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Jul 2014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 training / 冥想入门在线课程

Comments: No Comments

冥想入门在线课程

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大,身心失衡引起各种身体、情绪、人际问题。本工作坊将介绍多种简单易行的冥想方法,帮助大家缓解压力、探索自身、找寻心灵的净土,并结合现代心理学知识,讲解冥想对身心的助益。

Read More “冥想入门在线课程”

21 Jul 2014

BY: 清流

Blog / resource / 冥想入门在线课程

Comments: No Comments

冥想入门第二讲 – 倾听内在的声音

第一讲介绍了什么是冥想,冥想对身心有哪些帮助,并带领大家感受冥想初体验。在第二讲里,我们将结合现代科研成果,介绍现代人常见的身心疾病和其原因,并带领大家体验最为常用的躯体扫描(body scan)冥想法及其应用。

 

 

讲座音频:

讲座讲义:

如果在收听中遇到任何问题,可至多贝网原课程网页观看:

http://www.duobei.com/room/course/2161064808

更多冥想课程,请见相关日志。

 

20 Jul 2014

BY: 清流

Blog / resource / 冥想入门在线课程

Comments: No Comments

冥想入门第三讲 – 摆脱思绪的漩涡

第二讲我们结合现代科研成果,介绍现代人常见的身心疾病和其原因,并带领大家体验最为常用的躯体扫描(body scan)冥想法及其应用。在第三讲中,我们将介绍现代心理疗法中对思维本质的研究,带领大家体验与思想和声音有关的冥想方法,并讲解如何用它来摆脱负面思维对你的控制。

 

讲座音频:

讲座讲义:

如果在收听中遇到任何问题,可至多贝网原课程网页观看:

http://www.duobei.com/room/course/7715776847

更多冥想课程,请见相关日志。

19 Jul 2014

BY: 清流

Blog / resource / 冥想入门在线课程

Comments: No Comments

冥想入门第四讲 – 驾驭情绪的野马

第三讲中,我们介绍了现代心理疗法中对思维本质的研究,带领大家体验与思想和声音有关的冥想方法,并讲解如何用它来摆脱负面思维对你的控制。在第四讲中,我们将结合现代脑科学研究介绍人为何易受情绪控制,带领大家体验缓解负面情绪的冥想方法,并讲解如何训练驾驭情绪的能力。

讲座音频:

讲座讲义:

如果在收听中遇到任何问题,可至多贝网原课程网页观看:

http://www.duobei.com/room/course/8514051273

更多冥想课程,请见相关日志。

18 Jul 2014

BY: 清流

Blog / resource / 冥想入门在线课程

Comments: No Comments

冥想入门第五讲 – 转化逆境之道

第四讲中,我们结合现代脑科学研究介绍人为何易受情绪控制,带领大家体验缓解负面情绪的冥想方法,并讲解如何训练驾驭情绪的能力。第五讲中,我们将结合佛教心理学,讲解逆境和痛苦的根本原因,说明缓解和转化的基本方法,并介绍专门应对痛苦的冥想法“施受法”(Tonglen)。

 

讲座音频:

讲座讲义:

如果在收听中遇到任何问题,可至多贝网原课程网页观看:

http://www.duobei.com/room/course/7757364744

更多冥想课程,请见相关日志。

17 Jul 2014

BY: 清流

Blog / resource / 冥想入门在线课程

Comments: No Comments

冥想入门第六讲 – 活在当下每一天

第五讲中,我们结合佛教心理学,讲解逆境和痛苦的根本原因,说明缓解和转化的基本方法,并介绍专门应对痛苦的冥想法“施受法”(Tonglen)。第六讲中,我们将列举冥想中可能遇到的各种身心困难和突发状况,详解应对之法,并介绍将冥想整合进日常生活的方法。

 

讲座音频:

讲座讲义:

如果在收听中遇到任何问题,可至多贝网原课程网页观看:

http://www.duobei.com/room/course/8205405746

更多冥想课程,请见相关日志。

02 Jul 2014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Comments: No Comments

写给免费网络心理问题求助者

文/清流

因为是心理咨询师,在网络上也算积累了不少关注者,我时不时就会收到一些网络心理问题求助者的私信。这其中有一小部分人会跟我预约实际的网络视频心理咨询,甚至是当面的咨询,但更多的来信者事实上只是想聊聊自己的情况,希望我能给他们免费指点一下迷津。

这样的私信和邮件内容五花八门,从“你好,愿意听听我的故事么”,到“我朋友要自杀,我该怎么办”,从简短的一句话问题,到长达成千上万字的文章。固然有随便顺口问一句的,却也有铺陈整个人生经历的心血之作。

我佩服每一个鼓起勇气去求问的人,也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但遗憾的是,就我自身的情况和对周围朋友的观察,全职且专业方面比较成熟的心理咨询师和临床心理学家,基本上不太会免费回答网络求助者的一次性个案问题。这里有几个原因:

  1. 首先,很多人问的问题非常简略,咨询师无法获得足够的评估信息。而如果来回写邮件或私信询问,这就变成了实质上的文字咨询,将会牵扯咨询师大量的精力,最后也未必有任何帮助效果。(一般来说纯文字是不能进行心理咨询的,即使是做心理辅导都很困难。)
  2. 即使当事人描述了情况,因为对当事人没有主观了解,咨询师也很难判断当事人会否有认知或表达方面的偏差——这种情况颇为常见,而根据偏差信息的评估和建议将会越错越远。
  3. 很多心理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都颇为复杂,简单的解释和建议可能过于片面或不可行,对当事人没有帮助,甚至有害,因此咨询师宁可不回复(否则也就不会出现“中长程心理咨询“这种东西了)。
  4. 最后就是,职业的咨询师工作也相当忙,而实际上能够拿来评估的邮件通常动辄几千甚至上万字,咨询师读完再详细回复可能要两三个小时,从时间安排上很不现实。

当然,我也不是完全不回复任何这类邮件,但一般来说,我的回复只有四种,并且都非常简短:

  1. 请拨打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心理危机干预热线)。
  2. 请直接到精神科就诊。
  3. 请寻找合适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
  4. 请参考XX书和XX书。

大体也就这样。只有当问题特别具有普遍性的时候,就是说回了对大多数人都有帮助,那么我可能会在比如知乎、豆瓣、博客上详细回复,但这种一般就不是针对个案的了,会讨论很多相关问题。

那么大家可能会问,我都会推荐什么书呢?其实我也不妨在这里写出来,因为一共也就那么几本书而已:

  • 焦虑问题:《心理医生为什么没有告诉我》《正念禅修》
  • 抑郁问题:《赶走你的抑郁》
  • 沟通问题:《非暴力沟通》
  • 身心灵问题:《踏上心灵幽径》

另外我自己最近还写了一本《疗愈时光,你终将盛放》关于疗愈时光),也是一本心理自助书,包含大量我常介绍给来访者和朋友的情绪管理和自我探索类的实用心理技能和练习,因此遇到适用的人,有时候也老汉卖瓜,自卖自夸地推荐一下。没错,就这么几本,就没了,其他问题基本上光靠看书,照书操作都不能完全解决。

当然,也可能有人就会觉得,心理咨询师在一个助人职业工作,难道你们就一点助人之心都没有吗?其实有相当一部分咨询师还是愿意在工作之余帮助他人的,但这种帮助是有一定的规则和框架的。

在国外,心理咨询师如果想要帮助更多人,一般是通过开放一些低价咨询时段(比如每十个来访者就有一个是低费来访者),或者在一些公益机构做志愿咨询来实现(来访者仍然会给机构交钱,一般是很低的费用,比如50元一次,而且咨询师本身不拿钱,这个钱是捐给机构运营用的)。所以基本上,如果你希望获得职业的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帮助或建议,还是需要去进行付费咨询的,即使这是很小的一笔费用,即使咨询师根本不拿这笔费用。

当然,也有一些求医问药类的网站,有些时候会有心理咨询师回答问题,这时候虽然回答是免费的,但通常是心理咨询师与网站合作的结果,有些时候网站可能还会回报给咨询师。但即使是这样的问题,很多时候资深心理咨询师都不会去回答。因为不论从咨询师行业的健康成长来说,还是从真正去帮助来访者角度来说,成熟的心理咨询师都不会鼓励一次性免费的文字心理辅导、咨询或个案问答。

一般事实上会去提供免费辅导,或者回复问题的,多数是咨询或者临床在读的学生,自己考证且缺乏专业素养的一些江湖派咨询师,或者一些学院派咨询师在起步的时候,或者兼职咨询阶段,也会偶尔回答,算是看看不同案例。待咨询师职业专业方面成熟了,基本都不太会回复了。

17 Jun 2014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Comments: No Comments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团体心理咨询小组?

团体心理咨询相较个人心理咨询,在费用上有相当的优势,因此一直有朋友问我怎么找适合自己的团体心理咨询小组。在选择团体咨询时当然也要考虑咨询师和自己个人的情况,但团体咨询还有其特殊的地方:

不像在个体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会完全按照你的需要定制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是服务于一组人,所以一般事先都对咨询的形式、内容、方案作出了安排,你一旦入组就只是单纯地去接受这套安排,而没有太多回旋余地。

因此,在考量是否参加某个团体心理咨询时,你就需要去考虑:自己是不是特定团体所定位的那一组人,这个已经设定出的咨询安排和方案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

下面我就介绍一下一般常见的三种团体咨询小组各自的特点、内容和适合人群,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周围找找,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小组,同时避开不适合自己的小组。

————————————

心理教育小组

心理教育小组比较类似于小型培训课程,一般在介绍中就会说明有明确的主题,如心理减压组、愤怒管理组、沟通技巧组等,绝大多数普通社会人际情绪生活上的困难问题,都有相应的心理教育小组可以解决。当然,也有专门进行特定情绪、心理障碍治疗的心理教育小组。另外因为成本低且能相对大面积地解决问题,心理教育小组也广泛应用在大中小学和企事业单位中的小组或团队干预里。

因为心理教育小组比较接近讨论课,因此对成员个人水平和特点的要求不多,只要希望在相关方面提高就可以参加,有些小组可能会有课后作业要求。小组每次的内容通常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一般包括一些相关心理知识的讲解、心理技能训练、以及小组讨论和指导等。多数心理教育小组都是短程的,也就是说次数在8-12次之间。如果超过这个次数,则多半是有阶段性的小组,比如每8周讲一个主题,各主题之间承前启后或互相联系。个别心理教育小组可能是长程的,这类小组一般采取滚动课程形式,就是每过一段时间又会讲一次同样的课程。

因为有课程性质,这类小组一般都有相当的封闭性,也就是说如果前两次没有加入,那么之后就不能加入了,因为没有听到前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很难跟上。如果是多阶段或者长程的小组,则有时候在每个阶段之间会有入组机会。另外,由于心理教育小组学习的内容通常需要练习,所以也有些时候在参加完小组后,有时候会有可以选择进入练习小组的可能性。但练习小组一般心理性质就不太强,而只是单纯的练习某个技能,比如正念技能之类。

对于大多数在生活中遇到特定明确的情绪、心理问题的普通人来说,如果决定选择小组而非个人咨询(与个人咨询相比,小组费用稍低,但总体效果稍差),心理教育小组都是首选。在这类小组中你可以学到明确的技能和知识,它们能够帮助普通人应对生活中大多数相关问题;如果一个组参加下来,发现真的技能知识都不管用,那你也可以明确,你的问题可能比你想的复杂,不是短程咨询能解决的了。唯一缺点就是,国内目前这类小组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心理教育小组的授课特点,要求咨询师在接受带组训练的基础上,对某个特定的情绪心理问题有相对比较深研究,但国内这类咨询师相对比较少见,因此大家只能在周围认真挖掘一下。

 

心理支持小组

心理支持小组顾名思义,是以从心理上支持某一组特定人群为目标的,所以一般这类小组都规定了明确的参加人群,比如女性赋权小组、家庭暴力受害者小组、HIV感染者小组、同志小组、癌症患者家属小组、地震灾后支持小组等。同样的人聚在一起,谈话更能引起共鸣,互相的经验也更能借鉴,有时候组员还可能共享社会甚至法律资源,最大程度上达到互帮互助、共同度过难关的效果。

根据问题的时效性以及其他条件限制,这类小组短中长程都有可能。由于招收的成员本身具有较大同质性,小组通常都是开放或者最多是半封闭的:即符合门槛的人任何时候都可以参加,组员随来随去,或者每过一段时间招收一次组员。纯封闭性质的心理支持小组相对少见,因为心理支持小组具有一定的社群支持意义,如果只有少数人能够参加,就不能更好的团结社群资源、支持社群。不过由于成员有特定门槛,所以也有门槛限制使之实际成了封闭小组的时候(比如专门支持某次空难的幸存人员,可能一共也没有几个人幸存)。

心理支持小组多以讨论和分享为主,但这种讨论和分享一般都是有主题的。每次讨论的主题多由带组人事先设定好,一般来说主题会涉及组员共同面对的挑战,相关的心理知识,可能的应对方法,以及针对这些挑战、方法产生的问题和情绪。通过讨论和分享,以及带组人有时候可能会提供的相关材料,组员将能够对自己面对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法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在面对共同的挑战上获得他人的支持。当然,由于仍然是心理小组,有时候组员之间的关系仍然要遵循心理小组的规则,比如不能过度的私人关系或肢体接触等等,使心理支持小组仍然从本质上区别于一般的社群聚会。

如果你是属于某个少数或者弱势群体,或者经历了天灾人祸,发现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都跟自己这个弱势群体身份,或者天灾人祸经历有关系;或者由于你的某些心理情绪问题、特殊个人经历,你感觉非常孤独,周围无人能够倾谈,那么心理支持小组对于你来说会是很好的选择。事实上,不少参加心理支持小组的人,很可能并没有太大心理问题,只是他们所经历的事情太过有挑战性,所以要找找战友。

国内目前逐渐有一些心理支持小组慢慢开起来,多数都与相关的NGO有点关联,比如同志中心、HIV支持组织、女性权益组织等等……因此联系相关NGO组织可能有比较大机会找到这类小组。有些心理咨询师也会推荐需要社会支持的来访者到适合的心理支持小组,这时心理咨询经常能与支持小组互补,起到更全面地帮助当事人的作用。

 

关系成长小组

关系成长小组泛指以关系和个人成长为主题的非结构化小组。这类小组的最大特点就是主题相对比较泛泛,比如“关系”“成长”“体验”之类,内容可能写得面面俱到,也可能根本没有明确的主题和内容,比如只说是“心理动力组”,既不针对特定人群,也不针对特定问题,或者只是说针对“关系问题”“个人成长”之类的。

这类小组一般以自由的对话和交谈为主,有时候咨询师在一开始会询问每个人的状态,接下来就会根据之前大家分享的状态展开,一组人可以自由在组内发表自己的意见、分享经验、表达体验、或者聊其他与小组大家讨论的话题相关的内容,基本上不会出现跟知识、技能有关的内容,而更多是每个人自己的想法和情绪。组员之间的互动是关系成长小组的主要内容,通过与他人的互动,组员能够更了解自己的特点,同时也学习了解他人,并与他人相处。许多过去关系中的问题也会在小组中显现出来,而组员则可以以此为契机学习成长。

因为以个人分享为主题,内容经常会逐渐涉及每个人的私密,并且只有在相处时间足够,组员间建立了关系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开始做与关系有关的工作,因此关系成长类小组以中长程为主,入组方面多采取半封闭、或全封闭,即或者每过一段时间可以出入组,或者就干脆从头到尾都是同一组人。

理论上来说,这类小组在组员筛查方面要求最为严格,一般来说只有没有心理和发展创伤,或者有但已经在心理咨询中处理过,具有较好自我认知和觉察能力,人格较健全的人,才适于参加纯粹的关系成长小组。因此多数小组都应该会有面试,且面试通过率一般。但实际国内的情况比较混乱,很多不应该进入这类小组的人都被收了进去,造成很多问题。

虽然关系成长类小组在国内遍地开花,但个人并不推荐普通来访者直接尝试这类小组,即使是受训的心理咨询师,也应该在做足个人体验功课后再考虑加入。对于一般的心理咨询来访者来说,关系小组应在心理咨询的中后期阶段开始考虑加入,此时来访者已经对多数心理和发展创伤进行了处理,做好了回归社群、重建关系的准备,但可能缺乏实际的人际关系体验和练习机会,咨询师就会推荐来访者进入关系小组来获得切实的经验,并在与多人的互动中继续成长。有时候来访者在这个阶段仍会同时进行个人咨询,以期获得最大效果,也有些来访者由于经济和精力原因会减少或暂停个人咨询,以小组咨询为主。

至于个人成长小组,在国内则是被过度宣传滥用了。事实上在心理咨询中,只有所有情绪心理问题都基本处理完了,才会进入“个人成长”工作,这类工作的重心在于帮助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向更高的“自我实现”的目标迈进,也就是说解决的是“好如何变得更好”的问题,而不是“不好如何变好”的问题。而就我观察,国内多数参加个人成长小组的成员,事实上需要的是个人咨询、心理教育、或者心理支持。他们可能能从个人成长中有所获得,但其效果效率可能远远赶不上去做个人咨询或参加相关有针对性的教育支持组,有时候在不适当的时间盲目个人成长还可能会使来访者走上歧途,毕竟“汝之蜜糖,彼之砒霜”是完全有可能的。

—————————–

 

以上列举了三种典型的团体咨询小组类型,在现实中,也有一些混合型的心理咨询团体,比如心理教育与心理支持混合,或心理支持和关系成长混合等,大家可以根据其描述自行判断,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Comments: No Comments

心理咨询多久才能“解决问题”?短程、中程和长程心理咨询的特点和用途

stairs

文/清流

有些朋友听说某个疗法短平快,因此就指望进入了这类咨询就能一两次就一劳永逸解决问题;也有些咨询师教育来访者,任何问题都要从童年经历开始挖起,不挖个3、5年就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心理咨询到底要做多久才能“解决问题”?

事实上不同长度的心理咨询是有其不同的特点、适合情况、和效果作用的,而找心理咨询也需要根据自己的问题来找相应长度的。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超短程、短程、中程、长程,来看一看不同长度的心理咨询各自都是用来处理什么问题,又有怎样的效果。

——————————————————————

超短程咨询:1-3次

超短程咨询在职业和企业员工咨询中应用广泛,多数用于信息收集和测评,也有一些是策略商谈、简单的技能指导、或对于特定事件的讨论。由于时长极短,来访者与咨询师之间一般不能建立起传统意义上的咨访关系,而是单纯的问询-商谈关系,也就是类似于一般的商业、法律、财务咨询——来访者有某个特定问题,希望从咨询师那里多了解相关信息,来请咨询师给点专业建议;或来访者有一些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想找人商谈一下,给自己一些思路。

超短程咨询若要起效,一般需要来访者本身有较好的社会功能和心理弹性,而要处理的问题对来访者来说只是局部问题,非遍地开花。比如“我不知道怎么跟XX相处”“我不知道这个选择如何选”或“我每周一都郁闷”,很可能就能通过超短程咨询解决;而如果你的问题是“我不擅长和人相处”“我一直不清楚自己究竟想干什么”或“我这半年心情郁闷”,那么超短程咨询就未必能解决你的问题。

事实上超短程咨询虽然以短平快著称,但并不意味着进入咨询就可以短平快地解决问题。对于适于超短程咨询解决的问题(即来访者只是需要信息指导,或已基本做好准备改变,能够在商谈得出解决方法后独立成功实施),超短程咨询可以最大程度上节省来访者的时间金钱,快速击中问题并得出较确定的答案或解决方案;但对于许多并不适于超短程咨询的问题(如长期的人际、情绪问题、早年创伤、成瘾、以及多数来访者未做好准备改变自身或不能独立完成改变过程的情况下),一般即使进入超短程咨询,最后也会做成短程、中程、甚至长程咨询;如果所接触的咨询师只做超短程咨询,来访者则可能就会被转给其他咨询师继续咨询。

 

短程咨询:8-12次(亦有短至4次或长至16次的情况)

短程咨询一般用于解决较为明确具体的情绪和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愤怒、恐慌等,多数轻度中度的情绪心理问题,都能在短程咨询中获得较好的效果,或至少能够缓解到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在短程咨询中,问题越单纯越好(如只是单纯的焦虑情绪过度,而没有其他童年创伤、社交困难、人格问题之类),越早干预见效越快(刚出现焦虑抑郁几个月会很容易处理,如果已经是十几年的久病,则不一定短期就能解决)。短程疗法就像射击打靶,来访者给出一个明确的靶子,然后咨询师带着来访者在几个月内学会如何打这个靶子,直至来访者自己能打中它。

短程咨询中最为常用的方法是认知行为类疗法,这类疗法一般有明确的相关心理教育和心理技能培养成份,有时候甚至每次咨询会讨论什么问题都有事先安排。多数短程咨询需要来访者一开始就对干预有较高的接受性,因为咨询师不能连续数周单纯与来访者处理阻抗,咨询经常从开始的两次就会进入到改变的实质阶段,需要来访者根据咨询内容最快开始切实行动。

多数短程咨询中,咨询师会给来访者留日常作业,每周的作业量一般是3-6小时不等。来访者能否完成作业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最终的咨询效果。因为事实上很多所谓短程咨询,无非是把咨询中不需要咨询师在场完成的内容留到家庭作业中去了而已,如果所有作业量都按传统咨询在咨询室中完成的话,基本也是一个一年左右的心理咨询了。而如果来访者不做作业,全靠咨询室中的时间,那么就要做好心理准备照着一年去做咨询了。

很多人以为所谓咨询效果好就是“我过去焦虑,而现在再也不焦虑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多数短程咨询的目标是帮助来访者学习应对这些问题,以使问题以后不再对来访者造成过多负面影响,而不是问题完全不出现(因为没有人能完全控制自己周围的客观环境)。短程咨询的结束也不意味着改变的结束。在短程咨询中,咨询师旨在帮助来访者建立健康的反应和生活模式,而如果要让短程咨询的效果长久保持下去,来访者就需要有意识地把短程咨询中学到的新方式运用到生活中去。只有努力保持新学到的健康反应和生活模式,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心理情绪危机。

 

中程咨询:半年到一年

在实际操作中,纯粹的中程咨询比较少见,多是拉长的短程咨询,或缩短的长程咨询。也有些时候,因为应对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比如出柜、离婚、丧亲、天灾人祸等),在问题发生前后由于情况重大,需要心理支持和指导而进行咨询,待问题本身解决或随时间淡化后,咨询就自然结束了。而咨询的这半年到一年就是来访者心理的缓冲和调试期,通过心理咨询的支持和帮助,来访者可以更好的适应变化,回归日常,不因事件造成的后遗而困扰。

在中程咨询中,来访者与咨询师建立了相对稳定深入的关系,因而可以深入探讨一些问题,并切实稳固改变。有时候短程咨询虽然促使改变发生,但由于时间较短,出了咨询可能又会马上反复,则可能会拉长咨询来使改变稳定下来;也有一些短程咨询由于来访者的时间精力原因,隔周进行或中间暂停过,那么基本上做到12次时也就半年了。

另外,也有不少中程咨询事实上是应该进行长程咨询的来访者,中途由于经济时间等原因,或难于面对咨询中对改变自我的挑战,自主脱落造成的结果。对于这样情况的来访者,一般鼓励在做好准备后,重新回到咨询中去。当然,也不排除由于各种环境和个人因素,有些来访者在中程咨询中就解决了长程问题,这种情况虽可遇不可求,但也是确有发生的。

 

长程咨询:一年以上

中长程咨询的时间界限比较模糊,我们暂时就以一年为限。事实上很多需要长程咨询的问题,从进入咨询12-18个月才会开始明确起效,所以可能一年半会是个更好的分界时点。

长程咨询常用于解决更深入复杂的心理问题,比如成长过程中的创伤经历,长期的亲子、亲属、伴侣关系造成的不良影响,长期的负面思维和行为模式(一般指持续时间在十年以上的),复杂的人际和社会关系问题,性取向和性身份的探索和认同,以及各种各样根深蒂固的人格和个性问题。

不论是精神分析、人本存在、完形疗法还是躯体疗法……基本上绝大多数疗法都可以做长程咨询,只要咨询师靠谱,来访者投入,都能收到良好效果。在长程咨询中,具体的咨询方式和过程完全取决于咨询师的手法以及来访者的特点,咨询效果的关键一般在于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咨访关系是否安全稳固,而非其他技术、流派或环境因素。

另外,也有一些个人成长或心理保健性质的长程咨询。此类来访者社会功能良好,只是希望在此基础上能够更上一层楼,或加深对自己的了解。这类咨询一般不再有明确的咨询目标,或以“心理保健”“自我实现”之类的泛性目标为主,咨询师会在生活中不断支持来访者,并寻求在来访者生活中发生的任意事件中进行支持或深入挖掘,帮助来访者达成自己的生活事业目标、享受人生。

——————————————————————————————

最后要说明的是,以上只是一般的心理咨询安排情况,在实际的咨询中,由于咨询师流派手法不同,以及来访者所需安排不同,咨询的设置也可能拉长或者缩短。比如有些精神分析师采用一周多次的设置,或者一些完形或家庭治疗师,一次咨询会长达4个小时甚至更久,那么事实上几个月就会达到中长程咨询的咨询量;也有些来访者由于经济地理原因,会采取隔周一次,甚至由于各种变动,造成每月一次咨询,那么即使是短程咨询也会被拉得很长。

不过,一般不建议把短程咨询拉得太长,因为时间久了,改变的动力经常会被稀释;同样,即使能集中解决问题,也不建议把应该中长程解决的问题的咨询时间缩得太短——人如果要在生活各个方面做出改变总是需要时间的,甚至你周围的人适应你的改变还需要花时间,有时候给自己多一点时间,也能让改变更平滑、更稳定。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Comments: No Comments

所以,你还在战拖吗?

1801ed58a6e6a1a9f0ef90d9dad40b22_b

文/清流

知乎有云:

拖延现象(英文:Procrastination)指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拖延现象在中文互联网中又被称为「拖延症」,但请注意,这个词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心理学或医学术语。严重或经常的拖延行为常常是一些深层问题的表象。

全民战拖之势愈演愈烈,看了知乎上无数的战拖问题,甚至连我在咨询室中,都时不时会遇到要求我帮他战拖的来访者……并且他们经常不想面对拖延的因,而只想干掉拖延的果。事已至此,我觉得不如写篇文章深入讨论一下。

没错,拖延不过是一种表象,背后的原因可能有千千万,下面我就来给你列举一下,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来看,所谓的“拖延现象“的背后,可能究竟是什么?每种情况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都是如何处理的?

 

情况一:成瘾障碍

比如知乎里这一题:如何解决严重的拖延症?这个情况事实上是典型的成瘾状况(包括性成瘾、网瘾和暴食症)。成瘾障碍体现为花大量时间在某些特定行为上(通常这些行为能即时满足当事人一些基本需要或排解压力),即使当事人明知道这种行为不好也要做,甚至最终当这种行为不带来任何快乐感,也还是停不下来……

在临床上成瘾是要花很长时间去治疗的,而且治疗过程经常比较艰苦卓绝,需要当事人和咨询师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要从行为上去干预,而这种干预是循序渐进的,甚至第一天就是从你今天有没有按时起床、洗脸刷牙、吃饭开始的……列一个表,每天做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一点一点恢复过来。另一方面还要从心理上去干预,比如长期成瘾的痛苦感、负罪感,这些问题需要在咨询中逐渐应对、接纳,乃至转化为新的动力。

不仅如此,一般来说成瘾背后都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即成瘾是当事人过去在面对生活困境中找到的最好应对方法,并且这样延续下来,那么当事人过去在生活中遇到怎样的困境呢?多数都是与依恋关系有关的。为什么大家同样喝酒,却不是人人都有酒瘾?为什么大家同样上网,却不是人人都有网瘾?这不仅仅是所谓定力问题,很多时候是当事人成长过程中没有可以亲近、交心的亲人朋友,最终造成了只能从网上寻找安慰。现在心理学界现在有一个思潮,就是认为所谓的成瘾,事实上就是依恋障碍,是早期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不良的成年结果。而且这不是什么所谓”精神分析YY出来的结论“,而是有实证支持的。而要解决依恋问题这样从童年期就开始埋下病灶的问题,就需要长时间的心理干预,以及当事人自己的长期努力了。

 

情况二:抑郁障碍

做什么事情都没力气,干什么事情都没精神,满满想好明天要做某件事,到时候就觉得打不起精神来,浑身都觉得累,感觉连做事情的体力都不够。然后因为没做事情而负罪满满,更加提不起精神做事情……这种情况,事实上很可能是抑郁症。

抑郁症的治疗根据不同情况,可采取药物或心理治疗,但首先都要针对抑郁进行干预,比如增加运动量,饮食上根据抑郁进行调整,找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干预,有很多心理疗法都有科学证明在治疗抑郁方面有效,同时还要在周围寻找社会支持,保持有良好的人际网络能够支持心理疗愈。严重抑郁很容易导向自杀,因此要尽早治疗,如果整日拖在“战拖”上,就延误了治疗时机。

 

情况三:焦虑障碍

这种情况一般是这样,没法开始做事,一做就焦虑;更要命的还有,什么事都没法做,随时都在焦虑。整天像热锅上的蚂蚁,越不做事越焦虑,越焦虑越做不了事。根据具体是什么令你焦虑,你的情况可能是广泛性焦虑、社交焦虑、强迫症或惊恐障碍……日常所说的完美主义,经常演变出来就是焦虑。焦虑障碍的典型特点就是:焦虑到让你做不了事,过不了安稳日子,甚至思维模式都像掉在沟里一样,好像就在焦虑中绕不出来了。

严重的焦虑需要药物干预,并且焦虑经常与抑郁共病,因此也要注意抑郁的可能性。即使是中度甚至轻度的焦虑,也应该针对焦虑进行干预。临床上有很多治疗焦虑的有效手段,不论是从认知行为角度干预,通过正念训练缓解,还是挖掘深入的焦虑原因,只要当事人愿意付出相应努力(比如认知行为疗法会要求你每天做作业,心理动力疗法需要你愿意敞开心扉……),都能较好的缓解焦虑,使生活本身重新稳定下来。

其实如果投入去治,焦虑症的治疗周期并没有那么长,但对于很多战拖人士来说,焦虑的治疗其实是一项高难动作。因为很多焦虑症患者相信,他们不焦虑就没有前进动力,所以他们非焦虑不可,非自我批判不可(否则他们也焦虑不了这么长时间)……而很多治疗焦虑的疗法中都提到,应对焦虑的最好方式,就是接纳它、深入了解它、但不批判它——这与焦虑症患者的非理性信念正好相左。殊不知焦虑问题的特点就是,你只有不焦虑了,好了,你现在才能踏下心来做事。如果你一直焦虑着,你就一直做不下去……

 

情况四:自我认同问题

这种情况事实上非常普遍,据我观察估计战拖大军里有一半或以上都或多或少是这方面原因。即给自己订下了实现之后必然能让人艳羡的目标,但结果实施起来各种乏力,干什么都挺high,就是实现目标举步维艰。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根本不是真心想实现这个目标啊!就这么简单~

而这个简单的问题却有一个并不简单的原因,即缺乏自我认同。什么叫缺乏自我认同?很简单,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人在青春期主要应该通过与同辈交往,逐渐发展出独立成熟的自我认同,而这种认同也就是当事人以后事业、亲密关系发展的基础。但是我国青少年由于青春期大多全部在准备高考,自我认同发展受到父母和教育系统压制,因此一般在进入大学后才开始发展自我认同,有时候甚至出了社会才开始发展。

也就是说有很大一部分中国人,尤其是占战拖大军中主流的青年们,都还在自我认同发展的初期阶段。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于是父母说了就算,社会传了就听,没有明确的对自己的认识和定位,当然那些所谓的目标也不过是从周围随便抓来安在自己身上的。

我们从小就抱怨父母不顾我们的意愿为我们各种安排,社会不顾我们的特点给我们加上各种条框,现在终于长大的,可以自己选择了,于是就不顾自己意愿开始按照父母、社会的态度,不顾自己的真实感受,开始为自己各种安排。在我看来,这时候不按这些根本不是发自真心的安排行事,倒才是最健康的反应吧~

深入的职业咨询或者心理咨询都可能帮助当事人,带当事人去走过他们本应该早就走过的发展阶段。或者也可以通过不断结识新朋友、探索不同的职业路径,找到自己真正想走的那条,想要的人生~

———————————————————

我写了这么多并不是说你只要拖延,就是有心理障碍,或者个人发展不完善,这并不是我的初衷。我的初衷是想说明拖延真的有很多可能性,而拖延的解决方式也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而更多时候拖延可能根本只是个症状,甚至不是你真正要解决的那个问题。所以,下次当你想到战拖时,考虑一下,你要应对的,究竟是什么?

Side 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