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 神秘书会

Comments: No Comments

[书评] 给年轻心理师的27封信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给年轻心理师的27封信》,读来像是这是一个年长咨询师给她熟识的年轻咨询师的私人信件——而事实也许也正是如此。虽然这本书在美国亚马逊是五星推荐书,也被翻译成了中文,但从豆瓣上对它那零星而又参差不齐的评价上就可以看出,国内的心理咨询爱好者和从业者们显然对它并不那么热衷。相比Yalom的《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Kottler的《心理治疗师之路》,这本总评以三星为主的小书实在算不得什么。而恰巧是这本书,成了我们职业指导课(Professional Orientation)的教材。

文章经常从一些无关紧要的地方开始。“今天的气温是90度,湿度90%”,“我对母亲的手记忆犹新”,又或“你有没有听过某首乡村歌曲?”。作者让人摸不着头脑地谈起对女儿越洋飞行的担心,她对自己孙女眼睛的喜爱,甚至她翻看相册时的心情,于是你就开始怀疑这真的和做咨询师有什么关系吗?她又提到咨询师面对诊断时的困境,对一些同行离职或者不肯离职的沮丧,以及来访者令人迷惑的梦境,像是小小的抱怨,但又无从解决。她还谈及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她曾为来访者提出的建议,她在咨询室中所看到的家庭互动,如果她能展开些讲多好?结果却写得那么不成体系……这是一本让人无从着手的书。它似乎企图告诉你什么,但又好像什么都没有说清,点点滴滴,却又零零散散。但是正是这样一本书,为我们掀开了一个咨询师真实生活的一角。

咨询师不仅仅是坐在椅子上听你说话的那个倾听着,热心助人事业的帮助者,更不仅是满脑子治疗技术的专业人士。每一个咨询师都是活生生的人,过着活生生的生活。那些光辉闪耀的职业形象、专业严谨的学术专著所描述的,确实是咨询师生活的一部分,但却远远不是全部。某个咨询师也许喜欢吃红烧肉,或者特别讨厌早上公车里的拥挤,他也许正为儿子的学业担心,而这个月的奖金还没有发下来房贷还款期就要到了……这时候他的来访者突然开始跟他哭诉自己的丈夫有了外遇,可是他在婚姻治疗方面并不擅长;或者他突然接到电话说来访者打算把这三个星期的面谈都取消去度假,可是前两天他还在想这个来访者的治疗到了关键阶段;也许下午那个平常谈得很顺的来访者这次居然无话可说,他于是开始考虑到底是来访者的问题,还是自己最近因为房贷的事情绪过于低落影响了来访者……谁知道?可是你的来访者以为你知道,并且正满心期待你的反应。

差不多就是这样的生活,让人偶尔欢喜,偶尔无奈,而多数时候却只是似乎一直在继续往前走的生活。当读完全书的时候,我开始理解它为什么是咨询师职业指导的课本。抛开所有那些在课本上、学校里、培训中学到的技术和术语,它告诉你,当你的决定做一个咨询师的时候,你真正要踏入的,将是这样的生活。

PS:清流读的是英文版,所以举出的原句和实际中文版中的原句会有出入。

BY: 清流

Blog / 神秘书会

Comments: No Comments

犹太神秘主义研究入门书单(卡巴拉)

本书单为正统(orthodox)犹太教神秘主义入门读物列表,来自清流上学期修学犹太神秘主义课时的各种课堂笔记和课下交流,本人不会希伯来文,在这方面没有太多研究,仅将书目列出来,希望提供有心人一个接触正统犹太神秘主义的机会。超出本书单勾勒范围的,一般就不是正统犹太教承认的犹太神秘主义了(常见的非正统流派包括:犹太历史上著名假弥撒亚Shabbetai Zvi,背景不同和目的不纯造成严重曲解的Christian Kabbalah,过度偏离传统的新时代运动Jewish Renewal,以及因大量商业物质主义活动而备受抨击的Kabbalah Center)。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本书单除前4本属综论外,基本是按照流派出现的历史顺序开列。描述是凭记忆写的,如有错漏还请联系指正。原豆列链接:http://book.douban.com/doulist/971094/

作者 : (德)索伦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评语 : 现代研究作品。本书是英语言国家近代犹太神秘主义研究的开山之作,也是唯一有中译本的谈论正统犹太神秘主义的文献。书中谈及了绝大多数犹太神秘主义的主要流派和内容。作者不是卡巴拉实践者,因此本书角度偏向学术研究。由于当时资料所限,一些观点或有偏颇。

作者 : Professor Moshe Idel
出版社 : Yale University Press

评语 : 现代研究作品。Idle是Shelom的学生,但与Shelom的基本不同是,Shelom认为历史上犹太神秘主义是线性传承下来的,而Idle认为是多线此起彼伏地发展的,在本书中 Idle对Shelom书中的不少观点进行了驳斥。两本书放在一起看,能够对犹太神秘主义发展有个比较批判性的基本认识。

作者 : Aryeh Kaplan
出版社 : Moznaim Pub Corp

评语 : 现代实践作品。被无数人推荐为最适合初学者学读的犹太神秘主义实践类入门书。作者Kaplan是上世纪纽约的一位传奇性的卡巴拉老师,似乎是出于某个誓言而向英语世界介绍卡巴拉,大概50多岁就突然撒手人寰。

作者 : Aryeh Kaplan
出版社 : Jason Aronson

评语 : 现代实践作品。同样是Kaplan的著作,较Inner Space在实践方面描述更为详尽深入,各个主要犹太神秘主义发展时期都有涉及。这是Kaplan最著名的一本书,据说是他为了遵守誓言而特意写的,成书后不久他就过世了。

作者 : Moshe Idel
出版社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评语 : 现代研究作品。在十三世纪理论式的卡巴拉出现之前的犹太神秘主义主要是以狂喜体验为主经验派口头传承,主要利用希伯来字母为主的秘术引发神秘体验,而无特定理论系统。这一类型的神秘主义以merkavah(流派名)和abulafia的个人记录为主。本书就是研究这类神秘主义的学术论著,Idle是英语言国家这方面研究的第一人。

作者 : Rachel Elior
出版社 : Littman Library Of Jewish Civilization

评语 : 现代研究作品。Elior是Idle的学生,同样以早期犹太神秘主义研究为主(公元5世纪前),本书对merkavah的阐释比较详尽,给出了早期犹太神秘主义发展的全貌。

作者 : Kaplan, Aryeh/ Kaplan, Aryeh (EDT)
出版社 : Weiser Books

评语 : 卡巴拉古典文献。本书是可以追溯到最早卡巴拉文献(再早的犹太神秘主义就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称作“卡巴拉”),原书以讨论创世为主,仍带有比较重的早期犹太神秘主义痕迹。原文献中还未出现sefirot的概念,不过本书译者Kaplan在书后写了很多现代解释和用法,用到了许多后来的卡巴拉概念。

作者 : Rabbi Joseph Gikatilla
出版社 : AltaMira Press

评语 : 卡巴拉古典文献。大众鲜少有人知道此书,但在学术领域,本书可以说是最佳Zohar入门,一般建议先看本书,再看Zohar。本书与Zohar语境相同,但更为直白,可以帮助熟悉概念。本书是第一本以sefirot为中心的卡巴拉书(早期卡巴拉以数字和字母为中心),书中也谈到了神秘主义经验,还讲解了sefirot的魔法应用。

作者 : Matt, Daniel Chanan (EDT)/ Matt, Daniel Chanan (TRN)
出版社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评语 : 卡巴拉古典文献,著名的《光辉之书》。希伯来文翻译几乎是一项不可能任务,由于希伯来文写作特点,几乎所有单词都可以说是双关、三关、n关语……加上犹太神秘主义又以语言和字母为中心,翻译之后整个神秘主义的精髓可能都消失殆尽了。不过为了满足外国读者需求,光辉之书终于还是出现了第一个五卷英文全译本,译者整整翻译了十年。看本书需要有托拉基础,内容表面看来是解经,要按破译密码的方法来读。

作者 : Aryeh Kaplan
出版社 : Red Wheel / Weiser

评语 : 卡巴拉古典文献,出现于13CE,译为光明或智慧之书,Bahir的英文意思类似于illumination。本书表面看起来讲Mishna,读进去才会发现是神秘文献。而且可说是最含混卡巴拉文献之一,当时历史环境比较特殊,作者讲话欲言又止不清不楚,基本有看没有懂。Kaplan的翻译相当有保障。

作者 : Rabbi Moses Ben Jacob Cordovero
出版社 : Michael Scharf Publication Trust of Yeshiva U

评语 : 卡巴拉古典研究,希伯来文书名一般叫“The Ramak”。与现在大多数人接触到的卡巴拉不同,卡巴拉作为口头传承,在其活跃的年代一直是动态多变的,许多教义和结构都不固定,比如我们现在常见的生命树形式,在当时根本不存在。本书是历史上犹太卡巴拉实践者的第一次理论化尝试,企图将卡巴拉整合为一个系统。原书后附有完整的Zohar解读字典,是唯一详尽的Zohar破译字典,不过英译本出于种种原因把这部分大幅度简化了。

作者 : Rabbi Yosef Karo
出版社 : Moznaim Pub Corp

评语 : Rabbi Yosef Karo是在Zohar时期(12-13CE)和Lurian Kabbalah(16CE)之间唯一一位著名犹太神秘主义者。他是历史上著名的犹太法学家,许多评述都被后世奉为经典,同时也是一位神秘主义者,经常有在讲课时候被“附身”的情况。(在Sabbatin之前,犹太神秘主义与主流犹太教几乎从不分家。)为了填补历史空白所以写在这里。

作者 : Lawrence Fine
出版社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评语 : 现代研究作品。Lurian Kabbalah是所有现代卡巴拉的始祖,也是所有卡巴拉传承中最为复杂和系统化的。但比较不幸也比较讽刺的是,一般认为Lurian Kabbalah的传承已经消失,目前没有人能够完全理解这一卡巴拉体系,也很少有人触及其研究(因为太难入手)。本书是目前唯一可靠的英文Lurian Kabbalah专著,对Lurian Kabbalah的历史背景、发展流程和主要教义都有介绍。

作者 : Hayyim Vital
出版社 : Arizal Publications Inc.

评语 : 卡巴拉古典作品。Luria没有著作,本书是Luria的嫡系门徒对老师讲解的记录,可以说是Lurian Kabbalah的第一手资料,尤其在其理论和世界观方面记录详尽。本书最大问题是译者背景不厚火候欠佳,很多地方可能会译出问题。

作者 : Shmuel Boteach
出版社 : Jason Aronson

评语 : 现代研究作品。老师没有推荐哈西德(Hasidism)的书,因此在网上挑了一本做结尾。跳过被正统犹太主流彻底排除的Sabbatin,接续到现代主要留存的正统犹太神秘主义流派是哈西德。哈西德是犹太历史上第一个将卡巴拉与人类意识结合的流派,将神秘主义描述作为心理过程来解释。早期哈西德拉比众多且风格和做法都各异,加上纳粹大屠杀很多哈西德都遇难了,现在这个流派很难固定出一个模式来。但其理论本书还是有讲解,可以从中看出些端倪。

BY: 清流

Blog / 千夜谈 / 在美国读心理咨询 / 食色性也

Comments: No Comments

食色性也:关于嘿咻这件事的种种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贴了两个月“神秘主义的十年”,系列终于完结,我倒有点找不到感觉了。虽然接下来要继续写“在美国读心理咨询”,但“咨询师也是社会人”这个小系列写到中段,总觉得有些不过瘾,所以这次插播一点不一样的内容,叫做“食色性也”。

在美国的咨询类选修课中,有几种几乎各个学校都提供的常见课程,包括成瘾治疗、家庭治疗、青少年治疗、创伤治疗、性问题等等……我对家庭婚姻小孩子什么的兴趣不是很大,加上各个选修课时间不同,权衡来权衡去,上学期最后选了性问题。确切地说课程的名称叫“Human Sexuality”(人类的性),我们的老师是一个多年专精于性方面心理问题咨询的咨询师。

要说的话,性问题是我在Naropa上过的最欢乐的选修课。谈到性问题,大家就难免羞于启齿,但老师在第一节课上就说:作为咨询师,你们必须能够自然客观地谈论性,如果你们自己说的时候都浑身不对劲,你们让来访者有问题怎么好意思告诉你?老师首先起了表率作用,对很多性问题都是侃侃而谈,还给我们讲了很多案例,加上教科书也是一等一的乐趣无穷,大家在课上也就自然而然地放开了许多。课堂上的讨论涉及各个方面,从普通夫妻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同性向面对的社会压力,到性玩具、虐恋、变性、直至性交易和性暴力。

首先要聊聊我们的教科书,书名叫做《The Guide to Getting It On,6th ed.》(调情指南第六版)。该书砖头一样厚,内容却并不像是一本教科书,书如其名,它更像一本性生活指南。最近大家都在热议未成年人的性教育书刊问题,在这方面这本书也许没什么可比性,不过仔细考虑一下的话就会发现,别说青少年,我们的成年人又受过多少性教育?有多少人的一辈子受到的性教育就仅限于A片和父母模糊的描述的?我有不止一个朋友马上就30岁了,嘿咻居然一次都没成功过……还有朋友在多次失败后终于跟我说他“就要”成功了。但是,什么叫“就要”成功?这事难道不是只有成功和不成功两种么……

在这里我真的要稍微抱怨一下,封建礼教害死人!就算我们现在不是封建国家,在性方面人们的思想还是很有传统留毒的。人的生理心理发展都有一定规律,该做什么的时候要做什么,就好像小孩子该学语言的时候就要让他接触语言,过了这个时期在想习得母语就很困难。由于人类社会的各种必要不必要的限制,多数人不能按照自然时钟在生理成熟的年龄就马上开始实践,但好歹也要让他们了解一下吧?尤其是女同学,我见过一些在性方面无知到让我都不知道怎么跟她们讲解好,还有不少把嘿咻完全当成遭罪……这不仅对她本人很凄凉,也不利于家庭婚姻的和睦。有不少夫妻走进心理咨询室就是部分或者全部地因为性生活问题,如果我们早一点给予他们适当的知识,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就不会有这么多烦恼痛苦,而可以把他们的精力更好的投入到事业和家庭中去了。

扯远了,还回到教科书上来。这本调情指南的内容覆盖范围之广令人咋舌,从基本的生理卫生、接吻调情的方法、常见的嘿咻方法,到如何打野战、如何爆菊、如何玩捆绑……实在是嘿咻界集大成之作(当然,你要是想挑战一些“高难度动作”的话还是要自己研究,不过提前看好相关注意事项总是有益无害的)。书的最后几章还探讨了性在不同历史时期与文化社会的互动,也为该书的专业性和完整性增色不少。书中行文幽默诙谐,凡涉及内容都包括操作守则和注意事项,知识性丰富,读来又轻松愉快。我曾经一度想翻译该书中的几段,无奈作者的写作风格实在太口语,翻成中文很难传神,后来就作罢了。不过如果是能读英文的同学,强烈建议你们买来一读,对普及性相关的知识(和学习美国俚语)都很有帮助。不要以为你有过性经验就一定知道,很多东西真的是不读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相信通过读这本书也能解决你们性生活中的不少问题。唯一要注意的就是,书中插图虽为手绘,但极其写实,基本上除了真人A片以外,就没办法比这个再写实了……所以同学们阅读的时候务必避开长辈,免得尴尬。

书中精华遍地,不便一一举例,就留给诸君自己去享受挖宝的乐趣。以此作为涉及“食色性也”的第一篇,虽然以后的这方面的文章大约并不会涉及太多我们教科书上的内容,但将它介绍给诸君,也就让诸君的许多我在博客上不能一一谈及的问题有一个解答之道吧。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 千夜谈

Comments: No Comments

冥想相关神经科学研究成果简汇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本文是听Roshi关于contemplative neuroscience的演讲时所做笔记。Roshi是人类学家,但与多位以冥想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神经科学家交往甚密,且一直参与与冥想相关的研究,因此对这一学术领域的情况很熟悉,才有如下总结。本总结为不完全总结,更多内容请google英文contemplatie neuroscience相关内容。本人笔记速度有限,只能尽量记录作者、年份、文献名、期刊、项目名等相关信息,仅供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冥想有很多种,各有不同特点和效果,目前有神经科学研究的冥想共有三种((Lutz, Dunne and Davidson, 2006)、(Lutz et al., TICS, in press)):

  1. 专注冥想(Focused Attention Meditation, 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点的冥想)
  2. 开放冥想(Open Presence Meditation, 没有特定注意点,而对任何可觉察范围内升起的经验平等关注的冥想)
  3. 慈悲冥想(Compassion Meditation, 特指佛教中以发愿、祝福、转化等方式训练慈悲心的冥想)

研究成果简要汇总:

  1. 冥想者的大脑具有更好的执行功能(包括控制注意、管理任务、区分主次等)。经过八周的MBSR训练,冥想新手转移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能够获得提高。(Jha, A. et al. (2007) Cognitive, affective, &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7, 109-119)
  2. 冥想训练能够提高认知和注意技能。在mind wandering的测验中,冥想者能够更快回到基线(Baseline)。
  3. 冥想训练能够帮助当事人更好地利用有限的注意力资源。越有经验的冥想者在数字闪烁测试中,在第一个数字上所消耗的注意力越少。(Attention Blink Study, Davidson)
  4. 冥想训练可提升端粒酶活跃度。(端粒酶可修复在细胞分裂过程中DNA缩短部分,这一缩短过程已被证明与衰老有关。)接受了3个月冥想训练的被试其端粒酶活跃度比未参加冥想训练的被试高1/3。(Shamatha Project, Saron)
  5. 老练的冥想者在进行慈悲冥想的时候心率上升,大脑的额皮质和岛叶皮质活动上升。 (Article: Regulation of the neural circuity of emotion by compassion meditation, Davidson)
  6. 慈悲冥想激活大脑与共情有关的区域。老练的冥想者在进行慈悲冥想时处理共情、厌恶、爱的岛叶活动增加(James Austin),对不确定问题/因素进行处理(Tania Singer),并激活有分辨自我与他人及觉察他人精神情绪状态功能的颞叶(Lutz et al., 2008)。
  7. 冥想训练可增加伽玛波活动(伽玛波活动与知觉和意识有关)。
  8. 慈悲冥想训练的增加与TSST-induced IL-6和POMS的减少有关。(Article: Effect of Compassion Meditation on Neuroendocrine, Innate Immune and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Psychosocial Stress, Raison)
  9. 慈悲冥想中,修行者的运动前区皮质活动急剧上升。(运动前区皮质与计划活动有关。)

*另有专注冥想/开放冥想与心血管系统及免疫系统相关研究成果未记录下来。另外尽人皆知的Jon Kabat-Zinn的成果我就没再记了。

尽管已有一些研究成果,Roshi说她认识的神经科学家大多认为神经科学还是一门非常年幼的学科,目前的多数研究都是基础研究,其实还谈不上真正的临床研究,很多研究成果也还不能直接用在临床上或生活中。Roshi甚至直接说谈neuromarketing什么的根本就是幼稚……基础科学家们果然还是严谨的啊~不过这可能给很多想拿着神经科学研究成果就说出个因为所以或者直接拿来赚钱的人泼了冷水——当然,想简化利用科学的人倒也是挡也挡不住的。呵呵~

BY: 清流

Blog / 神秘书会

Comments: No Comments

新时代运动:世俗化的神秘主义

New Age Religion and Western Culture: Esotericism in the Mirror of Secular Thought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看到这本书完全是个意外。我过去的一个小mentee意外地出现了,说想继续下去(我原本以为是脱落了的)。因为他已经升入大学,我就开始着手给他准备一套以主题分类的神秘主义相关入门书单,在搜索新时代运动相关书籍的时候,非常惊喜地遇到了这本书。

说“惊喜”是一点也不为过的。虽然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新时代运动已经跌跌撞撞走过了将近40年的日子,但针对这一运动的学术专业研究却出人意料地少得可怜。大多数讨论这一运动的文章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或者不遗余力地对其大肆吹捧,或者从一切可能角度对其猛烈抨击。而真正对新时代运动客观深入的研究凤毛麟角,找起来更如大海捞针,因此,如本书这样的综论式学术研究就显得尤其珍贵。之后我就发现这本书居然已经出了十年以上了……真是瞎了我的狗眼居然没注意到过。

首先吸引到我的是书的副标题,“世俗语境下的神秘主义”(Esotericism in the Mirror of Secular Thought)。从几年前新时代在国内热起来开始,包括我在内的不少神秘主义同好就都一致同意,新时代运动是神秘主义世俗化的一种结果。所以一看到标题,我就立刻感觉心有戚戚焉,于是赶快从网上搜罗了一本下来读,结果也不负我望。作者在书中对新时代运动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并力图抛弃传统研究中因果、线性式的解释方式,而代之以现象学式的研究,提供尽量完整的背景环境。作者认为社会运动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X引起Y的关系,而是一个整体的社会历史文化基础提供了运动出现的土壤,再经由各种人物事件有意或无意的触发而逐渐产生,这一点在考虑问题中也是很值得借鉴的。

新时代运动研究的首要难处就在于,这是一个没有明确定义的运动。相对于一般的社会运动而言,新时代运动的诉求并不清晰,所采取的手段和参与者的信仰态度也极为多样化。书中作者企图通过时间、空间、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定义,避免新时代运动与其同时期的其他宗教和社会运动产生过多混淆。作者还将新时代运动分为狭义(即以预言“新时代”的到来为中心的天启式运动)和广义(以泛性的灵性成长、人类潜能运动、意识进化论等等为主)进行讨论,我个人觉得也是很好的分法。

虽然新时代运动的定义有许多困难,但几乎所有学术研究者都同意,应该将其放在其历史背景下,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新兴宗教运动来研究。多数对新时代运动的学术研究来自宗教研究机构,在本书中作者也将其中的团体和组织称为“新时代宗教”(New Age Religions),同样体现了新时代运动的宗教性。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今天的许多新时代运动团体如果发展得“顺利”,两千年后,它们的地位和形式将很可能会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基督教;如果发展得“不顺利”,它们就会消失,或者成为区别于社会普遍接受的宗教的异教和邪教,它们的概念和团体搞不好还能像蛇和法利赛人一样被写进一本经书里去,结果必然无比欢乐~

言归正传,书中第一部分讨论了新时代运动中的几条主流(如通灵、疗愈、新科学、新异教),并给出了对该主流作出贡献的所有新时代作者的出版内容简述,以期给出新时代信仰体系的全貌;第二部分作者着重描述和探讨了新时代运动参与者崇尚的理念及其相关的主观经历和现象(如个人实相、死亡复生、前世回溯、水瓶时代等等),以及它们在新时代运动框架下被赋予的意义,借以讨论新时代信仰在文化背景下的系统作用;第三部分中,作者总结了目前为止主要的新时代运动学术研究文献(这部分很有学者式的幽默,有些地方懂行的读起来很爆笑),讨论了新时代运动和传统神秘主义在发展和特征上的异同,用以提出为何一些特定的传统流派会被重新阐释,并导致了新时代运动的产生。作者还呼吁学术界对这一运动引起重视,并进行更广泛深入的研究。

在第十三章中,作者给出了新时代运动的五个基本倾向:

  1. 注重现世而非来世,注重主观体验;
  2. 整体论(holism),抛弃“唯一超验存在的想法”(亚伯拉罕宗教基础),代之以万物有灵并相互影响的观念;
  3. 进化论,尤其是意识进化论,认为进化是必然且有意义的,意识的进化最终带来灵知;
  4. 宗教的心理化和心理的神圣化,自我的认知(self-realization)和上帝的认知(God-realization)被等同,现实是由意识以进化为目的创造出的,因此每个人都创造自己的实相;
  5. 期待“新时代”的到来,在早期多次新时代到来的天启预言破灭后,多数团体转向意识进化论和社会改良论。

当然,新时代运动内的团体是很多样化的,作者也指出这些倾向还要放在不同团体和社会的语境中去讨论,这也体现了作者的严谨性。

对于影响新时代运动形成的因素,作者着重讨论了浪漫主义(果然是浪漫主义,果然啊!)和神秘思想(occultism)的复兴、神智学派的理论、宗教向形而上学和神智学发展的趋势、以及十九世纪以来美国的和谐宗教传统(harmonial religion,好和谐……)和心理学的机能主义影响,并提到了荣格在其中的作用。

结尾处,作者从社会思潮和宗教研究两个角度给出了新时代宗教的分析:

新时代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批评思潮:所有新时代宗教都批判西方文化中的二元论(dualism)和还原论(reductionism)倾向,前者以基督教教义为代表,后者以理性/科学的意识形态为代表。新时代宗教相信在这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既不反对灵性信仰,也不反对科学理性,而是将它们在更高层面上结合的“第三种可能性”。新时代宗教提出目前占西方世界主流的基督教和科学界应为现在世界上的危机负责,而只有当这“第三种可能性”成为社会的主流,世上的危机才能得到解决。

新时代宗教作为世俗化的神秘主义:所有新时代宗教都通过提出由神秘主义思想导出的替代(alternative)思想和方法,表达了对现代西方文化的批评。它从传统神秘主义中吸收了对个人宗教经验的重视和强调现世的整合论(作为二元论和还原论的解决方法),但总体上来说是将神秘主义教义从世俗角度进行了重新阐释。由于掺入了因果思想,新时代宗教并不是对人类启蒙之前世界观的回归,而是神秘主义和世俗元素的一种新型整合。悖论的是,许多新时代运动对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批评经常以为他们提出的与之前的世界观相同。

最终,作者提出了新时代运动的定义:

The New Age movement is the cultic milieu having become conscious of itself, in the later 1970s, as constituting a more or less unified “movement”. All manifestations of this movement are characterized by a popular western culture criticism expressed in terms of a secularized esotericism.

(核心内容,怕翻译得不好,以上为原文,简单说明一下意思:新时代运动源于宗教崇拜运动,运动内部于上世纪70年代末对自身产生自觉,并构建起了一个或多或少比较统一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所有表征,都以利用世俗化的神秘主义思想表达对西方流行文化的批评为特质。)

————————————-

正文说完了,再扯点闲篇儿~话说本书的作者有一个观点相当有趣:即西方人经常认为新时代运动是对东方灵性真知探索的结果,如神智学会所提到的印度圣人,对许多新时代运动先驱产生影响的辩喜及瑜伽的引入,也包括现代佛教心理学的提出和内观禅修的研究……许多人感到这是东西交汇的结果,尤其是西方向东方重新引入灵性真知,打破旧有思维和意识的结果。但作者却认为,所有这些都是打着东方旗号的西方产物,且其发展过程完全符合西方神秘主义发展的常见过程。在历史上,西方神秘主义,尤其是以基督教为背景的西方神秘主义传统就不时引入“外来的真知”,比如对犹太卡巴拉的重视,对炼金术的应用等等。但西方人从不放弃自己的认知范式,经常是拿着对方的词汇按照自己的想法一通“整合”,最后结果就是整出一个顶着对方帽子却跟对方相去甚远的东西,且由于仍然用同样的一套名字和术语,说多了自己竟然以为是同一套东西了。而在新时代运动,乃至现代西方与灵性发展有关的研究和应用中,这类例子也屡见不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身体观:在传统南传佛教和印度教修行中,身体都是很低微最后应抛弃“皮囊”,但是西方人对于物质身体的非常重视,结果内观和瑜伽进入西方以后,却成了躯体为中心的心理疗法和强身健体甚至减肥塑身的工具。其表仍是东方方法,核却完全换成了西方的。虽然作者的这一观点显然有待进一步论证,但却确实很好地指出了目前新时代运动中常见的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若说这是西方神秘主义的长期传统结果,倒也是一种很有可能是正确的有趣解释。

另外,本书也让我对肯·威尔伯在新时代运动中的贡献有了多一些的认识。我个人对肯的不少理论是持怀疑观点的,并且对他的成就也没有特别的崇敬之情。对于掌握足够信息有专业背景的人来说,自己独创几个和肯的理论体系类似的东西其实不是什么难事,而他的理论又没有实证证明是正确的,加上肯·威尔伯的理论在西方新时代运动中其实并不如国内想的那么闻名,所以我对国内肯红得一踏糊涂总感觉有点疑惑。不过从书中看来,肯在超个人运动中重要倒是事实,而且肯其实是早期新时代运动内部出现的主要批评者。他对人类意识感兴趣,但是却反对全息理论(holographic paradigm)和平行理论(parallellism)。事实上,肯提出的大多数理论都是层级结构并且分门别类的,与这两个新时代运动常见的理论的态度相反,而他的反对也是他在新时代科学中最大的贡献之一——由于新时代运动是一个非常浪漫派情绪化的运动,肯的反对几乎成了整个新时代运动内部唯一理性的分歧探讨。不过国内他的崇拜者们好像米什么人注意到这一点……

———————————
PS:本文中我将神秘主义(mysticism)和秘契主义(esotericism)作为同义词替换了,因为本书中作者并没有做明确区分,且秘契主义大家听起来很陌生。简单来说,神秘主义是一种广泛的思维模式并包括一切由这一思维模式产生的观点和应用,秘契主义则有特特指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对与公开的机构化的宗教传统中的信仰、实践、经验非常不同的替代和边缘宗教运动或哲学的研究。具体上,秘契主义研究的涉及领域目前包括与十九、二十世纪的巫术运动、玫瑰十字会、神秘结社和神智学有关的炼金术、占星学、诺斯替主义、赫尔墨斯神智学、卡巴拉、魔法、神秘主义、新柏拉图主义内容和新宗教运动。

BY: 清流

Blog / 咨询师也是社会人 / 在美国读心理咨询

Comments: No Comments

身在“特权阶级”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几乎没有人觉得自己生活在天堂,生活中的许多事物,见多了就容易习以为常,再美好的境遇,早晚也会变得理所当然。而当你把自己所拥有的太过当作生活的常态的时候,就再也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和生活方式。我们常说美国人幼稚,其实这不完全公平,他们也很有一套属于他们世界的生活智慧,只是他们的世界与我们的有时候实在相差太多,因此沟通起来难免有障碍。

上社会文化课的时候,老师曾经让我们分小组讨论每个人成长过程中获得过的特权。这种时候,美国同学的大脑通常是一片空白。没错,他们完全意识不到他们生出来是美国国籍这一点,给了他们多少保障、机会和便利。他们去很多国家不用签证,只要会说母语就能靠教英语环球旅行,即使没什么钱也可以上公立校,然后贷款完成高等教育。尤其我的一些生长在中部山区的白人中产同学,几乎是生活在一个除了心理痛苦以外没有任何痛苦的世界里。他们有时候想问题特别简单,因为他们的世界就是这么简单。住在东西岸的同学相对来说对世界真实情况了解多一些,但这也是因人而异的。

不过我见过的最离谱的美国同学还不是心理系出身,而是商学院的。商学院学MBA的美国同学通常都属于社会定义的“事业有成”型,要不然就是家庭富裕得一塌糊涂。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同学聊圣诞假期去什么地方,一个美国女同学说她要去佛罗里达附近的一个小岛渡假,那是她家的私产,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她准备趁假期好好休养一番。这种生活对于我们这样循规蹈矩的普通国人来说自然是不可想象的,我的中国同学只好顺嘴夸了一句:那小岛听起来不错。美国同学听了,居然说:“当然了,你也应该买一个~”她说得那么理所当然,以至于我的中国同学都不知道接什么话好,半天才憋出一句:“我会考虑下的……”考虑什么?都是外国穷学生,能踏踏实实挤在中产阶级里已经谢天谢地了,佛罗里达的小岛,与其说是“考虑”不如说是YY吧?

但是,当看到美国同学在谈到特权茫然的神情的时候,我也突然意识到,在抱怨着美国同学无知的同时,我也无知地坐拥着许多特权。比如中产背景,比如北京户口,比如教育机会,比如医保社保……也许与我相比,美国中产同学处在特权阶级,但是与其他许多人相比,我自己也是不折不扣的特权阶级的一分子!

人活着有时就难免压迫别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总有人得到有人得不到,机会未必公平。特权是相对的,身居高位的“特权阶级”无疑掌握着最多的特权,但就在今天我能够读书写字,你能够上网看到这篇文章,本身已经表明了我们所拥有的特权——有许多学习和生活的机会并不是单纯靠个人努力得来的。所以有时候我也会问我的同学,你拥有什么特权?你又打算用这份特权做什么?毕竟,特权这东西,很多人手里都有那么一点点的。

BY: 清流

Blog / 阴影手记

Comments: No Comments

希伯来字母的神秘意涵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今天去一个犹太教会听一个老师讲希伯来文字母,一节课就讲一个字母,tet。

犹太教神秘主义是建立在希伯来语言上的神秘主义,要想真正理解犹太神秘主义,就必须得会希伯来文(另外还要会阿拉姆语,不过阿拉姆语和希伯来文比较相似,会希伯来文后阿拉姆语很好学)。我是没有深入理解犹太神秘主义的打算,毕竟没有学希伯来文的精力了,不过我还是很好奇一个希伯来字母里面到底有多少层含义,所以听说了这个课就去听听看。

我去的时候还没有人到。教会长得有点像增强版的民宅,不过从窗户可以看到里面有很多房间,有些房间摆满桌椅,所以知道是聚会活动的地方。房子围着一圈少说也有6、7个入口,似乎有些是白天进的,有些是晚上的,有些是闲置的……我转了好几圈都没搞清楚到底该敲哪个门。而且正统犹太教礼数颇多,我也不敢乱按门铃,最后还是等到我同学来了才一起进去。

上课的加老师一共八个人,围坐一桌,老师是一位年老的犹太女性。后来我听介绍我去的同学说,那个老师是非常传统的正统派,严格遵守所有犹太律法。她还穿着一种特殊的披肩(我同学提到我才注意到,之前以为是什么特殊款式的衣服),也是遵循律法来穿的。同学给我解释了一大堆着装的因由,我听得晕晕乎乎的。

首先我要承认的是,这个课我真的听得稀里糊涂、半懂不懂。因为这其实已经是一个系列课的倒数第三节(每节课一个字母,22个字母已经讲到倒数第三个了),所以老师讲课的时候经常会提到原来讲到的字母……可是目前我只认识alef和tet……所以老师一提到别的字母我的大脑就自动不运转了。更要命的是鄙人对托拉那是完全的不熟,再掺和上某x拉比或者y拉比在塔木德中对托拉某段的这个那个解释,如果不是我同学一直在旁边给我解释背景材料,我估计我50%以上都不可能听明白。犹太神秘主义这个,不奉献一生真的是搞不掂的。

不过听完了以后我觉得犹太神秘主义确实很迷人,它既很系统、复杂,又有许多贴近生活的教导(当然,这个部分在口头传承中才能接触到,念书不容易念到),也包含很多形而上学和灵修的智慧。仅仅tet一个字母,就触及了许多神秘主义知识。比如我们讲到,tet的卡巴拉对应是和平,和平是唯一能够盛得住神的祝福的容器,因此如果一个人或一个民族不和平,他们就得不到神的祝福,不是因为神不祝福他们,而是他们自己盛不住神的祝福让它流失了;又比如在希伯来文中,不纯洁这个词不是“纯洁”加上“不”,而是另一个词源为“关闭”(closed-up)的词,因此世间并无不纯洁,而只有自我封闭;我们甚至还讲到当两方对立的时候,合适的解决方法是在双方之间找一个共同的平均值……

讲解中老师也澄清了一些世俗的误区。比如犹太律法中讲到男性过世要净化七天,女性则要十四天,而这并不是因为女性不纯洁。恰恰相反,犹太教认为女性可以生育,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体内含有Ein Sof的创造能量(Ein Sof是犹太教上帝的一个名称,托拉里上帝的叫法不同地方是不同的,代表上帝的不同性质,但基督教翻译旧约时候都翻成“上帝”这一个词了)。女性在世时能量强,则去世时留下的能量空洞也大,自然可能跑来追寻这个空洞的恶能量就多,因此才要多做净化。(其实早期犹太教整体上都蛮女性主义的,女性比男性残缺并有更多原罪的概念是到基督教建立的,犹太教相当无辜。)

一节课听下来,我是既震撼又头晕,震撼的是犹太神秘主义的深度和广度,头晕的是一个字母所涉及材料的深度和广度……犹太神秘主义是许多现代西方神秘主义运动的源头,而就我学习的感受来说,那些现代流派大多数根本无法跟它们的源头相提并论。毕竟,几十年一百年简化出来的和上千年传承下来的,层次上还是差太多了。

虽然我估计也不会再有时间去听了,而且课上的内容太多也不可能给大家一一分享,不过这个系列课用的教材是Yitzchak Ginsburg的《The Alef-Beit》,感兴趣的同学自己买来读吧,可不要被字母赋值算术算到脑死亡哦~:)

BY: 清流

Blog / 千夜谈

Comments: No Comments

美国的临床心理/心理咨询相关教育(及精神卫生类申请参考) ver121017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现在国内好像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从事心理、精神卫生方面“治病救人”的工作了。当然国内心理咨询执照的“规范程度”大家也是有目共睹了……那个水平 反正是……大家都心知肚明了。美国的精神卫生系统相对比国内要复杂很多,要想独立执业需要的训练也要专业很多,所以现在好像也有挺多人想到国外去读心理咨 询之类的。我现在在美国读心理咨询硕士,就自己对美国整个精神卫生行业的了解谈一下与此相关的不同学科的学制、内容和分工,希望给国内打算申请相关方向的 同学提供一些帮助。另外,这个只是我个人在学习以及通过和同行的接触中了解到的,大家仅供参考。首先要说明两点:

  1. “读心理”和“读临床心理(clinical psychology)/心理咨询(counseling psychology)”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接近基础医学,后者接近临床医学。现在国内好像觉得是个心理学的出来都能咨询……其实如果不是学临床和咨询出 身的,是没有咨询技能的。
  2. 即使是精神卫生领域也有分科研和实践的不同偏重,心理咨询偏向大众,临床心理偏向医院,而临床心理项目里又分偏重科研和偏重实践的。简单来说越偏 科研奖学金越多,相关背景要求越高;越偏实践奖学金越少见,以后越可能从事临床咨询。

其实如果你志向是搞科研的话,不管心理还是别的什么申请方法都差不多,所以我就不专门细谈了,当然下面也会涉及到一些。另外以下讲的全部都是跟临床 或咨询有关的项目,如果你的志向是比如认知、组织行为、社会心理、发展心理、应用心理研究之类的,那也不用看了。

—————————————————————-

精神医生MD

精神医生是美国临床精神卫生体系中的最高级,医学院一般学制是四年,不过这只是个开始。不管你是想做精神医生还是外科医生,在医学院里都要把所有科 目学一遍,从第四年的实习才开始逐渐分科,四年出来就要去医院当催,真正从入学到独立执业,根据所选专项需要7到11年的时间。在美国精神卫生体系里,精 神医生是位置坐得最稳的,拥有最多权威的,也是钱挣得最多的,可以说是真正的“黄金职业”。医院裁员的时候,精神科都是先裁心理学家,如果精神医生出了诊 断,心理学家就算意见不同也是不会跟他争的。不过黄金职业就是用黄金堆出来的,医学院一般都是最贵的学院之一,而且奖学金也很少见。毕竟出来以后是大把赚 钱,当然读的时候就要大把往里扔钱。因为科目属于靠技术和经验含量的,其实对口语和文化要求反而不是特高,关键是你背书能力,GRE词汇你花了多久背下 来?毕竟医用英语都是拉丁文,什么各种身体系统、激素、神经递质、病名、药名……学医嘛,怕血怕尸体什么的肯定不行吧……而且学医出了名的累,做好不吃饭 不睡觉的准备吧。不过如果真进入医学院,你可能就会发现精神医生其实还不是所有医生里最赚钱的,所以到时候你会往哪去还不好说叻~

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博士 PhD

在精神医生下一层就是心理学家。PhD的临床心理学项目相当一部分都是研究向的,也就是所谓的没有相关教育和研究背 景就申不上的项目,研究项目大多都有研究资金,自然奖学金就有保障的多,各大名校的也多是这类项目。但是有些人有误解,认为有PhD等于心理学家执 业,PhD是学位,心理学家执业需要心理学家执照。PhD是申请此执照的基础,但要申请执照还要满足其他实习督导条件并且参加考试。事实上,由于PhD项 目研究成分较重,这类人出来以后还是以继续研究事业或者走上讲堂为主。有相当一部分学校PhD项目不是为申请心理学家执照准备的,科研多实践少,出来自然 不能去临床工作。这种情况在大家所 熟知的名校中尤其常见,因为其实这个公式是这样的:名校=学术影响大=发论文多=搞科研的。申请偏科研项目最重要当然就是研究兴趣和导师的一致,你的现有 技能和研究经历导师需要,具体申请方法跟其他博士项目是一样的。当然,同时兼顾科研和临床实践的项目也是有很多的,在选择项目时候要根据自己实际需要认真 搞清楚,不过越偏临床实践奖学金肯定越少。另外大家都知道,PhD是什么时候通过答辩什么时候算完,所以几年读完就看你个人水平了。一般这类项目都要读 5-8年。纯科研如果成果出的早可能4、5年可以读完,如果是科研临床兼备一般要做好6年的心理准备。

临床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博士 Psy.D

相当一部分最终拿到心理学家执照并走上临床心理学实践之路的都是心理学博士。心理学博士与哲学博士不同,属于高等职业教育,项目根本上就是为了培训职业临床心理学家设计的。这类项目研究成分相对较少,所以奖学金很大程度上就 浮云了(当然,如果你能申请到很牛的学校还是有可能的,但这种牛校一般是业内牛校,而非众所周知的名校)。因为是职业教育,开设的学校有相当一部分是小型学校(比如XX心理学院,或只有3、4个department的大学),国内通常很少知道,但从职 业教育角度讲,这些学校教学质量多数是有保障的,且在当地有良好声誉(就是怕太小中国教育部不认,所以你要回国的话最好先跟教育部查查)。Psy.D项目 的好处是能帮你真正深入实践中,这样你会对实际临床中如何操作,以及对美国社会本身都有更深刻的认识。Psy.D项目比PhD项目数量少,但既然是交钱念 书的生意,申请难度自然也稍低一些。费用基本上是个人负担,美国人读这个基本也都是负债读,读出来再慢慢还钱。一般这种项目读下来也要4-7年(4年是指 你已经是心理咨询或临床心理学硕士,且拼命读的情况,因为此时有可能可以waiver掉一些课,但也不是每个学校都可以waiver,所以具体还要看学 校),研究论文还是要写的,但比PhD研究要求低。另外,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总的来说语言流利还是必须的,这个肯定一定程度上要靠语言天赋(我见过有 人出来两年已经讲很地道了,也有人出来十年口音还是重得没法听……这就无望了~所以看各人自己掂量)。

教育学博士 ED

相比临床心理学项目的激烈竞争,教育学项目相比之下算是好申请的(比如跨专业申请都是有可能的),奖学金也稍微好拿一些(只是说跟临床心理比,其实 教育学博士申请也是很有竞争性的)。如果博士研究领域与发展心理学有关,以后其实有可能可以从事与发展心理学有关的咨询执业——主要包括儿童、少年还有一 些家庭养育方面的咨询。当然,因为不是心理学出身,真正实践中的切入角度和能触及的人群可能都有不同,和心理咨询会有一定交叉,但医院临床肯定是不可能 了。我对这方面也没太多了解,但如果对少年儿童特感兴趣又没啥钱的话,可以考虑这方面。同样要对申请的项目深入研究,确定和发展心理学实践有关。教育学范 围很广,发展心理只是其中一块儿,如果学的是别的以后就不能做咨询了。

心理咨询硕士 MA/MS

这个专业也属于职业教育,目标就是心理咨询师执照。一般心理咨询师项目是2、3年的学制,但出来还要在工作中接受有督导的实习,最终拿到执照一般也 要4、5年。没有拿到执照时候也可以工作挣钱,但薪水很低,而且没有执照保险公司不认你,就没什么钱赚。心理咨询执照各州要求都不一样,所以最好提前想好 在哪个州找工作再去读,而且各州要求差别很大,比如毕业后临床实习时间各州要求从1500到3000小时不等……这就能差出一年去。语言和文化的适应 性也是必须的,有时候学历层级越低对语言适应能力要求其实越高,语言要求基本上是MD/PhD<Psy.D<MA/MS。因为越是接近生活正 常人的咨询实战你越不能用专业词汇去吓唬人家,只能靠自己真正的沟通能力去应对;而如果你对面的人疯得都神志不清了,你只要能跟护士说清楚药名药量就差不 多了,连评测什么的都可以交给专业机构去做的。

PS:另外说明一下,实际申请中,尤其是申请心理咨询,你会看到有专门项目,有偏重人群的,比如家庭婚姻咨询、学校咨询这样,也有偏重疗法的音乐治 疗、艺术治疗……等等等的项目,然后说他们项目符合某些特殊执照什要求么的。总的来说这些执照都是管用的,但最管用的还是心理咨询师执照,所以尽量还是要 找兼顾心理咨询师执照的项目。家庭婚姻咨询比较特殊,是美国继心理咨询执照后的第二大硕士级别咨询类执照,还比较管用,如果对这方面特别感兴趣可以考虑去 学。如果你对学校特别感兴趣,学校咨询也可以考虑,因为能找工作的地方很多。其他方面的疗法建议先认真研究一下,比如speech therapy(就是语言矫正那个)一般读到硕士就到头了,而音乐治疗一般是要从本科开始学才能拿到相应执照……之类的。

临床心理学硕士 MS

临床心理学硕士有一部分和心理咨询硕士是差不多的,就是职业教育型,另一部分就是为读临床心理学博士准备,先搞点成果出来。这个就不多说了,反正如 果是职业教育型路径就是交钱读书工作拿执照,如果是研究型那就是靠研究背景往上拼。要注意的是,在精神卫生硕士层级的教育里,这是唯一可能有全奖的项目。 不是全都有,只是部分研究型临床心理学硕士有,而且总的来说硕士是绝对比博士奖要少很多的,因为卖身年头短嘛~

社会工作硕士 MA

严格来说,社会工作不能算是临床专业,但它确实美国精神卫生系统里面重要的一环。因为美国各种社会福利、保险公司、民间机构庞杂,各自提供的服务和 覆盖人群也不同,加上美国的精神卫生绝对不仅仅是给你治疗,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要帮你找房子、找工作、找朋友……另外还要和司法体系合作,文件工作也一大 堆,所以除了治疗可以说是杂事多多,这些跑腿、文件、联系工作基本上就全是社会工作者包办。事实上在美国社会工作比心理咨询就业范围要广得多,而且虽然理 论上社会工作模型偏向社会帮助而非心理咨询(你会学到的东西也是偏社会,心理成分会少些),但因为社会工作在美国社会中太重要了,而且价钱也比心理咨询便 宜,所以社会工作者做咨询也挺常见(当然,做临床治疗是不行的,只能做简单的咨询和疏导)。因为是事务性工作,最重要的是会做,心理咨询转做社会工作性质 的工作其实也是可以的。学制一般2年左右,也要考执照,具体怎么考我就不知道了。这个专业适合留在美国,回到中国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一般心理学硕士 MS/MA

泛泛地说一下其他心理学方向的硕士。其实美国的教育项目很丰富,比较简单的一年的硕士项目是很多的,8门课下来硕士就拿到了,连论文都不用。如果没 有背景,拿这类项目打底是很好的选择。因为这种项目门槛都比较低,当然奖学金你就别想了,就是交钱上学,但一年总还okay吧。我就见过学英文的以这种项 目打底,然后转到心理咨询项目,差不多3年也全部搞定了。不过如果是这种硕士,可能名校机会就不多,因为名校搞研究嘛~所以一般是比较大但心理方面不是 rank最高的学校(当然,其他方面rank不一定不高,比如是金融、计算机名校之类的也有可能),排名20以外的基本都有戏。学校大是为了以后转其他方 向方便,最好他们心理的分科多一些就完美了。毕竟,如果你要读这种专业,那我就认为你应该不是太懂心理或者条件不够PHD去打底,那么以后本校内同领域可 选择路径多一点总是好的。

心理学本科

这个就没什么可说。如果你是高中毕业,又特别喜欢心理,家里又有钱,那可以读。如果是本来就有个本科,说什么都免了,别浪费这个钱。在名校读的话, 可能会有研究机会为以后一路研究到PhD铺路(其实名校就是金字招牌,美国也一样,你是名校出来的再上名校就容易,什么跨专业申请都不是问题)。最重要搞 清你学校有多少研究经费和主要研究方向,因为其实研究=钱,最开始科研肯定要老师指点。如果不是名校以后又想走研究道路,不如去读神经科学、生理学、甚至 计算科学这样的硬学科,现在研究教授最喜欢就是有医学和神经背景的人(美国本科没有医学,这里的医学是指如果你在国内读的是医),要是你数理好能帮他编 程、分析就更好了。一般学校心理系本科出来,那基本就是做做environmental worker之类的(就是咱的护工,但美国好的精神卫生机构不会随便拉个保姆就去做护工),就业前景就是……那么回事吧,如果为了就业赚钱,可能还不如学 计算机……

————————————————————

最后再说两句……

不论是什么学校地区都有自己的理论取向,比如东岸那边犹太人多搞精分的多,西岸搞认知和超个人的多,南部有不少行为主义传统 校……虽然大致上课程设置类似,但课里讲的东西差别是很大的,每个学校都必然有其独特之处。所以申请之前最好对不同取向有个基本认识,把学校的取向搞清楚, 别到了学校发现跟你想得完全不一样。

如果要留在美国,心理系肯定不是上选,文化差异语言障碍什么的,不论是临床还是研究里都有。尤其心理跟信仰、价值体系、意识形态啥的都有点关 系,要不你就全追随他们的体系,要不……虽然美国没有那么夸张的学霸,但你不跟着人家也是不容易被认同的。我们是外人,跑到人家国家,就只能体制内求生存 了。

另外在美国也不是学历越高越好,而是要根据你要做什么工作去学相应学历。美国的学历在找工作的时候不是向下兼容的,如果你学历太高,美国有所谓 over-qualify的说法,除了研究和讲课你可能别的都没法干了。当然,这两年美国市场在这方面有些松动,真到找工作可能还是有机会兼容低端,但这 个可能比较靠个人运气。

最后国内很多人好像一申请就得是名校,脑子里只有名校,这个怎么说呢……如果是要搞研究,又符合你的研究兴趣,那名校当然是上上选。如果是职业教育 的话,名校是负责领导学术发展的,而职业教育很多其实并不是在TOP10、TOP20这些学校里面的,而且名 校的职业教育也不一定就比非名校的好(之前说过,名校是因为研究做得好而出名的,跟职业教育不一定有关系,比如Stanford,以前嫌临床心理研究不够科学,把整个系废系了,现在重新搞临床心理学项目学校里都没老师能教,所以他们的Psy.D是和旁边一个小心理职业校合办的,研究老师Stanford出,临床老师全是那个小学校出的……)。

PS:本文12年进行了更新,所以现在版本号是121017,这个是发表日期2012年10月17日。因为行业是变化的,个人理解也是有限的,以后不排除写“升级版”或者在 本文上修改的可能性,所以如果你看到一篇类似文章是我写的,而且版本号更新,请以新的那篇为准。而如果你看到本文的时间和我写作时间相距很远,文中描述和 当时实际情况之间就很可能有出入了。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 千夜谈 / 在美国读心理咨询 / 无穷无尽的职业道德

Comments: No Comments

跟病人结婚的心理医生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美国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道德里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咨询师不能与来访者有多重关系。即是说如果你是一个人的咨询师,就不能和他产生朋友、师生、生意伙伴之类咨询室外的关系,当然更不能是男女朋友关系。来访者与咨询师建立的是不对等关系,来访者将自己的一切交在咨询师手上,完全信任咨询师,可咨询师在咨询室之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来访者根本连个零头都不知道。因此,只要咨询师想,他大可以利用这种关系谋取不当得利,骗钱、泡妞、甚至搞搞inception,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美国咨询师协会、心理学协会和精神医学协会全都有专门限制多重关系的职业道德条款,违者永久吊销执照。不过作为人类来说,既然认识了就不可能装不认识,两个明明认识的人非要装一辈子不认识也不现实,所以一般这类多重关系限制条款都有时限。3年、5年、8年,如果关系好,结束咨询关系之后只要肯等,还是可以做朋友的。

不过朋友是一回事,结婚就是另一回事了,夫妻关系明显就有点儿太深入了。因此咨询师协会和心理学协会都几乎永久地禁止咨询师与来访者结婚。但是,美国精神医学协会的规定却是结束咨询关系5年以上就可以结婚。精神医生是整个美国临床精神卫生系统中最高的一级,偏偏这方面要求却是最松的,我一直觉得这一点颇为令人奇怪。不过后来我听到一则八卦,感觉这个规定就有道理多了。

问题其实是非常简单的,就是美国精神医学协会的一个头儿跟自己的病人结婚了。如果精神医学协会继续规定不能跟病人结婚,他的终生事业不就彻底玩完了么?结果此老兄想到一个绝招:干脆利用职权和人际关系把条款改了算了!于是条款就成了现在这样。

滥用职权是世界范围的。只要是人,手里有职权,没人管得了他,他又不是耶稣基督,让他完全一点不滥用职权就不太现实。更何况很多时候也未必要用职权解决,身居高位者的人际关系必然很铁,像美国的这种协会条款必然是投票决定,居然都顺利改了,其他方面的灵活性自然就更不用说了。其实与心理医生结婚的病人也未必就个个不幸福,条款改成这样究竟是好是坏也不好说,可是整个行业的规则因为一个人改来改去,果然还是令人觉得很扯淡吧。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 千夜谈 / 在美国读心理咨询 / 无穷无尽的职业道德

Comments: No Comments

美国人的小聪明

图译:我?我没拿花生!!

By Nocturn~清流 from 安見閣(anseeing.com)

之前提到过如果来访者可能实施谋杀,美国的咨询师就可以不遵守保密协议的事。事实上,还有另一种情况下,咨询师可以不遵守保密协议,这就是如果来访者对未成年人造成了潜在可能威胁。美国法律对于未成年人具有某种过度保护倾向,比如14岁以前绝对不可以留孩子一个人在家(这一规定为保姆市场创造了大量商机,几乎每个美国女生上学时候都做过给人看孩子的打工)。当然,如果父母打孩子,社会机构马上就会来把孩子领走……电影《刮痧》里面演的就是这种情况产生的误解。某些美国人这方面的责任感强到不行,甚至有听过中国母亲在医院住院,父亲为了来看母亲把孩子留在家里,两人说话时候被隔壁床的美国人听到了,回家时候发现孩子已经被带走了……因为未成年人不能保护自己,美国就要全社会一起保护他们,而且基督教认为人性本恶,所以必须要有法律和制度的规范,美国社会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既现实又死板。

不过显然,让每一个孩子都不挨打只是美国撒克逊文化的理想,不管是在拉丁人还是非洲裔美国人的社区里,尤其是社会地位较低的社区中,由于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父母打孩子甚至两代人对打都是有可能发生的。加上美国枪支管理的特点,家里人互相拿着枪晃晃着示威的案例也不是没有过。而这些人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居无定所,你把孩子领走了,过两天爹妈都找不到了。更别提出现了坚信“打是亲、骂是爱”的亚裔美国人之后了。不打孩子怎么能管好?这在一些亚裔父母脑中简直无法想象,无法弥合的文化差异就这样出现了。

于是虽然根据职业道德要求,发现任何可能伤害未成年人的人都应立刻举报,真实中咨询师怎么做却是不一定的,因为通常举报就意味着咨询关系破裂,而这是许多咨询师不愿意看到的。我在低收入母亲救助中心工作的同学说,他们从来不报告父母打孩子,要不然过两天母亲就不知道带着孩子跑到哪去了。跑出去孩子可能连饭都吃不上,还不如圈在这里好一些。但轮到独立执业的咨询师,问题就有点复杂了,万一自己知道不报,被别人举报,又没有机构挡着,不就彻底挂了么?我就问我的一个专门收保险公司案例的老师,如果在咨询中来访者谈到自己打了孩子,但咨询师又感觉不适合举报要怎么办?

老师笑笑,说:“这个嘛……如果你听到他提到打孩子,可以马上这么说。‘你知道,根据法律规定,如果我发现你伤害孩子,就必须要向政府举报你。所以……我没听清,你刚才说啥?’”

美国人也是有小聪明的。

Side 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