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Jun 2014

BY: 清流

Blog / Portfolio

Comments: No Comments

团体心理咨询相较个人心理咨询,在费用上有相当的优势,因此一直有朋友问我怎么找适合自己的团体心理咨询小组。在选择团体咨询时当然也要考虑咨询师和自己个人的情况,但团体咨询还有其特殊的地方:

不像在个体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会完全按照你的需要定制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是服务于一组人,所以一般事先都对咨询的形式、内容、方案作出了安排,你一旦入组就只是单纯地去接受这套安排,而没有太多回旋余地。

因此,在考量是否参加某个团体心理咨询时,你就需要去考虑:自己是不是特定团体所定位的那一组人,这个已经设定出的咨询安排和方案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

下面我就介绍一下一般常见的三种团体咨询小组各自的特点、内容和适合人群,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周围找找,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小组,同时避开不适合自己的小组。

————————————

心理教育小组

心理教育小组比较类似于小型培训课程,一般在介绍中就会说明有明确的主题,如心理减压组、愤怒管理组、沟通技巧组等,绝大多数普通社会人际情绪生活上的困难问题,都有相应的心理教育小组可以解决。当然,也有专门进行特定情绪、心理障碍治疗的心理教育小组。另外因为成本低且能相对大面积地解决问题,心理教育小组也广泛应用在大中小学和企事业单位中的小组或团队干预里。

因为心理教育小组比较接近讨论课,因此对成员个人水平和特点的要求不多,只要希望在相关方面提高就可以参加,有些小组可能会有课后作业要求。小组每次的内容通常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一般包括一些相关心理知识的讲解、心理技能训练、以及小组讨论和指导等。多数心理教育小组都是短程的,也就是说次数在8-12次之间。如果超过这个次数,则多半是有阶段性的小组,比如每8周讲一个主题,各主题之间承前启后或互相联系。个别心理教育小组可能是长程的,这类小组一般采取滚动课程形式,就是每过一段时间又会讲一次同样的课程。

因为有课程性质,这类小组一般都有相当的封闭性,也就是说如果前两次没有加入,那么之后就不能加入了,因为没有听到前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很难跟上。如果是多阶段或者长程的小组,则有时候在每个阶段之间会有入组机会。另外,由于心理教育小组学习的内容通常需要练习,所以也有些时候在参加完小组后,有时候会有可以选择进入练习小组的可能性。但练习小组一般心理性质就不太强,而只是单纯的练习某个技能,比如正念技能之类。

对于大多数在生活中遇到特定明确的情绪、心理问题的普通人来说,如果决定选择小组而非个人咨询(与个人咨询相比,小组费用稍低,但总体效果稍差),心理教育小组都是首选。在这类小组中你可以学到明确的技能和知识,它们能够帮助普通人应对生活中大多数相关问题;如果一个组参加下来,发现真的技能知识都不管用,那你也可以明确,你的问题可能比你想的复杂,不是短程咨询能解决的了。唯一缺点就是,国内目前这类小组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心理教育小组的授课特点,要求咨询师在接受带组训练的基础上,对某个特定的情绪心理问题有相对比较深研究,但国内这类咨询师相对比较少见,因此大家只能在周围认真挖掘一下。

 

心理支持小组

心理支持小组顾名思义,是以从心理上支持某一组特定人群为目标的,所以一般这类小组都规定了明确的参加人群,比如女性赋权小组、家庭暴力受害者小组、HIV感染者小组、同志小组、癌症患者家属小组、地震灾后支持小组等。同样的人聚在一起,谈话更能引起共鸣,互相的经验也更能借鉴,有时候组员还可能共享社会甚至法律资源,最大程度上达到互帮互助、共同度过难关的效果。

根据问题的时效性以及其他条件限制,这类小组短中长程都有可能。由于招收的成员本身具有较大同质性,小组通常都是开放或者最多是半封闭的:即符合门槛的人任何时候都可以参加,组员随来随去,或者每过一段时间招收一次组员。纯封闭性质的心理支持小组相对少见,因为心理支持小组具有一定的社群支持意义,如果只有少数人能够参加,就不能更好的团结社群资源、支持社群。不过由于成员有特定门槛,所以也有门槛限制使之实际成了封闭小组的时候(比如专门支持某次空难的幸存人员,可能一共也没有几个人幸存)。

心理支持小组多以讨论和分享为主,但这种讨论和分享一般都是有主题的。每次讨论的主题多由带组人事先设定好,一般来说主题会涉及组员共同面对的挑战,相关的心理知识,可能的应对方法,以及针对这些挑战、方法产生的问题和情绪。通过讨论和分享,以及带组人有时候可能会提供的相关材料,组员将能够对自己面对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法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在面对共同的挑战上获得他人的支持。当然,由于仍然是心理小组,有时候组员之间的关系仍然要遵循心理小组的规则,比如不能过度的私人关系或肢体接触等等,使心理支持小组仍然从本质上区别于一般的社群聚会。

如果你是属于某个少数或者弱势群体,或者经历了天灾人祸,发现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都跟自己这个弱势群体身份,或者天灾人祸经历有关系;或者由于你的某些心理情绪问题、特殊个人经历,你感觉非常孤独,周围无人能够倾谈,那么心理支持小组对于你来说会是很好的选择。事实上,不少参加心理支持小组的人,很可能并没有太大心理问题,只是他们所经历的事情太过有挑战性,所以要找找战友。

国内目前逐渐有一些心理支持小组慢慢开起来,多数都与相关的NGO有点关联,比如同志中心、HIV支持组织、女性权益组织等等……因此联系相关NGO组织可能有比较大机会找到这类小组。有些心理咨询师也会推荐需要社会支持的来访者到适合的心理支持小组,这时心理咨询经常能与支持小组互补,起到更全面地帮助当事人的作用。

 

关系成长小组

关系成长小组泛指以关系和个人成长为主题的非结构化小组。这类小组的最大特点就是主题相对比较泛泛,比如“关系”“成长”“体验”之类,内容可能写得面面俱到,也可能根本没有明确的主题和内容,比如只说是“心理动力组”,既不针对特定人群,也不针对特定问题,或者只是说针对“关系问题”“个人成长”之类的。

这类小组一般以自由的对话和交谈为主,有时候咨询师在一开始会询问每个人的状态,接下来就会根据之前大家分享的状态展开,一组人可以自由在组内发表自己的意见、分享经验、表达体验、或者聊其他与小组大家讨论的话题相关的内容,基本上不会出现跟知识、技能有关的内容,而更多是每个人自己的想法和情绪。组员之间的互动是关系成长小组的主要内容,通过与他人的互动,组员能够更了解自己的特点,同时也学习了解他人,并与他人相处。许多过去关系中的问题也会在小组中显现出来,而组员则可以以此为契机学习成长。

因为以个人分享为主题,内容经常会逐渐涉及每个人的私密,并且只有在相处时间足够,组员间建立了关系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开始做与关系有关的工作,因此关系成长类小组以中长程为主,入组方面多采取半封闭、或全封闭,即或者每过一段时间可以出入组,或者就干脆从头到尾都是同一组人。

理论上来说,这类小组在组员筛查方面要求最为严格,一般来说只有没有心理和发展创伤,或者有但已经在心理咨询中处理过,具有较好自我认知和觉察能力,人格较健全的人,才适于参加纯粹的关系成长小组。因此多数小组都应该会有面试,且面试通过率一般。但实际国内的情况比较混乱,很多不应该进入这类小组的人都被收了进去,造成很多问题。

虽然关系成长类小组在国内遍地开花,但个人并不推荐普通来访者直接尝试这类小组,即使是受训的心理咨询师,也应该在做足个人体验功课后再考虑加入。对于一般的心理咨询来访者来说,关系小组应在心理咨询的中后期阶段开始考虑加入,此时来访者已经对多数心理和发展创伤进行了处理,做好了回归社群、重建关系的准备,但可能缺乏实际的人际关系体验和练习机会,咨询师就会推荐来访者进入关系小组来获得切实的经验,并在与多人的互动中继续成长。有时候来访者在这个阶段仍会同时进行个人咨询,以期获得最大效果,也有些来访者由于经济和精力原因会减少或暂停个人咨询,以小组咨询为主。

至于个人成长小组,在国内则是被过度宣传滥用了。事实上在心理咨询中,只有所有情绪心理问题都基本处理完了,才会进入“个人成长”工作,这类工作的重心在于帮助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向更高的“自我实现”的目标迈进,也就是说解决的是“好如何变得更好”的问题,而不是“不好如何变好”的问题。而就我观察,国内多数参加个人成长小组的成员,事实上需要的是个人咨询、心理教育、或者心理支持。他们可能能从个人成长中有所获得,但其效果效率可能远远赶不上去做个人咨询或参加相关有针对性的教育支持组,有时候在不适当的时间盲目个人成长还可能会使来访者走上歧途,毕竟“汝之蜜糖,彼之砒霜”是完全有可能的。

—————————–

 

以上列举了三种典型的团体咨询小组类型,在现实中,也有一些混合型的心理咨询团体,比如心理教育与心理支持混合,或心理支持和关系成长混合等,大家可以根据其描述自行判断,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

相关日志:

Side bar