玩几次也行啦……〕

      现在想,你旁边的桌上有个柠檬。想象它鲜亮的黄色,它皮的质感,柔和的线条……它的皮上还有刚洗完的水珠……你要认真地想,就像它真的在那。闭上双眼,尽量丰富你的想象。 差不多了吧。现在想象你手里有一把水果刀,你把它从中间切开。 包在皮里柠檬黄色水灵灵的果肉就出现了,还有汁水被挤出来了,溅在你手上。刀一下切到底,咣一声。切开的柠檬在桌上晃着。(尽量丰富你的想象) 然后,你把柠檬拿起来,端详一下,一口咬下去!…… 告诉我,什么感觉?反正我已经写得满口口水了……我第一次做的时候,觉得好像真的吃到了,又挤眼,又吐舌头,悲惨极了!看到把,只要你想得足够仔细认真,就会有特别的效果出现哦。

      lemons

      下面是正课:

      第一个练习:寻找自我

      我们问过“我是谁?”。现在,我们来找找看。开始冥想,安静,凝神,全神贯注。 好了,把注意力转到双目中间上方(天目那里),自问:“我住在这儿吗?” 注意力转到喉咙,继续自问……然后是身体的各个部位,做同样的事情,问同样的问题。 如果有一个答案说:“是的。”就问自己:“谁住在这儿?” 记住,不论问什么,都要像问“我是谁?”那样轻松愉快。

      第二个练习:肯定

      不难的练习,但是希望一定要做。 凝神于呼吸,像你平时做的那样。 凝神于第一个肯定:“我有身体,但我不是身体。”坚定不移。 接着是第二个肯定:“我有思想,但我不是思想。” 然后是第三个肯定:“我有心灵,但我不是心灵。” 任何时候都不要后退,不要怀疑,不要辩驳。作为命令的接受。身体、思想、心中的感情,他们都来了又去。即使他们都来了,都去了,你还是存在。你要这样明白。 也许你可以大声说出这些肯定,很管用。 完成自我的练习,我们不会迷失的时候,就可以继续其他了。

      第三个练习:寻找元素

      按照你习惯的姿势坐好,凝神于“土”。关注你身体的重量,感觉它越来越重…… 然后,感觉“火”。你的身体是那么温暖,从脚趾开始,一直向上…… 再感觉“水”。你血管里流动的血液,身体中维持你生命的源泉…… 最后是“风”。感觉你的呼吸,胸部和腹部的扩张,气在你的身体中循环…… 再次感觉你的身体,增大你的感受,感觉你和土合而为一。 感受你身体之外的温度,湿度与空气,和他们融合。 不要问这融合的一切是客观还是想象。

      ——————————————

      接着,在明白我不是我的基础上,我们来祛除小我吧. 这是来自于瑜迦的方法,当然,只是一些提取的皮毛.

      先收紧肌肉,然后放松.感觉一下松弛. 把注意力转向内心,回忆过去.(你现在应该已经明白到前面课程的重要,如果你不能客观地看内心,回忆很快就会把你拉进去,这样你就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了.) 你会发现,每个生活的时光都是一去不复返的.发生,又消失.感觉一下随着呼吸每次消失的东西. 然后,回顾你到目前为止的一生.是你自己决定来到世上的吗?是你让自己生存,决定自己的命运吗?你的生命真的属于你吗?祛除”属于你”的感觉. 生命只是在你身上流过.(但是经过以前的练习,你应该已经明白,你和这些是一体的.) 不要想为什么,你应该能觉得为什么.

      下面让我们首先来接触曼陀螺.

      先是声音:Om(最简单的声音的曼陀螺之一a-u-m)

      首先,像往常一样开始冥想. 发第一个长音”a”(a-r-r),让这个声音在腹腔震动. 第二个音”u”(ou-ou-ou),让这个音在内脏震动. 第三个音”m”(m-m-m),让这个音在天眼震动. 你可以感觉到声音与震动延身体向上. 反复长出气,至少十几次. 当你觉得对这些声音震动有把握以后,在吸气的时候重复Om,最后在呼吸都重复. (上面哪个括号里的发音是按拼音发.)

      再下来是具,普通的”坛城”就行.要不玫瑰十字会的也行. 把图形放在和眼睛一样高的地方,和眼睛保持合适的距离,光纤要柔和. 坐在垫子上,感觉舒服,然后闭上眼睛.进入冥想.注意力完全专注的时候,睁开眼,凝视图形. 除非必要,不要眨眼,眼睛尽量不要转动.(你会发现你的眼睛实在很爱动) 不要思考,也不要分析,让那个图像就那么印在你心中. 这对你的视觉化会非常有帮助.

      mandala

      这次的最后修行是:诘问.它将是贯穿你整个修行过程的好朋友,帮助你拓展自己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不过,最开始你可能觉得方法比较奇怪一点. 你必须要记得诘问的规则,选定一个问题以后,就不能停止,直到你从中获得了足够多的智慧以后,才能停止.不要着急,仔细玩味任何一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诘问呢,随便什么诘问都可以.你可以自己想一个,也可以找一个. 其实所谓诘问就是…举个例子,比如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答”一棵菩提树.” 有点荒谬是吧? 但就是这样的.你也可以参悟一些禅诗.这里提供两首.

      左边这是六祖得悟时候写下的.有点不明不白是吧?其实他是为了驳斥右边神秀上座的禅诗.至于六祖和神秀之间的事情,你们也不会有兴趣啦,就不提了.

      对照起来参悟很好.记得左边这个是得悟就是了.

      菩提本无树      (身是菩提树

      明镜亦非台      心如明镜台

      本来无一物      朝朝勤拂拭

      何处扰尘埃      莫使扰尘埃)

      另外一首…忘记了…可能是百丈禅师的.比六祖的可能还要简单.

      空手拿锄头

      迈步骑水牛

      人在桥上走

      桥流水不流

      我知道关于禅宗的这些东西,你们可能没有很大兴趣,不过还是写上来,因为这是的智慧大道的路.这是道.

      ——————————————

      practise 1 生命之树

      首先,去找张生命之树的图,你总得知道树是什么样子才行.

      开始冥想,关注呼吸,然后把注意力转移到有形的自然世界(Malkuth),不要走神,不要给他下定义.(注意到吗,QABALA十字术中也有念到Malkuth) 然后转移到人类意识(Yesod)-高尚的自我战胜卑贱的本性(Netzah)-感受神明的光辉(Hod)-d当神明就在你心中的时候,感觉它的美(Tifereth)-神明的慈悲与爱(Hesed)-神明的力量(Gevurah)-神明的智慧(Hokmah)-神明的理解力(Binah)-最后关注神明的本质或”冠顶”(Kether)-在其上还有”安索”(AinSoph),这是无形的绝对神意. 在你冥想每个流溢层(sefirot)的时候,会感到自我的潜力,每个流溢层是神的一种表现形式.

      生命之树

      practise 2 自我平衡

      这里,要求你已经有视觉化能力,否则没法做. 坐下,按照平常的步骤开始冥想.关注你平常不用的一边身体(比如你惯用右手,就关注左边),想象你朝门走过去,深处左手转动门把手.想象自己穿过门口,注意迈左脚,穿过门后向左转,用左手关门. 完成后,花一点时间想象一股强大的能量沿身体左侧上升,尽量把这种左侧感融入生活中.(左撇子相反)

      doors

      practise 3 睡眠中的光盘

      这是一个藏传佛教的修行法,帮助把意识从白天的活动转入睡眠.你可以在要入睡的时候做.你看到会发现,这个怎么好像****功 ?所以说****功实在是很讨厌,剽窃各种法门,又把他们乱用! 当然,如果你真觉得怕走火入魔,那就不练这个喽.(虽然我认为这个没什么可能……)开始冥想,关注呼吸,把注意力移到心脏,感觉到他在跳动,或者也许你只感到它存在而已.

      想象并且真切感受,一个静止不动的白色光盘静止在你心脏那里,但是它比心脏大一点.现在,让光盘开始转动.开始慢慢转,可以逐渐加快速度.在加速的同时,你似乎看到斑斓的彩虹簇拥着白光. 最开始你可能觉得这种练习耽误你睡觉,那么注意力就不要太集中,尽量让光盘自己出现在你意识中,而不是你逼它出现. 如果可能,入睡后让它继续旋转.

      practise 4 漫步心悟

      这是最后一个练习了,你就要完成课程了. 对于现在的你,这个练习真的很简单. 我的意思是,你要知道,冥想,不论它的仪式再复杂,它给你带来的感觉和力量再多再强,它的原本是简单的. 不要在这里迷失. 让我们在细细体会一次最初的冥想.

      选一个地方,让你至少能小步走十几步.左手握拳,拇指向内,右手轻轻呀在左拳上,让左拳顶在肚脐的上方,双眼看前方的地面. 抬起左脚,全神贯注,感受踝骨和左腿的运动,注意脚掌的感觉. 继续小步向前走,保持注意力,然后再按原路返回.整个过程要慢,要从容,步子平稳.

      冥想是一条绵延不断的路,它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可以一生一世…… 祝学有所成 !

      zen road

      Side 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